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安庆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表述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①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④东隅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

⑤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⑦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⑧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①或重于泰山  ②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桑榆非晚  ⑤觉今是而昨非  ⑥齐彭觞为妄作  ⑦哀民生之多艰  ⑧唯见江心秋月白

(08年安庆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意蕴丰富,感情深沉。试简要分析。(4分)

(2)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对本诗作一点赏析。(4分)

(1)“少孤为客早”感叹个人早年不幸且飘零不定,“多难”点出身逢乱世,“识君迟”暗示知音难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感情沉郁。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4分)

(2)前四句写送别的节令、环境等悲凄之景,后四句抒发身世之悲和惜别之慨。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4分)

8. D(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替。D于是,就。)

9. C (“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

(08年安庆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辩。“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则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向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和它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合人生智慧充分体现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另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辨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5.下列对“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周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而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的重要原因。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 “不同”并不矛盾。

5.B(从原文尤其是第四段看,“和而不同”的“和”主要是思想、观念层面的概念,其内涵可以从文章对孔子原话的阐释得知,而B项则是从“仁”的角度解释“和”的)

6.D(A项错在把“礼”和“礼仪”混为一谈;B项,错在原文认为“去和而取同”是西周的最大弊端,而“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并非史伯的观点。C项,错在扩大了“和”的外延,孔子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出“和而不同”主张的。)

7.C(封建统治者的确是利用儒家学说来维护其统治的,但是“和而不同”思想不在其内,因为“和而不同”思想与思想__格格不入的)

(08年安庆市三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

A: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 B: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自然有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也关系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C: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使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变得日益狭窄,这成了――个焦点问题。 D: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08年嘉定一中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问刘墉:“从您的书中得知,您曾经担任台湾某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而且业绩突出,可在事业达到颠峰时,您毅然选择了离职,到美国去做美术教员。这在一般人是很难理解很难做到的,您当时是基于何种考虑?”刘墉回答:“道理很简单,就好比一个人登山,历尽千辛万苦还到达颠峰时,唯一的选择只有下山。一方面是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如果还要登另一座山,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现在的山上走下来。我无非是想多登几座山,从不同的高度看看风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文体(诗歌除外)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作文批改按高考评分标准。

作文题点拨:本材料的特别之处在于刘墉是从一个成功的领域抽身而退,再到另外一个领域去的,这与一条路走不通而另辟蹊径是根本不同的。之所以这样做,他说得很清楚;不想走下坡路;想多登几座山,从不同的高度看看风景。这实际上是两个迥异的思维角度,也是形成观点的依据。解读刘墉的解释,可以看出,他实际上表达了“急流勇退”、“体味多样人生”、“不断攀登人生高峰”等人生主题;再向前走一步,可以思考: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这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基础宽则前途广”之类直接相关。

22.赠序(1分)

23.因此在一年之后(我)就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之后国内就没有人可以抵抗住我,可见学习贵在专一啊!(重点:诎及当,“莫有序当”的句子,语句通顺。3分)

24.C(见:“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于弈吾悔焉,于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25.引用武公年九十而不服老的典故老忠告朋友,学无止境,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永远不应当受到年龄的限制,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向“道”的大路迈进,以此激励朋友追求治学的最高境界。(意近即可。)

26.文章运用了两人对话形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阐明“治学固然要专要精,但要遵循道”的道理,具有严密逻辑的力量。(意近即可)

17.加点字解释:1.忍受   2.藏在袖中    3.授予官职   4.表彰、表扬(4分)

18.(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重点词:加、目,语句通顺,3分)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虚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重点词:伏为敬辞,表示对君王的敬偎,不译;愿:希望:“以……为”的句式;语句通顺,3分)

19.B(张养浩上疏给拜住,经由拜住给皇帝上疏,不是直接给皇帝上疏。)

20.B(都表承接:就)(A:那与他的;C:表因果关系与表转折关系;D:替与表被动)

21.幼年还人钱币,显示其品行端正:“读书不辍”显示其学习勤奋;任堂邑县令时,“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和惩罚李虎同党,显示他熟悉民情、明析是非善恶;元夕花灯事件显示他的敢于直谏;关中做官时散家财救济穷人显示他体恤百姓疾苦,勇于行义等。(任选两点,意对即可)

(08年嘉定一中测试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6题(7分)

甲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乙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4.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1分)

15.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2分)

时间

景色

想象中满城开遍了菊花

秋日的傍晚

16.两首诗均写菊花,意境有无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14.七言绝句

15.甲(时间)重阳节(前)

乙(景色)丛丛菊花围绕着屋舍前后开放

16.“我花开后百花杀”句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比,同时把菊花称为“我花”,大有独领风骚的英豪之气。“此花开尽更无花”是说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一旦菊花谢尽,边无花景可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因而爱菊之情尤为强烈。

(08年嘉定一中测试二)默写(5分)

从以下7空中任选5空填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3) ,暗香浮动月黄昏。

(4)盖在殷忧,必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6) ,千载谁堪伯促间。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疏影横斜水清浅

   (4)竭诚以待下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出师一表真名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