(08年卢湾区模拟)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空)。(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⑴鸢飞戾天者,_______;经纶世务者,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⑶_______,猛气冲长缨。(陶渊明《咏荆轲 》)
⑷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⑸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⑹是故 ,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⑺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⑴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⑶雄发指危冠 ⑷千载谁堪伯仲间 ⑸总为浮云能蔽日 ⑹学然后知不足 ⑺无可奈何花落去(任选5空,写对一空给1分)
(08年卢湾区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儿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
“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渔夫摇摇头。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
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觉得不太舒服?”
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伸展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他的体格多么像运动员。“我的身体捧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问题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
“打得多吗?”
“收获大极了,所以用不着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青花鱼……”
渔夫这时完全醒了,变得随和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点儿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我甚至连明天和后天的鱼都打够了。”他用这句话来宽慰这位外国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烟吗?”
“好,谢谢。”
两人嘴里都叼着烟卷,随即响起了第五次“咔嚓”声。外国人摇着头,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里的照相机,因为他现在要腾出两只手来强调他说的话。
“当然,我并不想干预您的私事,”他说,“但请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三十几条,四十多条,五六十条,甚至一百多条青花鱼……请您想一想。”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二三次,或许四次――您知道,那情况将会是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您当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会拥有两条渔轮,您就可以……”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库,也许可以盖一座熏鱼厂,随后再开一个生产各种渍汁鱼罐头厂,您可以坐着直升飞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大马哈鱼的捕捞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须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然后……”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他凝视着滚滚而来的排浪,浪里鱼儿在欢快地蹦跳。“然后,”他说,但是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他轻声地问。
“然后嘛,”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
“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悠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曾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德国]伯尔《懒惰哲学趣话》)
7.从构思上看,本文开头描述的多次“咔嚓”声在文中的作用是⑴ ⑵ 。(2分)
8.划线句中旅游者“兴奋”的原因是 ,“忧虑”的原因是______。(2分)
9.渔夫和旅游者两人对话中所说的“坐在港口打盹儿”实际象征了______。(3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夫的衣衫寒伧和旅游者的穿着入时对比,显示了两人生活处境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B.作者从两人的身份、个性和思想意识出发展开对话,配以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文章结构曲折,场景生动。
C.文中两个人物,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同,同样对人生目的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D.文章写得轻松随意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活泼的形式和凝重的主题相映成趣。
11.简要分析本文末尾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4分)
12.文中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请简要概括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你的看法。(5分)
7.(2分)⑴用构成同渔夫打盹儿的情节矛盾冲突来暗示两种生活态度的冲突 ⑵引出下文旅游者同渔夫的邂逅与对话(从游客照相机的“喀嚓”声打搅了渔夫的“悠然自得”,以至觉得是一种“怀有敌意”的声音等描写来理解。)
8.(2分)激动于自己对渔夫美好将来的理想设计 因为渔夫不思进取的“无知”和“懒惰”
9.(3分)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地享受人生、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
10.(3分)C(在谈话的最后,两人对人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
11.(4分)表现游客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渔夫的生活哲学的理解尊重,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笔锋陡转,结局出人意料而又水到渠成,并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12.(5分)旅游者目标明确,致力于世俗的成就;渔夫安于现状,抛弃世俗的杂念,在生活中随时享受人生、享受自然。(2分)(自己的看法2分,语言1分。)
