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安庆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意蕴丰富,感情深沉。试简要分析。(4分)
(2)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对本诗作一点赏析。(4分)
(1)“少孤为客早”感叹个人早年不幸且飘零不定,“多难”点出身逢乱世,“识君迟”暗示知音难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感情沉郁。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4分)
(2)前四句写送别的节令、环境等悲凄之景,后四句抒发身世之悲和惜别之慨。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4分)

8. D(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替。D于是,就。)
9. C (“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
(08年安庆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辩。“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则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向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和它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合人生智慧充分体现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另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辨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5.下列对“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周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而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的重要原因。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 “不同”并不矛盾。
5.B(从原文尤其是第四段看,“和而不同”的“和”主要是思想、观念层面的概念,其内涵可以从文章对孔子原话的阐释得知,而B项则是从“仁”的角度解释“和”的)
6.D(A项错在把“礼”和“礼仪”混为一谈;B项,错在原文认为“去和而取同”是西周的最大弊端,而“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并非史伯的观点。C项,错在扩大了“和”的外延,孔子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出“和而不同”主张的。)
7.C(封建统治者的确是利用儒家学说来维护其统治的,但是“和而不同”思想不在其内,因为“和而不同”思想与思想__格格不入的)
(08年安庆市三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
A: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 B: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自然有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也关系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C: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使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变得日益狭窄,这成了――个焦点问题。 D: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08年嘉定一中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问刘墉:“从您的书中得知,您曾经担任台湾某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而且业绩突出,可在事业达到颠峰时,您毅然选择了离职,到美国去做美术教员。这在一般人是很难理解很难做到的,您当时是基于何种考虑?”刘墉回答:“道理很简单,就好比一个人登山,历尽千辛万苦还到达颠峰时,唯一的选择只有下山。一方面是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如果还要登另一座山,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现在的山上走下来。我无非是想多登几座山,从不同的高度看看风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文体(诗歌除外)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作文批改按高考评分标准。
作文题点拨:本材料的特别之处在于刘墉是从一个成功的领域抽身而退,再到另外一个领域去的,这与一条路走不通而另辟蹊径是根本不同的。之所以这样做,他说得很清楚;不想走下坡路;想多登几座山,从不同的高度看看风景。这实际上是两个迥异的思维角度,也是形成观点的依据。解读刘墉的解释,可以看出,他实际上表达了“急流勇退”、“体味多样人生”、“不断攀登人生高峰”等人生主题;再向前走一步,可以思考: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这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基础宽则前途广”之类直接相关。

22.赠序(1分)
23.因此在一年之后(我)就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之后国内就没有人可以抵抗住我,可见学习贵在专一啊!(重点:诎及当,“莫有序当”的句子,语句通顺。3分)
24.C(见:“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于弈吾悔焉,于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25.引用武公年九十而不服老的典故老忠告朋友,学无止境,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永远不应当受到年龄的限制,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向“道”的大路迈进,以此激励朋友追求治学的最高境界。(意近即可。)
26.文章运用了两人对话形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阐明“治学固然要专要精,但要遵循道”的道理,具有严密逻辑的力量。(意近即可)

