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合肥市质检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骗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也学会了自由自在地生活,信仰着热切的人生。
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些守信用的花朵……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扑――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的黄沙,狂舞着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
那些把根扎在黄土里的人们,生与死,都有绚丽的光彩。当抗日的战争,沉重地滚过,土地流着血。于是,愤怒的男人们,擦亮了久藏的枪支,向着抗日的战场,呼啸而去。而那些倔强的女人,却擦干了眼泪,挺起腰杆,撑起家的担子。凡是以暴力加给我们的,我们要把暴力还给他们;凡是耀武扬威地来的,我们要让他们抱头鼠窜地回去。这是打不倒的族类。中国的希望不灭,人们的心中有火。
1968年写于台湾
14.联系全文,文章中的“蝉声”有什么内涵?(6分)
答:
15.在描述了夏收场景之后,文章又描写了哪三幅醉人的画面?分别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生活状态?(6分)
答:
16.下列句子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答:
17.通览全文,本文展示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哪几个侧面?(4分)
答:
14.(6分)
(1)优美的蝉声是丰收、幸福、安宁的代言者;
(2)激越的蝉声是坚强不屈、奋起抗争的号角;
(3)蝉声更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的情感。
15.(6分)文中描述了夏收场景之后,写了三个醉人的生活画面:(1)人们忙活之后在柳阴下喝凉茶听蝉声;(2)中午休息的场景;(3)孩子们纵情玩乐的情景。勤恳、纯朴 恬静、安详 快乐、甜美
16.(6分)这三句话构成过渡段,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前两句承上,总括沐浴在蝉声里的故乡给自己留下的美好记忆;后一句启下,引出自己的种种感慨,其中最宝贵的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充分体现在普通劳动者的身上。
17.(4分)(1)善良、勤恳和朴拙的一面;(2)刚强、倔强、热爱和平、勇于抗争的一面: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①丞相祠堂何处寻? 。映阶碧草自春色, 。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②“秋”,是历代诗人歌咏的对象,例如《诗经》中“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王勃《滕王阁序》中“ ,烟光凝而暮山紫”;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 ”;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等,都是咏秋的名句。
① 锦官城外柏森森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 白露为霜 潦水尽而寒潭清 我言秋日胜春朝 枫叶荻花秋瑟瑟 枯藤老树昏鸦
(08年合肥市质检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答: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4分)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4分)“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突出其份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8.C 9.B 10.D
(08年合肥市质检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而言,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已经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注意。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又有其区域特点。过去50年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中国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大部降水呈减少趋势:
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打开中国西部地图,会发现如果山上有冰川,山下就有绿洲,否则就是荒漠。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北的冰川面积显著减小,据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小27%。1995年以来,青藏公路沿线地面下5m深度处的地温变化呈升高趋势。我国三大积雪地区的积雪变化显示,新疆和青藏高原的积雪是增加的,而东北和内蒙古积雪变化不明显。
对河流径流的估算表明,除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减少原因主要是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从全国来看,从1960年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中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少。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曾达到60%,而20世纪末仅为17%。地表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草原退化,野马、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处于极危状态。
据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中国北方降水日数可能会增加,南方大雨日数可能会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增加,海平面继续上升,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变化。未来气候的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比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会导致地质灾害频率增加,对三峡水库的用水发电、航运等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另外我们在世界屋脊修建的青藏铁路和公路都会因气候变化而影响其安全运营。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环境问题,但是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而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一直高度关注,目前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谈判。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演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外交斗争。
中国和全球一样,受到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巨大影响。关于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科学不确定性,目前仍然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环境科学中摆在第一位的难题。目前,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左右。对此,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选自秦大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5.从原文看,下列对“气候与环境演变”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引起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两大主因,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B.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有影响,如对三峡水库的用水发电、航运等产生影响,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C.气候变化的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政治乃至外交问题,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一个问题。
D.现在科学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有了明确的科学认识,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
6.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呈不断减少趋势。
B.森林、湿地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海平面上升等诸多因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
C.我国少数河流径流量略有增加,主要河流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还是自然因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两种影响基本呈均衡之势。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河流径流的估算表明,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冰川融化和冻土融化有关系。
B.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将来中国北方降水日数可能会增加,南方大雨日数可能会增加,可能导致地质灾害频率增加。
C.虽然中国西北的冰川面积正在显著减小,但这对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D.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左右,说明我国实施技术节能仍有较大潜力。
5.D 6.B 7.C
(08年合肥市质检三)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 ; 。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 , 。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①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②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③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④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08年合肥市质检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进一步保障我省成品油市场,我们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快成品油资源的调进,在油品供应上切实保证质量。 B:如果将废旧电池丢弃到荒郊野外,就会对地下水发生严重污染,而这些污染又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人类的健康。 C:近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8个航班的飞行员,因劳资纠纷在驾机到达目的地机场上空后,相继强行返航。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D:贫困大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申请助学贷款,并且可以随时了解审批的情况,不仅使贷款工作完全透明化,而且大大简化了贷款手续。
(08年合肥市质检三)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没 湮没无闻 代劳 以逸待劳 B:退化 蜕化变质 题纲 提纲挈领 C:谋取 牟取暴利 截至 截止日期 D:报复 抱负远大 正规 步入正轨
(08年合肥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企业家曾问别人,怎样让石头漂在水上,在大家冥思苦想之际,他告诉大家,有了速度就能做到。
美国土著人有个习惯,每逢外出,走两天,就要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用他们的话说,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有学者主张,提了多年的发展战略“又快又好”,应改为“又好又快”,这引发了各方的思考。
请以“快与好”为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题目目拟。④不得抄袭。
略
(08年合肥市调研)仿照下前画线句子的格式,运用对偶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6分)
列车行至南京,有这样一段广播稿:
各位旅客:前方到达的是六朝古都南京,这里山川形胜,人文荟萃。紫金山松柏苍翠.玄武湖波光荡漾。东吴大帝指点江山.中山国父经纬天地。诗人曾感慨:“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现在.接下来,你已经随着列车进人了安徽大地, 从沃土千里的淮北平原到群山连绵的皖南山区, , 。 , 。 , 。前人曾感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示例:风光秀美,历史悠久。黄山松奇绝天下,采石矶雄踞大江。曹操父子诗兴盎然,徽州商人叱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