(08年卢湾区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雪灾之年,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与平常的年份不同,我们在欢乐、喜庆、团聚的时候,深深地感到这种欢乐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假如节前、节中没有各级领导的运筹帷幄,没有无数的抗灾勇士的英勇奋斗,没有无数的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劳作,打通冰封的道路,让众多的民众回到久别的家乡,给千千万万的百姓在大雪冰封的日子里送来了光明和暖和,我们何以可能安坐在暖和的家中,享受阖家团聚的欢乐。
雪灾之年的春节,不仅难忘,也发人深省,教给了我们许多平时未必想到或者未必深刻领会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体力劳动,更加尊重体力劳动者。
在自然灾难肆虐,造成无数的电网结冰倒塌、无数的道路冰封的时候,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最惊心动魄的画面是,崇山峻岭中电力工人在数十米高的铁塔上,手持木棒、铁扳手或橡胶棒敲击结冰的电网。最常见的画面是人们手持铁镐、铁铲或是木制的推雪板在铲除积雪。而最感人的画面是破冰的解放军战士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这些触动心灵的画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技术装备,但是人的双手、人的体力还是最基础的。在诡谲多变的大自然面前,现代化也有其脆弱的一面,而克服这种脆弱性的法宝,就是人的体力、人的双手、人的聪明和勇气。正像电力部门的技术专家所说,手工除冰,看似原始落后,但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却是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办法。人类碰到各种非常事件,往往会把本来是常识的东西突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离开了许许多多平凡的依靠体力和双手的劳作,社会的正常生活是无法进行的。劳动创造世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连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都把体力劳动视为高贵而有益的事情,身体力行,手艺高超。
可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一些同志在强调智力和脑力劳动的重要性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漠视了体力劳动的意义。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人把“劳动创造世界”这个平凡而重要的真理忘却了。君不见,有的理论家振振有词地声称,要发展就要依靠资本而不是依靠劳动。有的经济学家还大谈,只要有了货币,还有什么东西不能买到?不要害怕粮食不够,石油不够,电力不够,只要有了货币,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至于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极低的价值,甚至只有负价值。这些高头讲章,反映出的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心态,似乎在当今时代,体力劳动已经失去重要意义,已经不再是高贵的事业,至多是“低层次的”事情。无怪乎,不少青少年说起未来追求,不是做富商、大腕,就是当大官,罕见想当体力劳动者的,不少人平时连家务劳动也不屑去做,“四体不勤”成了一件洋洋自得的事情。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这种片面性,正是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现在雪灾来教育我们了,该改变一下这种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了。
如何改变?如何让“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让尊重劳动,尤其是尊重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风尚,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艰苦持久的努力。以笔者之见,至少需要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我们的公众舆论要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多多弘扬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业绩以及他们对发展经济、保障百姓的生活所作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表彰劳动者的高贵的品格和感人事迹;同时还要敢于批评那些鄙视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不要再去张扬那些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
第二,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把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纳入教育计划,尽可能让青少年从小习惯于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劳作,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家长也要把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一件使子女获得健全人格的必修课目。
第三,各级政府要真心实意地把落实“体面劳动”的要求落到实处,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让尊重体力劳动体现在制度上。同时,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时候,要切切实实地维护好体力劳动者的权益,不仅如此,还要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维护他们的尊严。
1.文章认为今年的春节“与平常的年份不同”的原因是______。(2分)
2.第三自然段中所描述的一个个“画面”在文中的作用是⑴ ⑵ ⑶ (3分)
3.文中说“现在雪灾来教育我们了”,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 。(2分)
4.文中所批评的“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具体表现为⑴ ⑵ 。(2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以雪灾之年的春节的“难忘”引出发人深省的道理,由表及里地展开阐述。
B.文中提出“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主要从体力劳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加以论述。
C.文中以托尔斯泰为例,赞美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D.“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这种片面性”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学生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