17.加点字解释:1.忍受 2.藏在袖中 3.授予官职 4.表彰、表扬(4分)
18.(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重点词:加、目,语句通顺,3分)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虚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重点词:伏为敬辞,表示对君王的敬偎,不译;愿:希望:“以……为”的句式;语句通顺,3分)
19.B(张养浩上疏给拜住,经由拜住给皇帝上疏,不是直接给皇帝上疏。)
20.B(都表承接:就)(A:那与他的;C:表因果关系与表转折关系;D:替与表被动)
21.幼年还人钱币,显示其品行端正:“读书不辍”显示其学习勤奋;任堂邑县令时,“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和惩罚李虎同党,显示他熟悉民情、明析是非善恶;元夕花灯事件显示他的敢于直谏;关中做官时散家财救济穷人显示他体恤百姓疾苦,勇于行义等。(任选两点,意对即可)
(08年嘉定一中测试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6题(7分)
甲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乙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4.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1分)
15.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2分)
16.两首诗均写菊花,意境有无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14.七言绝句
15.甲(时间)重阳节(前)
乙(景色)丛丛菊花围绕着屋舍前后开放
16.“我花开后百花杀”句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比,同时把菊花称为“我花”,大有独领风骚的英豪之气。“此花开尽更无花”是说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一旦菊花谢尽,边无花景可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因而爱菊之情尤为强烈。
(08年嘉定一中测试二)默写(5分)
从以下7空中任选5空填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 。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 。
(3) ,暗香浮动月黄昏。
(4)盖在殷忧,必 。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6) ,千载谁堪伯促间。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疏影横斜水清浅
(4)竭诚以待下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出师一表真名世
(08年嘉定一中测试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人生大呼吸
①呼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生命就是在这种呼吸中保持与延续,这是近于废话的常识,然而,宇宙万物都以其不同方式,在做着生命的大呼吸,只是一般人没有如此理解罢了。举其大者,有日升月落的白天和黑夜,天体的运行才会保持平衡,那是宇宙的大呼吸;天有阴晴云雨,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取得养料繁衍生命,这是大自然的大呼吸;有平原与峡谷,高山与河川,而后才有山河之雄壮秀丽,这是大地的大呼吸;有潮涨潮落,才有大海丰富恒久的生命与多变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大海的呼吸?有涨有跌,股市才具有吸引亿万投资者不怕风险的魅力,经济运行就靠这一呼吸而保持社会的活力……文化巨人司马迁以及他所列举出来的这许多巨人,他们都在人生的大起大伏大悲大苦中,打磨出他们非凡的意志,人格的魅力,坚韧的性格,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独有的理解与思考,而后成就其大业,功垂后代。
②其实,这种人生大呼吸,一般人都有可能遭遇到,只是未必能够把它作为超越生理的精神呼吸,从中去获取生命的养料,并在逆境中完善人生成就其自身。孔子、孙子、屈原、司马迁、左丘明等等,他们的大呼吸,是被迫的,为此付出了从肉体到精神的巨大代价,他们是从高位堕入尘埃,从天堂打入地狱的巨大的生命落差中,完成了这种大呼吸,其中包括像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A 和《石头记》的作者 B 那样,是富贵乡的被放逐者,在破落之家中遭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但还有另外一种,生于底层,从苦难的污浊泥潭里走向高山之巅,像英国狄更斯、苏联 C 、美国杰克・伦敦等等,苦难的童年让他们直接从经济生活的贫困、出身的低贱、世道的不公等残酷__的人生大波动中,感受人生,体验生命,并学会了这种大呼吸,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养料而后显示了非凡的生命价值。
③不管他们以何种形式接受了这种人生大呼吸,都说明这种精神呼吸,对于生命的升华,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生活的道路不可能平坦。事业上的得失,人际关系上的处理,健康状况,战争的伤害,自然灾害的突发等等无不在伺机向我们发出袭击。不同的是,有的人,当这种袭击临头的时候,把它看作生命大呼吸的开始,接受它,并变被动为主动,沉潜下来,从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生存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反复反观自省,体察民情,透视社会,解剖人生,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吐故纳新,补缺堵漏,工其事,利其器,转害为利,避短扬长,忍辱含垢,毅然地让精神站起来,而且稳稳地站到一个新的生命台阶上去,不为眼前之利,而是为了千秋万代;有的人却不是这样,灾难一旦降临或偶遇挫折,就垂头丧气,眼前一片__,悲天悯人,诅咒人生,以致自暴自弃自残自戕,一蹶不振而自甘沉沦。
④可惜,看看当今的父母亲,我不能不忧虑: 。拳拳然,期望其健康的概念,也不过是让儿女的肺活量大些,再大些,四肢强壮些,再强壮些;出人头地的标准,也不过是给他获取一个硕士博士的头衔,谋得一份好差使,不然就认为对不起儿女。不,这不是为人父母的完美之道。既然人生之路就是风雨之路,那么,每一步都会有泥泞,每一程都有可能触到暗礁遇上险滩,没有挫折就不会有成功,没有受过苦,也就不知道怎样到人生的舞台上,面对众多强乎去拼搏,去奋斗。这就是中国的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和“不幸的童年,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的精神内核。所以自小就应当让孩子懂得,健康的体魄、完美的知识结构与生存技能以外,还必须具有善于作这种精神大呼吸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世界迎着狂风恶雨巍然屹立,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这才是作为父母的真正的爱。
6.依照上下文,在第②段A.、B.、C.三处空档中填人恰当的人名(3分)
A B C
7.第②段列举古今中外文化巨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分)
8.第③段“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吐故纳新”一句中,“纳新”在文中其实是指“吸取□□□□”。(3分)
9.从全文看,人人都应善于作人生大呼吸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0.对本文理解和评价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人生大呼吸是人人必须经历的,而成就伟人就是人生大呼吸的主要目的。
B.人生大呼吸对生命的升华不可缺,因为人们一旦遭遇灾难挫折便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人生大呼吸能激发我们奋斗自强的意志,叩问天地,体验生命,反思历史,从失败废墟上甚至从血泊中站起来,成就前人未能成就的伟业。
D.当今物质条件愈好,愈要自觉接收人生大呼吸,不然,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就难以增大肺活量,无法完成硕士博土学业成为人上人。
E.上文运用了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阐述了要获得人生的财富就必须具有善于作这种人生大呼吸的心理素质。
F.上文前三段文字是先总后分,逐层深入地阐明人生大呼吸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1.依照你的理解,在第④段空白画线处补写一段话,要求与上下文文意连贯。(3分)
12.“人生大财富”、“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之类的话题属老生常谈,但此文却能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你以为这种写法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6. 鲁迅 曹雪芹 高尔基(3分)
7. 这种精神呼吸,对于生命的升华,都是不可或缺的(或答:人都可能遭遇到大苦大悲的生命大呼吸,但应从中去获取生命的养料,在逆境中完善人生并成就其自身)(2分)
8. 精神养料(3分)
9. 人生之路都可能遭遇坎坷,挫折,其中包括事业的失败以及各种天灾人祸,只有善于进行人生大呼吸,才能超越自我,磨炼意志,进人生命的新境界(意思相近即可)(3分)
10.C E(A项的错误在于将成就伟人作为人生大呼吸的根本目的;B项错在“人们”,绝对化;D项的错误在对孩子意志的磨炼仅仅作为完成高学历学业与成为人上人的手段;F项是对总分结构判断有误)(6分)
11.得分要点:①补写内容能比较具体显示上文“忧虑”的种种表现;②能成为下文“不是为人父母的完善之道”的理由(3分)
12.得分要点:①将在人生遭遇苦难时获取新的生命活力与人体生理呼吸作类比,角度新颖,说理形象,易为读者接受;②广证博引,以众多古今中外文化巨人为例,既有较强说服力又富有文采;③文末结合社会现状,针砭时弊,将对人生大呼吸这一命题的思考推向深入,具有现实意义(上述三点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