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合肥市调研)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7题。
中日古代的“书籍之路”
何谓“书籍之路”?这要从“丝绸之路”谈起。“丝绸之路”的说法由德国人__霍芬提出,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地不至。而东亚文化交流的模式,我曾提出当是海上的“书籍之路”。当西方人坚信丝绸之路是从“羊毛树”上采集而来时,日本列岛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了,追溯中日古代历史,持续性、大批量的丝绸交易来曾出现,其影响甚至不及陶瓷。
日本从630年开始派出遣唐使。贞观五年(631),第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时,唐太宗因他们远道而来,“敕所司无令岁贡”,并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意欲得到什么呢?《旧唐书》已经给出答案:“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遣唐使源于遣隋使,据《经籍后传》记载,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第二批遣唐使回国(654)后,大使吉士长丹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封户、晋位、赐姓,可见求书多寡还会影响仕途。有唐一代,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的典籍究竟有多少?9世纪后期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辑入汉文书籍15779部17345卷,其数量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月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议存的“侠存书”。唐末五代,中原动乱,典籍散毁严重,吴越国王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zōng jiāo 文,复还中国”。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壁西归。“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但是,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也已经腐朽面不堪穿用;而当年遣盼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4.下列对“书籍之路”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籍之路”是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隋唐使买求“文书宝物”泛海而还之路。
B.“书籍之路”是始于隋延至清,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的汉文书籍海上往返之路。
C.“书籍之路”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汉文书籍生存时空的“佚书回归”之路.
D.“书籍之路”是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之路。
5.对于“书籍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区别,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由中国通往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书籍之路”仅限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
B.“丝绸之路”输送的丝绸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书籍之路”输送的书籍却可以惠及后代。
C.“丝绸之赂”使中西方在争贸易交往中互惠互利,“书籍之路”则从根本上影响中日文明进程,
D.“丝绸之路”已成定论,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书籍之路”则是作者提出的新见解。
6.下列不属于“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原因的―项是
A.日本官方重视从中国求书,遣唐使求书多寡甚至影响到仕途升降。
B.唐朝统治者对遣唐使持欢迎和鼓励态度,为其多得文书宝物提供了方便。
C.日本与中国隔海相邻,这有利于日本使者通过各种途径泛海求书。
D.遭唐使携归书籍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经过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
7.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列岛的先民早就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可见“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
B.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既不是丝绸也不是陶瓷,而是当时传到日本的书籍。
C.“丝绸之路”和“书籍之路”的区别不限于地理特征,而应该是根植于更深的文明内核。
D.“书籍之路”在中日两国之间呈往返环流之状,从而使大量汉文典籍得以保全和延续。
4:B(A项只谈日本来中国购书,C项只谈“佚书回归”中国,D项认为书籍之路只存在于隋唐时期,皆有片面性)
5.C(“书籍之路”从根本上影响的只是日本文明进程,对中国的文明进程并无根本影响)
6.D(本项内容谈的只是遣唐使携归书籍在日本的影响,应视为“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结果)
7.A(据文章,“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是好事者添枝加叶的结果)
(08年合肥市调研)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台湾检方在以贪污罪起诉__之后,__13日18时举行记者会,宣布辞去国民党__一职,并决定参选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B:持续了将近四年的中国KTV版权纠纷终于有了―个实质性的结果,云南昆明于年前签下卡拉OK版权费“中国第一单”。 C:中国建设部官员指出,房地产领域的__结、权钱交易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D:除能够发出海啸预警外,这套新研制的天灾预警系统还可以对火山爆发和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发此警报,通知民众迅速撤离。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数字:4和2。然后问学生:“答案是多少?”学生争着回答:“6、8、2……”可老师一直摇头,脸上感到一种悲哀,学生也是一脸困惑。老师为何悲哀?学生为何困惑?