E.第四自然段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劳动创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F.本文通过正反说理,以提出社会各界应做好的事情结束全文,表达了鲜明的观点。
6.有人说,同体力劳动相比,脑力劳动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使生活质量更高。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1.(2分)雪灾之年,由于各级领导的指挥和无数普通劳动者的英勇奋斗艰辛劳作,使百姓度过欢乐、喜庆、团聚的春节(作者在文中通过假设来指出今年春节的特殊性。)
2.(3分)⑴具体形象说明人的体力、人的双手在现代社会和战胜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⑵蕴含对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尊重和感动之情;
⑶引出下文对体力劳动的重要意义的论述。
3.(2分)今年春节的雨雪灾害促使人们懂得必须尊重体力劳动的道理
4.(2分)⑴现代化进程中种种漠视体力劳动重要意义的社会心态 ⑵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观念教育的片面性产生种种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观念和行为
5.(6分)C E(以托尔斯泰为例是为了用早先“贵族”对体力劳动的认识来衬托现在有些人鄙视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第四自然段分析的是现代社会中种种愚蠢观念。)
6.(4分)略(观点1分,理由2分,语言1分。)
(08年长宁区质量抽测)
以“另一片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说明:(1)未写或改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卷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卷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08年长宁区质量抽测)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摸,摩诘精大雄氏之学①,篇章字句,皆合圣教。今之有才者辄宗太白,喜格律者辄师子美,至于摩诘而人鲜有窥其际者,以世无学道人故也。合三人之所长而为诗,庶几其无愧于风雅之道矣。犹未也。学诗而止学乎诗,则非诗;学三家之诗而止读三家之诗,则犹非诗也。诗乃人之所发之声之一端耳,而溯其原本,何者不具足?故为诗者,举天地间之一草一木,古今人之一言一事,《国风》、汉魏以来之一字一句,乃大而至两方圣人之《六经》、《三藏》②,皆得会于胸中,而充然行之于笔下;因物赋形,遇题成韵,而各臻其境,各极其妙。如此则诗之分量尽,人之才能方备也。
(《选自徐增《而庵诗话》)
〔注〕①大雄氏:fó jiāo 用为释迪牟尼的尊号。②两方:指儒、佛两家。
22.文学史上把王摩诘、李太白、杜子美等诗人活跃的时期称为______________。(1分)
23.作者推举李太白、杜子美、王摩诘三家诗的理由分别是(3分)
(1)李诗:□□□□,□□□□。
(2)杜诗:□□□□,□□□□。
(3)王诗:□□□□,□□□□。
2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在学诗的人,有才的学习太白,讲求格律的学习子美。
B.如今很少有探究摩诘诗境的人,是因为世上已无人能学通佛理。
C.作诗只要取太白、子美、摩诘三家之长,就一定无愧于风雅之道。
D.学诗不能仅从诗中学,学三家诗也不能只读三家诗。
25文中强调诗之“原本”,其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社会历史生活、___________。(2分)
26.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盛唐(1分)
23: (1)以气韵胜,千秋逸调。(2)以格律胜,一代规模。(3)以理趣胜,合于佛理。(共3分)
24. C (3分)
25.自然万物 文学传统与经典(2分)
26.从学名家之长,到重诗外功夫,探讨诗歌创作尽分量、备才能的途径和方法。(3分)
17. (1)少:稍微;略微。(2)谢,推辞。(3)堪:忍受。(4)苟:如果,假使。(共4分)
18. B (2分)
19. (1)(富公)神色严肃,言辞慷慨(激昂),没有谁能够使他屈服。(3分)
(2)假如有的(人)见有的(人)不见,这不合公平的道理(或原则)。(3分)
20.通过对比,突出公平等待人、礼貌如一的个性。(2分)
21.作者以忠君爱民思想评价富公,有历史局限性:但指出富公的平等、博爱意识有积极意义。(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08年长宁区质量抽测)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16题。(8分)
春日
〔宋〕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睛①,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瞑客衣湿②,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①略无:全无;毫无。②茅茨:这里指茅屋。
14.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5.划线的颈联为传诵佳句,请简要说明写得好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对尾联情景表现特点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首联(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l分)
15.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日桃花含苞欲放的神态,点染出作者喜悦的心情。(3分)
16.要点:(1)动静结合。茅屋四周云烟迷漫,有湿衣访客到来,静中显动;一声鸡鸣惊醒了午睡的主人,以声衬静。(2)景中含情。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田园图景,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田园生活的闲适情怀。(共4分)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2)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旧学商量加邃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5)______________,天下治乱之候也。(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将军白发征夫泪
(4)新知培养转深沉
(5)洛阳之盛衰
(6)知耻近乎勇
(7)春潮带雨晚来急
(08年长宁区质量抽测)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①黑色的桑塔纳开出医院大门,我立刻摇下车窗,探出头,心飞翔了,像是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乌鲁木齐路、华山路、常熟路、延安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和路边的大店小铺,仿佛都焕然一新,我目不转睛,欣喜不迭,像个好奇的孩子一头扎进偌大的玩具世界,看什么都新鲜、都兴奋。
