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5题,5分)
① ,但愿长醉不复醒。
②牵衣顿足拦道哭,
③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⑤纵使相逢应不识, ,
⑥君子坦荡荡,
⑦此中有真意,
⑧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⑴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它的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奠定全诗基调的?
⑵本诗以虚寓实,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简要指出作者把哪些东西藏到了诗的背后。
⑴,"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使整首诗笼罩在了种惆怅伤感的情绪之中.
⑵登楼的时间,去年的另"望月人"到底是什么人,"同来"到底是干什么,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8.B 才
9。D 取独/到 因为/认为 自己的/假如
10。C 文中无类比论证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等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显然,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然而,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唐人的“另类”审美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不难看到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丰肥,穿着上的袒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每件都是膘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韩愈有诗道:“书贵瘦硬吾不取”,也体现了唐人价值取向由瘦硬向“肥硕”的转变。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使唐人崇尚并醉心于一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而这种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选自2007年1月15日《解放日报》)
5.下列对“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B.丰肥浓丽即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热烈放姿即其装扮袒露而大胆。
C.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体现了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D.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另类”审美眼光所悖的传统是指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所欣赏的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
B.几千年来,在“事死如事生”这一生死观念的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塑造了唐代女性形象。
C.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
D.唐代的繁荣昌盛、兼容并包的理念以及统治者鲜卑族血统的关系,是唐人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原因。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唐代绘画、雕塑、陶俑等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大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
B.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所欣赏的女子含蓄内向、苗条和骨感的传统审美观已经被今人扬弃。
C.本文可贵之处是作者为唐人所崇尚的女性形象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注入了全方位的审美理念
D.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表现了她极具魅力的个性美。
5.C(A、B项所说的仅局限在“胖美人”的形象上,只见现象不见本质;D项说的是其内含的时代气息,是其本质;C项从审美层面揭示其全方位的审美视角和文化内涵,比较而言,最准确的应该是C)
6.B(错误地嫁接了时间概念,“在……下,工匠们……塑造了唐代女性形象”,应该是唐代的事,而不是“几千年来”)
7.B(“含蓄内向”的美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而以“苗条和骨感”为美恰恰是今人最时尚的审美观 )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②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③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④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⑤正常的情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
A:⑤①④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③①②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要珍惜、牢牢地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B: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就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从而转向民间学习,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C:《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借多情鸟的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 D:从艺术上看,现代派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往往借助意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伫立 装璜 一愁莫展 混水摸鱼 B:蛊惑 撕杀 出谋划策 再接再励 C:娴雅 嘉宾 融会贯通 秀外惠中 D:战栗 僭称 信口开合 胼手胝足
(08年巢湖市质检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去夏来,得把春天的衣服整理收藏,有些不会再穿的还需要送人或扔掉。在四季分明的城市,这样的工作年年都要做上几回。有时候我们以为做完了清理,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得彻底,以致长年下来,衣柜里越来越拥挤。这就象我的脑子里总是充塞着那些繁杂的思想,它们却不会老实地待着,东奔西突,磕磕碰碰,让我们无法管理。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或许都需要一次彻底的清理吧。
请以“清理”为题写一篇作文。内容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注意〕文中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算,最多可扣5分。
文中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算,最多可扣5分。
(08年巢湖市质检二)请你从下面文章中选取一个主要人物,仿照例子写两句话,每句话包含内容概括和自己的评价。(6分)
《林黛玉进贾府》 《祝福》 《项链》 《守财奴》
示例:
《阿Q.正传》――阿Q.:
①地位低下,娶不上老婆,偏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悲的是:事实上屈辱、精神上胜利。
②阿Q.的优胜记略,是将小丑当英雄描写,可谓深刻的家丑外扬。
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示例: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
①住在精致高雅的潇湘馆中,面对着高洁雅韵的潇湘竹,因过于高傲,所以与世难容。
②追求真爱而不能如愿,万念俱灰,香消玉损。把爱融入生命,才会爱得感天动地。
(08年巢湖市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白华旬刊》,有删节)
14.“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开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
15.这篇文章写了扬州夏日的哪些方面的特点?试就文章中间四段分别作出归纳。(6分)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的问题。(6分)
(1)“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一句中“瘦”字是什么意思?(2分)
(2)文章末尾,作者为什么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4分)
17.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是如何营构语言之美的。(6分)
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14.文章开头,先“扬”一笔,许多人称道扬州是个美丽的地方;然后“抑”一笔,“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继而再“扬”,总会想着扬州的夏日。抑扬自如,曲折有致,突出了作者对扬州夏日的怀念。
15.第二段:河流众多,曲折幽静。第三段:沿河风景,别有风味。第四段:三种游船,各有韵味。第五段:临河茶馆,既多且好。
16.(1)意思是“瘦西湖”名字起得没有新意,或想高雅却反而起名起得俗气。(意思对即可,若写成像“名字小气”“名字不大气”之类给1分)
(2)扬州的夏日美好、闲适。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夏日感到轻松愉快;在这样美好平和的地方暂时闲散身心,繁忙的一天结束,轻松之余,自然可以想起古人的这一句诗了。
17. (答出三条即可,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可不举例)① 用平白如话、自然流畅的口语。如“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② 注重遣词用字的准确贴切。如使用“坐”“站”“撑”。③ 叠字叠词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加深情感的融入程度。如“一下一下”,不仅表明撑的次数多、稳当,还富有动态美、节奏美。④用比喻,将一人坐船一人撑的情形比喻为一首唐诗一幅画,以实喻虚,生动地揭示游览者的惬意之情和愉悦之感,也形象地刻画出此等观赏风景方式真乃极其富有诗情画意!⑤用反复修辞,表达上给人以细密、自然的感觉。例如,“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句中的“一个人”的反复,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虽淡描却味浓,在山水画中点染人的存在,赋予了画面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