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合肥市调研)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惜别樱桃园

童道明

为了挽救一座即将拍卖的樱桃园,女主人从巴黎回到俄罗斯故乡。一个商人建议她把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女主人不听, 樱桃园易主。新的主人正是那个提建议的商人。樱桃园原先的女主人落了几滴眼泪,走了,落幕前,观众听到“从远处隐稳传来砍伐树木的斧声”……这就是契诃夫的《樱桃园》。

从《樱桃园》这部戏可以生发出种种不同的题旨来。在贵族阶级行将入木的20世纪初,由此可以反思到“贵族阶级的没落”;在阶级斗争如火如茶的十月革命后,由此可以导引出“阶级斗争的火花”;而在阶级观点逐渐让位给人类意识的上世纪中后叶,则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樱桃园的消失”中,发现了“人类的困惑”。

“困惑”在哪?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效益的别墅楼的出现,要伴随一座有精神家园意味的樱桃园的毁灭。“困惑”在趋新与怀旧的两难选择,“困惑”在情感与理智的永恒冲突,“困惑”在按历史法则注定要让位给“别墅楼”的“樱桃园”毕竟也值得几分眷恋,“困惑”在让人听了心颤的“砍伐树木的斧声”;同时还可以听作“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樱桃园》里包裹的那颗俄罗斯因惑的灵魂,像是升腾到了天空,它的呼唤在各种肤色的人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五十年末,旅欧华人作家凌叔华重游日本京都银阁寺,发观“当年池上那树斜卧的粉色山茶不见了。猩红的天竹也不在水边照影了……清脆的鸟声也听不到了”。而在寺庙山门旁边“却多了一个卖票窗口了”。告别已经成为营业性旅游点的银阁寺,凌叔华女士在她的散文《重游日本》里写下了自己的“心灵困惑”;“我惘惘的走出了庙门,大有契诃夫的《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有一天这锦镜池内会不会填上了洋灰,作为公共游泳池呢?我不由得一路问自己。”

有《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并不非得是女性,也并不非得熟悉契诃夫的剧本。五十年代中期,当北京的老牌楼、老城墙在新马路不断拓展的同时不断消失与萎缩的时候,最有契诃夫《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北京市民,我想一定是梁思成先生了。

时代在快速地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跟着时汽前进的我们.不得不与一些旧的但也美丽的事物告别。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纪之初,我们好像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别墅楼”拔地而起,同时也每天都在目睹“樱桃园”就地消失。我们好像每天都能隐隐听到令我们忧喜参半,令我们心潮澎湃、也令我们心灵怅惘的“砍伐树木的斧声” 。我们无法逆“历史潮流”,保留一座座注定要消失的“樱桃园”。’但我们可以把消失了的、消失着的、将要消失的“樱桃园”,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只要它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记忆。大到巍峨的北京城墙,小到被曹禺写进们《北京人》的发出“孜妞妞、孜妞妞”声响的曾为“北平独有的单轮小水车”。

谢谢契诃夫。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拢地知道,为什么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进入21世纪的人,和复杂的、冷冰冰的电脑打交道的现代人,要懂得多情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满情世界中徜徉,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14.(1)本文中“樱桃园”喻指什么?《2)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是怎样的?(4分)

答:

15.文中写凌叔华和梁思成,用意是什么?,并具体说说写这两个人手法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6.(1)文中画线句中的“忧喜参半”指的是什么?(2)文章反复提到“砍伐树木的斧声”有什么作用?(8分)

答;

17.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作者是怎样逐层表达文章主旨的。(6分)

答:

14。(1)“樱桃园”喻不断消失的、具有精神家园意味的那些事物(2分,“消失”“精神家园”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心境”是伤感(答成“惘惘地”“惆怅、眷念、依依不舍”亦可2分)

15.说明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是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心态、共同面对的困惑(如答“罗斯困惑灵魂的呼唤在各种肤色的人中引起了共鸣,也包括我们中国人”亦可)(2分)手法是前详后略。前者具体描写了凌叔华重游银阁寺的心境,后者只是概括提及(2分,说详略得当1分)