②一个月“禁闭”,我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个总在埋头赶路、急匆匆的我不见了,每天清早下楼去散步,扶着楼梯冰凉的铁杆一步一步往下挪,脚步踩不稳,摇摇晃晃的,又同刚会走路的孩子。而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一些在过去很少会引起我注意的东西,一一地进人我视线:首先是楼外靠围墙的那排冬青,由于低矮,以前根本不在我眼里,但在出院第二天,我试着下楼,刚迈出门,迎面所见的就是那排齐腰的冬青已笼着一层参差不齐的鲜润的新叶,争先恐后地往上冒,油嫩油嫩的,嫩得像婴儿的脸,嫩得让人不忍走开。我停在树丛前,像碰摸炫目的肥皂泡一样小心地捏了捏那逼眼的嫩叶,我的指尖如过电似的被那饱含新生的“嫩”触动了,有一股热热的、流动的东西从手指一直通到心底,我感觉,那是一种生命的东西。
③弯过冬青,有一大簇细密的枝条,没吐叶子,却已爆出层层叠叠的小花,一片片小巧细润的花瓣。金黄的,灿烂的,不声不响但蓬蓬勃勃、耀眼夺目。走过花丛,我驻足不前,好像有一股引力悄悄地包围我,吸住我的脚步,我知道这吸引力是一股生命的力量。
④在晨风的吹拂中,新吐的嫩叶和初放的小花,隐隐地飘散着清纯的气息,这不含丝毫尘滓的清纯,是生命最新鲜的时刻,一年只有一次,就像婴儿的满月在人生中只有一次,是难得的瞬间。我又回身,再缓缓地扫视那些新叶,并用力呼吸。这些难得的“新鲜”和“清纯”,哪怕多看一眼、多吸一口,对我受损、虚弱的身体都是最好不过的养料,我需要新生,需要成长,需要冥冥的神力助我一臂、推我一把啊。而当我走过这些在早春、在晨曦里饱含希望的小树和小花时,我的心顿时被启迪,豁然开朗:“冥冥的神力”犹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的赐予,也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能发现、是否能感受。
⑤这时,有几只小鸟从半空抖着飞下,雀跃地掠过冬青和小花,并“叽叽啾啾”地啼啭,轻快,清脆,单纯。这是天籁之声,如同深山里“丁冬”的泉吟。我屏息凝神,仔细静听,“叽啾一一叽啾”,这是一种生命的声音。在这嘈杂喧闹的世界里,无论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小鸟们却始终如一地雀跃、欢叫,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应对一切、过滤一切。我的心也立刻被过滤了,沉淀下所有的杂念。
⑥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
⑦但在过去终日忙碌的时候,虽然天天与这排冬青擦肩而过,也常见小鸟在窗外的树木间飞来飞去,我却无暇留意花花草草,与听而不闻的鸟叫,更不会产生共鸣。心,没有一刻是“空”的“净”的,还自以为很充实、很强大,无所不能。而病了一场,我好像才有“空”与“净”的体验,我才理解了“清静以养神”的涵义,因为只有清虚静定,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表现出更大的智慧战胜疾病、重建生命、尤其需要智慧与潜能。大自然真的对我无比恩爱,帮我推开了心灵的又一扇窗户,让我在发现“新叶”“小花”和婉转的“鸟叫”的过程中,灵魂时时地被感动、被净化,升华到一个“空”与“净”的境界。
⑧从那以后,我似乎懂得了感恩,对每一片阳光,对每一阵清风,对每一朵白云,对每一排绿前,对草丛里被我看到的每一茎野花,我都会欣然地表示感谢,是它们带给我好心情,是它们让我体会自然与生命的美妙,领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爱与大爱。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吧。
⑨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我每天早早醒来,在晨光乍明时便振作精神地出门去听鸟叫、去呼吸新鲜空气。清晨的风爽爽的,仿佛被水洗了一夜,而临风迎霞,怡然地走到大树下,我会仰起头向大树问好,然后,再对小鸟们说一声:“小鸟,你早啊!”
⑩“叽欧一一叽啾”,小鸟们好像听懂了我的问候。在冥冥之中,生命与生命本来就是互通的、关联的,而且是能对话的。
6.第②段“禁闭”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第④段中“冥冥的神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第⑨段说“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是因为(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结构严谨,以“新叶”、“小花”、“鸟叫”为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
B.文中多以孩子、婴儿作比,体现了作者对大白然的新奇视角和独特认识。
C.小鸟用纯粹单一的叫声应对嘈杂喧闹,给了我新生、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D.第⑦段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空”、“净”心灵体验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初春景物,是为了强调要珍惜时光,永葆青春生命。
F.文章将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语言清新白然,情感真挚动人。
11.综观全文,第⑥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文末说“生命与生命本来就是互通的、关联的,而且是能对话的”,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想法。(8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住院接受治疗(或生病住院)(2分)
7.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叶的生机和鲜嫩(2分)
8.自然万物饱含的新鲜、清纯的生命气息与活力(2分)
9. (1)初春景象让我的灵魂升华到“空”与“净”的境界。(2)从此使我懂得感恩自然, 并领悟“天人合一”的神爱与大爱。(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0. DF (6分)
1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初春鸟语花鲜的具体描述和感受,转换到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阐发(2分)
12.角度:(1)自然生命的美妙就在我们身边,发现和感受它们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2)真心对待自然万物并能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活得更好更有意义。(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语言表述2分)
(08年长宁区质量抽测)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①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古代各种文明创造的杰出古迹和遗址,以及各国人民赖以生存并在其中形成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自然环境。自然遗产,它包括典型的地质地貌遗址、珍稀或濒危生物物种生境、天然风景名胜等。文化遗产,则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创造才能的表现,它可以是一座庞大无比的城市,也可以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也可以是荒野中的一处古迹,一件精美绝伦、空前绝后的工艺美术器物作品,或者是一幅绘画、一首好诗、一本好书等精神产品。这些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唯一的、不可再生的记录,它们所表现的杰出和普遍价值,都会在今天和未来中显现出来。
