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浦东新区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22 -25题(13分)
太子丹论
侯方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①
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平原、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其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②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③,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① 宋儒的这句话引自《书法》“书‘斩’何?罪丹也,故不书‘杀’”。②乌附:毒烈中药。③ 严仲子:战国时韩国之臣,与相国侠累结私怨。后重金接纳聂政,刺杀侠累。
22.孔尚任根据侯方域逸事写的一部剧作是( )(1分)
A.《牡丹亭》 B.《长生殿》
C.《桃花扇》 D.《西厢记》
23.请选出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本文认为,宋代儒生评价太子丹时,由于成见而对其持否定态度。
B.本文认为,宋代文人沿袭儒生之论,并以此推及其它历史人物。
C.“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意为荆轲是个讲知遇之恩的英雄。
D.“多议论而少成功”中的“议论”指致使宋朝灭亡的主和派观点。
24.细读全文,对比苏洵《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评论,填写下表。(5分)
作者 | 对燕太子丹行事的看法 | 评论历史人物的目的 |
侯方域 | 不能一味否定太子丹的历史作用 | (1) |
苏洵 | (2) | (3) |
25.文中两处画线的文字对作者立论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2.C(1分)
23.D(2分)
24.(1)肯定刺秦行为,为太子丹翻案(2)太子丹挑起衅端,自招灭亡(3)主张正面抵抗,批判用武不终(第(1)2 分,第(2)、(3)3分,共5分)
25.两处画线句都使作者的理论更加严谨,无懈可击。用治疗“久瘤”之病应当敢用“乌附”之类猛药的道理作比喻,形象而贴切地论证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的合理性;用荆轲也可能为严仲子所用去报私仇的假设,来论证太子丹用荆柯的正义性,进而证明太子丹是知人善任的明主。(答对1例给2分,共4分。若只答到“两处画线句都使作者的理论更加严谨…”这一层,而无具体分析,给1分)

17.(1)崇尚,嗜好;(2)冒犯,触犯;(3)迷惑(4)因而(牵连)到(每题1分,共4 分)
18.B ( 2分)
19.(1)灵公非常高兴,拿大夫吃的肉喂给狗吃。(关键词:食,俎,介词结构后置)
(2)狗在宫门前迎面挡住他,他不能进入。(关键词:逆,诸,克)(每题3分,共6分)
20.狗;屠岸贾(2分)
21.(屠岸贾)借主子之威,行奸肆虐的行径。( 2分)

14.讽刺(批判)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忘记国耻。(2分)
15.C ( 2分)
16.林诗写春光绮丽,歌舞不休,游人如醉,引出“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斥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语言辛辣(2分);范诗写秋光凄婉,不值得向北客夸耀,通过“冷云寒水更荒凉”等句,寓情于景,对偏安一隅的统治者含蓄冷嘲,用语委婉。(2分)(共4分)
(08年浦东新区模拟)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杜牧《阿房宫赋》)
(3)金瓯已缺总须补, ?(秋瑾《鹧鸪天》)
(4)小楼一夜听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雾》)
(5)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 。(《书洛阳名园记后》)
(6)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pú sà 蛮》)
(7) ,不因人废言。(《论语》)
(1)别有幽愁暗恨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3)为国牺牲敢惜身
(4)深巷明朝卖杏花
(5)则洛阳必先受兵
(6)毕竟东流去
(7)不以言举人
(08年浦东新区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 分)
香提尼克坦
朱苓
①坐落在西孟加拉邦田野乡间的大学镇“香提尼克坦”在当地话里就是“和平居所”的意思。小镇是泰戈尔的父亲在十九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二十世纪初,泰戈尔又捐出他的诺贝尔奖金,在这里创办了一所大学,名曰维斯瓦-巴拉蒂(Visva-Bharati),现由印度政府直接管辖,每一届的校长就是正当任的印度__。
②听我这么说,大家一定会把香提尼克坦想象成一个像北大、清华那样高墙深院、门第森严的地方。恰恰相反,小镇上处处散发着平凡、朴实的乡土气息,名副其实地给人以和平、安宁的感觉。整个大学区都不设栅栏和围墙,在路上你来我往的,既有大中小学生、老师,也有当地的农民、商贩,以及在印度随处可见的三轮车夫。而鸡鸭、猫狗、牛羊之类的动物,野生的家养的,更是自由自在地当街而行,随处觅食。大学的建筑也都是朴素如农居的平房或小楼,这些房子大都源于泰戈尔时代,一直未经什么翻修,如今显得风尘仆仆。
③走在这里,你经常会产生时间倒流的感觉,仿佛现代科技的进驻还远在天边,农业社会还在继续她缓慢而安闲的节奏。轻率的人也许就会斥之为经济落后,敏感的人则会发现,印度次大陆有一种美,正是在这种不经雕琢的状态下,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就是强烈的光照和高湿的空气共同调和出来的各种饱和色之间的鲜明对比:湛蓝的天空,赤红的土地,碧绿的树荫和草地,还有浮动其间,饱浸了阳光而变为金黄的空气。仿佛是受其熏陶,印度人建的房屋和他们穿的衣服也变得色彩浓丽,在别样的光照下也许会显得俗艳,在印度却正好点缀和映衬了那天然布景中大块大块斑斓的色彩。在印度,你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纯色彩的震撼,感受到这种自然天成的美是如何地不可附加。