16.(1)忧的是“砍伐树木的斧声”中樱桃园被砍掉了。(2分)喜的是斧声又代表了“时代的脚步声”(2分,意思对即可)

(2)强化了作者甜蜜与苦涩并存的复杂感受(2分),警醒读者正视樱桃园消失的困惑(2分,意思对即可)

17.主旨:现代人在社会进步中要懂得珍惜精神家园.(2分,“社会进步”1分,“珍惜”1分,意思对即可)文章首先由介绍《樱桃园》的剧情入手,引出“人类的困惑”这个话题;然后以凌叔华和梁思成为例,揭示这种困惑的普遍性;接着揭示“樱桃园”情绪的时代意义;最后呼应标题。升华主题。(4分,每层一分)

 

(08年合肥市调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6)        ,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2)无边落木萧萧下(3)只是当时已惘然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6)穷则独善其身

(08年合肥市调研)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答:

(1)答案要点:1.身在病中。2.思念故乡。3.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4.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5.秋景凄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2)答案要点:1.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8.A(治理、管理。“摄治”意思是代为治理)

9.A(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B。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介词,表示方式,可译为“通过”.C.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副词,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D。介词,相当于“跟”,“同”;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10.D(结合语境中的“匹马入蜀”“为政简易”,可推知“以一琴一鹤自随”意思是指行装简单,所以与隐者之风无关。“一琴一鹤”后成为成语,喻为官清廉)

(08年合肥市调研)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7题。

中日古代的“书籍之路”

何谓“书籍之路”?这要从“丝绸之路”谈起。“丝绸之路”的说法由德国人__霍芬提出,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地不至。而东亚文化交流的模式,我曾提出当是海上的“书籍之路”。当西方人坚信丝绸之路是从“羊毛树”上采集而来时,日本列岛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了,追溯中日古代历史,持续性、大批量的丝绸交易来曾出现,其影响甚至不及陶瓷。

日本从630年开始派出遣唐使。贞观五年(631),第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时,唐太宗因他们远道而来,“敕所司无令岁贡”,并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意欲得到什么呢?《旧唐书》已经给出答案:“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遣唐使源于遣隋使,据《经籍后传》记载,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第二批遣唐使回国(654)后,大使吉士长丹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封户、晋位、赐姓,可见求书多寡还会影响仕途。有唐一代,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的典籍究竟有多少?9世纪后期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辑入汉文书籍15779部17345卷,其数量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月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议存的“侠存书”。唐末五代,中原动乱,典籍散毁严重,吴越国王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zōng jiāo 文,复还中国”。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壁西归。“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但是,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也已经腐朽面不堪穿用;而当年遣盼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4.下列对“书籍之路”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籍之路”是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隋唐使买求“文书宝物”泛海而还之路。

B.“书籍之路”是始于隋延至清,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的汉文书籍海上往返之路。

C.“书籍之路”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汉文书籍生存时空的“佚书回归”之路.

D.“书籍之路”是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之路。

5.对于“书籍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区别,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由中国通往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书籍之路”仅限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

B.“丝绸之路”输送的丝绸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书籍之路”输送的书籍却可以惠及后代。

C.“丝绸之赂”使中西方在争贸易交往中互惠互利,“书籍之路”则从根本上影响中日文明进程,

D.“丝绸之路”已成定论,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书籍之路”则是作者提出的新见解。

6.下列不属于“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原因的―项是

A.日本官方重视从中国求书,遣唐使求书多寡甚至影响到仕途升降。

B.唐朝统治者对遣唐使持欢迎和鼓励态度,为其多得文书宝物提供了方便。

C.日本与中国隔海相邻,这有利于日本使者通过各种途径泛海求书。

D.遭唐使携归书籍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经过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

7.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列岛的先民早就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可见“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