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定体裁,以“悲哀与困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示
1. 在不明确要求和目标的情况下,就急忙地从事某种工作,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2. 不了解周围事物的人,是最容易犯错的。许多人看到一些现象,不去思不去问不去求,就盲目下结论,这种不思不问不求既是我们教育中的悲哀,也是我们人生中的悲哀。 3. “自以为是”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种悲哀。 4. 在现实面前的困惑,倒是好解决,思维者的思维方法上的困惑,却常被人视而不见。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 4~17题。
眼 睛
郭枫
1我曾经注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2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这种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逗我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里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够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而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3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间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4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5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丧,我是失望了!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我也看见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我看见,发光的或失神的眼、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透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6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里,斜阳昏黄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弥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阔又直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撼了……
7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速了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策着杖慢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健壮,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8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①了吧?听到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豫,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呢?不过,要到宿店②,路还是很远的。
9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瞎了。――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10我走得快吗?我心中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11这件事又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际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一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的时候。
12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透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我懂得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13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热爱的眼睛。
1953年3月,在台南叶笛竹屋
14.请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中加点“宿店”的含义。(4分)
①宿店
②宿店
15.作者为什么说“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6分)
16.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暮色的描写对展示“我”和“老人”的形象起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的标题为“眼睛”,重点写了孩子的眼睛之后,又写了一个盲人,两者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6分)
14.①宿店:实指住宿的旅店;②宿店:既实指住宿的旅店,还比喻“人生目的地”
15.这双眼透澈、明亮,充满真挚和热爱;对人生没有丝毫的怀疑,充满憧憬,洋溢着生命希望;它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16.⑴映衬“我”的孤寂并引发“震撼”,为“我”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道路的抉择作铺垫;⑵渲染老人奋力前行的氛围,反衬老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探索精神。
17.写小男孩的眼睛是要说明人生要有希望和热情。写盲人是要说明在失去了一个希望之后,还要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并为此奋力前行。二者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对人生要怀有希望并怀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路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5题,5分)
① ,但愿长醉不复醒。
②牵衣顿足拦道哭,
③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⑤纵使相逢应不识, ,
⑥君子坦荡荡,
⑦此中有真意,
⑧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⑴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它的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奠定全诗基调的?
⑵本诗以虚寓实,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简要指出作者把哪些东西藏到了诗的背后。
⑴,"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使整首诗笼罩在了种惆怅伤感的情绪之中.
⑵登楼的时间,去年的另"望月人"到底是什么人,"同来"到底是干什么,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8.B 才
9。D 取独/到 因为/认为 自己的/假如
10。C 文中无类比论证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等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显然,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然而,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唐人的“另类”审美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不难看到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丰肥,穿着上的袒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每件都是膘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韩愈有诗道:“书贵瘦硬吾不取”,也体现了唐人价值取向由瘦硬向“肥硕”的转变。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使唐人崇尚并醉心于一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而这种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选自2007年1月15日《解放日报》)
5.下列对“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B.丰肥浓丽即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热烈放姿即其装扮袒露而大胆。
C.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体现了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D.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另类”审美眼光所悖的传统是指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所欣赏的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
B.几千年来,在“事死如事生”这一生死观念的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塑造了唐代女性形象。
C.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
D.唐代的繁荣昌盛、兼容并包的理念以及统治者鲜卑族血统的关系,是唐人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原因。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唐代绘画、雕塑、陶俑等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大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
B.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所欣赏的女子含蓄内向、苗条和骨感的传统审美观已经被今人扬弃。
C.本文可贵之处是作者为唐人所崇尚的女性形象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注入了全方位的审美理念
D.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表现了她极具魅力的个性美。
5.C(A、B项所说的仅局限在“胖美人”的形象上,只见现象不见本质;D项说的是其内含的时代气息,是其本质;C项从审美层面揭示其全方位的审美视角和文化内涵,比较而言,最准确的应该是C)
6.B(错误地嫁接了时间概念,“在……下,工匠们……塑造了唐代女性形象”,应该是唐代的事,而不是“几千年来”)
7.B(“含蓄内向”的美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而以“苗条和骨感”为美恰恰是今人最时尚的审美观 )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②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③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④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⑤正常的情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
A:⑤①④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③①②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要珍惜、牢牢地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B: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就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从而转向民间学习,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C:《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借多情鸟的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 D:从艺术上看,现代派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往往借助意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