④事实上,这所大学以及整个香提尼克坦都是建立在泰戈尔毕生的一个梦想之上,一百年来被这里的人们顽强地守护着,不让破碎。它不是要打造一所蜚声国际的学府,而是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合为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直到今天,香提尼克坦的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还坚持着泰戈尔开创的“露天教育”的传统,在草地上、树荫下团团围坐着上课。因为泰戈尔觉得,对人的一生来说,大自然是比书本更为重要的一位导师。在倾听风声鸟语,呼吸花草和泥土的清香,接受这样那样的动物突然造访的同时,孩子们可以切身地体会到天地间有灵无灵的一切是如何在默默中相依相靠,相系相牵;而他们自己又是如何不可分割地构成他们当中的一员,与它们共同经历着生命的周始循环。
⑤泰戈尔所倡导的,并不是一味躲避文明教化、回归自然崇拜的“原始主义”。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和艺术家,他自然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只不过他认为,文化不能在真空状态中自我繁殖,而是应该与人们生存的环境息息相通,来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艺术家们改变了印度现代艺术的走向,而泰戈尔本人更是被尊为印度现代艺术之父。他们留下的壁画和雕塑很不起眼地散布在香提尼克坦的各个角落,只有在人们凝神驻足的时候,才唤起他们对于共同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遐思,默默地拉紧那条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文化的纽带。
⑥今天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虽然科系齐全,不乏计算机、金融贸易等现代专业,但享誉最高的,仍然是泰戈尔亲手扶植的造型和表演艺术系。这诚然归功于各位艺术大师们的盛名,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在香提尼克坦这个地方,美术、音乐和舞蹈至今仍然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每到大大小小的节日,知何装扮自己的通身上下、房屋和街道,编排什么样的歌舞来庆祝,就成为镇上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而艺术系的老师学生们则是这场小镇“季节性改造运动”的说一不二的领头人。当人们不分种姓、阶层、年龄地齐聚一堂,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时,艺术也就回归到了她的本源。
⑦现在谁提起艺术,我们就会立即联想到发源于西方、在世界各地被竞相模仿的“现代艺术”。然而现代艺术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她是一种断了根的艺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从整体上说简化成了工作进程的重复,艺术也失去了她的存在依据和灵感泉源,从而变成了附着于金钱和名誉之上的寄生虫。然而在香提尼克坦我却看到,艺术是不必利用高分贝来引人注目的,她可以悄然无声地贯穿在人们的血脉中,洋溢为他们眉目间真诚的喜悦。
⑧对香提尼克坦这么多溢美之辞,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要去模仿她。毕竟,我们不能让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成为“世外桃源”。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现实并不是一切,我们应当时不时地抽出身来,眺望远方,眺望飘浮在那里的一个梦。
7.第②段的“风尘仆仆”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写由正当任__担任每一届的校长,主要是为了强调对泰戈尔这位文化名人的尊崇。
B.第②段用我国北大、清华的高墙深院、门第森严来衬托香提尼克坦小镇的平凡、朴实和安宁。
C.“露天教育”能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融为一,体现了人们对泰戈尔梦想的坚守。
D.第③段“敏感的人则会发现,印度次大陆中有一种美”,这种“美”是指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E.第⑤段提到“壁画和雕塑”“很不起眼”,是因为观赏者在粗略的浏览下难以发现其艺术真谛。
F.第⑥段的“说一不二”,突出了艺术系师生的引领作用和权威地位,也表明他们深受居民的信赖。
9.从全文看,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香提尼克坦小镇的特点:(1) ;
(2) 。(2分)
10.第⑦段作者认为现代艺术“是一种断了根的艺术”。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有根的艺术”应该是 的艺术。(3分)
11.文末“眺望飘浮在那里的一个梦”中的“梦”具体指 ,
说它“飘浮”是因为 。(3分)
12.今年5月7日是泰戈尔诞辰147周年纪念日,请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及你对他的了解,为学校广播站写一则简介泰戈尔的广播稿(80字左右)。(5分)
7.维斯瓦一巴拉蒂大学的建筑年代久远且保持(朴素的)原貌(2分)
8.A、E(每空3分,共6分)
9.人与自然的和谐;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每点1分,共2分)
10.根植于自然和生活;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不断创新、充满个性;非功利性的,体现了人的精神需求。(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11.“梦”是指与现实相对的理想、追求。如远离尘嚣的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等。(l分)这些“梦”在功利的世俗生活中往往是不容易实现、可望而不可即的。(2分)(共3 分)