B.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既不是丝绸也不是陶瓷,而是当时传到日本的书籍。

C.“丝绸之路”和“书籍之路”的区别不限于地理特征,而应该是根植于更深的文明内核。

D.“书籍之路”在中日两国之间呈往返环流之状,从而使大量汉文典籍得以保全和延续。

4:B(A项只谈日本来中国购书,C项只谈“佚书回归”中国,D项认为书籍之路只存在于隋唐时期,皆有片面性)

5.C(“书籍之路”从根本上影响的只是日本文明进程,对中国的文明进程并无根本影响)

6.D(本项内容谈的只是遣唐使携归书籍在日本的影响,应视为“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结果)

7.A(据文章,“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是好事者添枝加叶的结果)

(08年合肥市调研)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台湾检方在以贪污罪起诉__之后,__13日18时举行记者会,宣布辞去国民党__一职,并决定参选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B:持续了将近四年的中国KTV版权纠纷终于有了―个实质性的结果,云南昆明于年前签下卡拉OK版权费“中国第一单”。 C:中国建设部官员指出,房地产领域的__结、权钱交易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D:除能够发出海啸预警外,这套新研制的天灾预警系统还可以对火山爆发和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发此警报,通知民众迅速撤离。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数字:4和2。然后问学生:“答案是多少?”学生争着回答:“6、8、2……”可老师一直摇头,脸上感到一种悲哀,学生也是一脸困惑。老师为何悲哀?学生为何困惑?

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定体裁,以“悲哀与困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示

1. 在不明确要求和目标的情况下,就急忙地从事某种工作,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2. 不了解周围事物的人,是最容易犯错的。许多人看到一些现象,不去思不去问不去求,就盲目下结论,这种不思不问不求既是我们教育中的悲哀,也是我们人生中的悲哀。  3. “自以为是”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种悲哀。    4. 在现实面前的困惑,倒是好解决,思维者的思维方法上的困惑,却常被人视而不见。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 4~17题。

眼 睛

郭枫

1我曾经注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2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这种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逗我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里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够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而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3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间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4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5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丧,我是失望了!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我也看见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我看见,发光的或失神的眼、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透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6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里,斜阳昏黄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弥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阔又直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撼了……

7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速了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策着杖慢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健壮,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8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①了吧?听到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豫,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呢?不过,要到宿店②,路还是很远的。

9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瞎了。――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10我走得快吗?我心中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11这件事又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际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一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的时候。

12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透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我懂得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13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热爱的眼睛。

1953年3月,在台南叶笛竹屋

14.请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中加点“宿店”的含义。(4分)

①宿店

②宿店

15.作者为什么说“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6分)

16.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暮色的描写对展示“我”和“老人”的形象起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的标题为“眼睛”,重点写了孩子的眼睛之后,又写了一个盲人,两者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6分)

14.①宿店:实指住宿的旅店;②宿店:既实指住宿的旅店,还比喻“人生目的地”

15.这双眼透澈、明亮,充满真挚和热爱;对人生没有丝毫的怀疑,充满憧憬,洋溢着生命希望;它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16.⑴映衬“我”的孤寂并引发“震撼”,为“我”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道路的抉择作铺垫;⑵渲染老人奋力前行的氛围,反衬老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探索精神。

17.写小男孩的眼睛是要说明人生要有希望和热情。写盲人是要说明在失去了一个希望之后,还要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并为此奋力前行。二者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对人生要怀有希望并怀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路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5题,5分)

,但愿长醉不复醒。

②牵衣顿足拦道哭,

③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⑤纵使相逢应不识,

⑥君子坦荡荡,

⑦此中有真意,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08年阜阳三中第一次摸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⑴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它的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奠定全诗基调的?

⑵本诗以虚寓实,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简要指出作者把哪些东西藏到了诗的背后。

⑴,"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使整首诗笼罩在了种惆怅伤感的情绪之中.

⑵登楼的时间,去年的另"望月人"到底是什么人,"同来"到底是干什么,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