②文化与自然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美化了自然,而自然界奇观美景又是人类创造文化成果时启发灵感和发现真善关的源泉。一处工程遗迹之所以美,就是和周围环境相互融洽的结果。因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辅相成,两者密不可分。然而,文化与自然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对立。人类活动常常意味着对自然的征服。人类理应征服对自己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各种高尚风格的文化。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本身的繁衍,对自然界的保护和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现代工业和采矿业的不合理发展使一些世界著名地质遗址遭受破坏,过度砍伐森林和开垦荒地导致植被减少,水资源缺乏又使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在世界各地,由于发展不平衡或保护不当,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正不断受到威胁。不论是纪念性的建筑物还是考古遗址,是山水风景还是自然保护地,都因岁月侵恤、或因人类不负责任的行为一一如战争、污染、城市化、旅游人数增加、废弃物堆积等等因素,不断面临被破坏和毁灭的危险。面对世界各地这种日益严重的局面,全世界人民必须重新认识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性,重新燃起保护遗产的热情和共同合作的愿望。
③191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自1975年12月17日生效后,各国政府和全世界民众才开始普遍关注和重视世界性遗产的登记和保护问题。按照《公约》第四条规定:设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各缔约国向该委员会提供该国的国家遗产目录,并由该委员会发布《世界遗产表》和《危险状态世界遗产表》。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共有500多处文化与自然遗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它们中既有美国科罗拉多河大峡谷、加拿大的魁北克古城区,也有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
④中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有很多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1986年开始了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截至2007年上半年,中国申报经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共有35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即故宫、长城等文化遗产24处,武陵源、九寨沟等自然遗产6处,泰山、黄山等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庐山文化景观1处。
⑥我国这些列入《名录》的遗产,无疑都具有杰出和普遍价值,但它们并不是唯一值得保护的遗产。早在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就规定了古迹、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务院开始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至今已公布了三批共500处。1982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除了要有长效制度,还要有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和使命把前人创造的财富留给后人。
⑥对历史和自然的认识,都是为了现实和未来。文化和自然遗产属于过去,但对它们的清理和保护,则是人们感受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真善美熏陶的基础。当你在这些风景遗迹中徘徊流连时,它们便会以实物形态向渴望了解历史和自然的人们作出解释和说明,你可以感受昔日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体味天工造物的神奇与美妙,领略天体、地球、生物乃至人类本身的起源和演化。这些风景遗迹,是历史生命的载体,是全人类的艺术、科学档案。
⑦“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自然、文化、人类的生命运动,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综合效应运动,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的保证。
1.“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杰出和普遍价值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产品。(2分)
2.下列对“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成果能够美化自然,自然则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B.文化与自然相互融洽,才能显现杰出而普遍的价值
C.人类创造高尚风格文化,理应对自然环境进行征服。
D.文化与白然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互为补充的关系。
3.依照文意,全世界保护和利用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措施可概括为(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⑥段看,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等方面。(3分)
5.结合全文,简要阐述人类共同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理由或意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物质 精神(2分);
2. D (3分,高度概括两者辩证关系);B (2分,相互补充的最理想关系,不够完整);A (1分。两者之间的积极作用);C (0分,人类应征服不利于白己的自然)
3. (1)成立世界遗产公约组织,申报和登记世界遗产名录(或通过《公约》,发布《名录》)。(2)制定长效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3)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共3分)
4.历史 审美(或艺术)科学(3分)
5.要点:(1〕为全人类提供了唯一的、不可再生的记录。(2)在现在和未来都显现杰出和 普遍价值。(3)把前人创造的财富留给后人是每代人的责任和使命。(4)是感受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真善美熏陶的基础。(5)是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保证。(答对任意三点,得3分;语言条理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