12.泰戈尔,20 世纪印度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isva-Bharati 大学的创办者,“露天教育”倡导者。主要作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等。(5分)

1.礼记、春秋(2分)
2.《易经》是一本讲变化的书(2分)
3. D ( 2分)
4. B ( 3分)
5.恒变不居(2分);知变、识变、应变(或:强调事物间的差异;强调事物的个性)(2分)
6.要点:本文以中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为例,用对比、类比、引用等方法论证了恒变不居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点明文章观点1 分,联系文章内容1分,分析证明2分(共4分)。
(08年闵行区质量监控)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据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人类自18世纪以来,对自我的认识开始急速地窄化,个人的自我完全由自己的财物所决定。自我概念的公式已不再是“我认为我自己怎么样,我就是怎么样”,而变成了“我有什么,我便是什么”;近几十年来,由于市场的影响,自我概念又转变为“你要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这种转变,正说明人的自信心逐渐被削弱,当人把自己变成一件“商品”时,便与真正的自我分离了。于是我们对自己漠不关心,感到无能为力。弗洛姆认为这就是我们这时代诸多道德问题的症结所在。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怎么办?最重要的工作应该从哪里开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题目自拟。
略
(08年闵行区质量监控)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游惠山记
明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22.“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2分)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24.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2分)
25.作者在本文中所寄寓的情志,与下列名篇最为相近的是(2分)
A.《与朱元思书》 B.《岳阳楼记》 C.《项脊轩志》 D.《陋室铭》
26.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3分)
22、(2分)做山水的宾客而去拜访它他们(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中)。
23、(2分)B
24、(2分)欲扬先抑(1分),先极写自己失落无聊的心态,为下文写游惠山之乐作铺垫(1分)。
25、(2分)A
26、(3分)
思想内容:文章先写不能游玩山水的百般无聊,再写通过游览惠山而将以前的一切烦恼忘却,表现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2分),突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这一主旨(1分)。
写作手法: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着墨较多,通过对比的手法,为下文写山水之游的乐趣作了铺垫(2分),更突出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1分)。

17.(4分)(1)庄稼丰收、富裕 (2)知道,了解,明白 (3)怎样 (4)通“无”。没有。
18.(2分)B
19.(6分)
⑴姓向的认为姓国的欺骗了自己,就去埋怨他。(“以”1分、“谬”1分、通顺1分)
⑵你偷盗那些东西被判罪,怎么能怨恨(我)呢?(“若”1分、“孰”1分、通顺1分)
20.(2分)(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
21.(3分)手段不同:前者盗天,后者盗人(国氏不与他人争夺,一心只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向天地索取。而向氏不想自己劳动只想从他人手中窃取财富)(2分);结果不同:前者无罪,后者获罪(1分)。
(08年闵行区质量监控)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江楼①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①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海楼”或“望潮楼”。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分)
15.下列对本诗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登楼所见,借山水相接、延绵雄阔的气势抒发了内心茫茫无尽的愁绪。
B.颔联从俯瞰的角度描摹了灯火、星河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以澄澈清新的感觉。
C.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特,将夏夜的月光比作秋霜,渲染出幽静迷离的景致。
D.尾联以调侃的语气作结,邀请友人到江楼纳凉消暑,紧扣了“招客”的诗题。
16.后人曾评价这首诗是“高瞻远瞩,坐驰可以役万景也。他人有此眼力,无此笔力”(《唐宋诗醇》)。请围绕诗题中“夕望”一词,就本诗的写景笔法作具体的评价。(4分)
14.(1分)香山居士
15.(3分)A
16.(4分)要点:能大体正确解说所写内容(2分),能在解说的基础上有所归纳评析(2分)。
例: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