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合肥市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 “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吸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08年合肥市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高原上的村庄
李祥林
秋深了,渭北高原上的孤独小村悄悄更换了一种旷远、静谧的背景。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小村,青瓦屋脊高于大地上的霜色,整齐的柴垛高于屋脊,比柴垛高的,是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沧桑大树,繁密的枝务像是哪家的女人从地里回来时被风吹乱的头发,无法整理。那么,比树高的是什么呢?是炊烟,炊烟是农人放牧在蓝天的羊群的走向。农人一年的活计到秋天基本该画上句号了。他们就只希望炊烟一个劲地往上长.炊烟歪歪斜斜、毫无顾忌地游走在瓦蓝瓦蓝的天上,他们的心才会感到踏实和温暖。
在这样一个遥远的小村,炊烟是一只高处的手臂,伸进了人们仰望的目光。像一种召唤,总是在静寂无声的时候沉沉响起。同时传来的还有一把在黄昏拉响的二胡,二胡声里的凄清往往要比村庄的炊烟还要高。这样的山势,这样的树木和房屋,这样单纯的光线,只能配这样的二胡声。村庄太小了,二胡的声音跑着跑着就顺着炊烟的走向一路撒开了腿。人的一生太短了,一首曲子还没有拉到一半,拉二胡的人已经在村口的石磨上从少年坐成了须发飘然的老者,老者气粗声短了,已经拉不动岁月的声音了,他就握着弦管,坐成了一尊雕塑,一处风景.坐成了村口的一部分。
村口的另一部分是一条覆着浮土的小路,实际上是一根脐带插入了小村的腹地。小路弯弯扭扭,曲曲折折地连接着农人的田地、屋舍、树林和泉水,路的另一头通向了渺茫的远方,那里属于另一个世界,属于楼房、钞票和汽车,而所有这些,都与这个小小的村庄无关。与村庄有关的,是玉米,从田地里走出来,通过这条小路找回各自的主人,然后将自己金黄金黄地挂在树杈上;是羊只,把吃饱的嗝打在路上,把粪屙在主人新砌好的圈里;是一只鸡,它的打鸣只负责每天的钟点,它下的蛋只献给村庄里喜庆的日子;是游子,也是由这条黄土小路领着他认出自己的老母,双膝跪下,涕泪下落。然而这一务路总是留不住脚印,路上的一切踪迹总是被风撒下的黄土细心地覆盖了。
秋深了,大地在秋雨中保养着墒情,秋风在山坡上试着脚力。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它们的翅膀驮着浓浓的秋意,在村庄的上空无声地滑动。
小村深处,厚积的落叶散发着浓郁的霉味,阳光从树梢间漏进来,是网状的,三棱镜一样变幻着色泽不一的光斑。每家门前的柴垛都垒得高大臃肿,麦草,玉米秸,树梢子,它们像主人家的几只大牲畜,忠实地蹲在宅院前后,将在冬天为小村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院落和房屋则掩映在柴垛的深处,有的人家用瓷砖贴了,有的粉刷成了雪白色,也有紧巴的人家,院落和屋顶上的苔藓已经被霜气杀成了黑色。
但每家门前翻晒的牲畜粪却一样多,这家的驴粪蛋晨霜没化,阳光下还熠熠地闪着光,那家新摊开的一片,正热腾腾的冒着气呢。在寒风吹彻的小村,这些驴粪可以让几面大炕整整一个冬天烧得无比滚烫。
秋意还在继续加深,小村被淡淡的烟氲拥襄着,静静地泊在渭北高原的一隅,被时间的翅膀缓缓的拍打着,一步一步走向深秋更深处。
14.概括文章依次描写了村庄的哪几幅场景?(6分)
答:
――――――――――――――――――――――――――――――――――――――――――――――――――――――――――――――――――――――――――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他们就只希望炊烟一个劲地往上长,炊烟歪歪斜斜、毫无顾忌地游走在瓦蓝瓦蓝的天上,他们的心才会感到踏实和温暖。
答:
――――――――――――――――――――――――――――――――――――――――――――――――――――――――――――――――――――――――――
(2)然而这一条路总是留不住脚印,路上的一切踪迹总是被风撒下的黄土细心地覆盖了。
答:
――――――――――――――――――――――――――――――――――――――――――――――――――――――――――――――――――――――――――
16.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有“秋深了…秋深了…秋意还在继续加深”等语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17.作者非常注重对“炊烟”“二胡 … 小路 … 玉米 … 鸡羊”等物象的刻画,试举两例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
14.(6分)(1)第1节:置身于旷远、静谧背景下的村庄的宏观场景。
(2)第2--3节:由拉二胡的人和浮土的小路组成的村庄村口的场景。
(3)第4--6节:细致描绘了村庄深处的场景。
15.(6分)(1)炊烟一个劲地往上长,炊烟歪歪斜斜、毫无顾忌,表明农家生活的自足无忧和农人对家庭的依恋,也表明农人生活理想的简单和朴实。
(2)一方面写出了小路满是浮土的特征,另一方面也隐含地传达出了村庄的人们对平静而单纯的熟悉生活的满足。
16.(6分)作为结构全文的一条线索;渲染了一种旷远、静谧的环境氛围;推进了文意的逐层加深。
17.(4分)例如第二节写炊烟:“炊烟是一只高处的手臂,伸进了人们仰望的目光”,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炊烟的特征,又写出了农家看到炊烟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幸福。
例如第三节写浮土的小路:“实际上是一根脐带插入了小村的腹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小路的特点和重要,反映出村民生活的单一和民风的纯朴。
其他像写二胡:“二胡的声音跑着跑着就顺着炊烟的走向一路撒开了腿”;写玉米:”从田地里走出来,通过这条小路找回各自的主人.然后将自己金黄金黄地挂在树杈上”;写麦草等:“麦草,玉米秸,树梢子,它们像主人家的几只大牲畜,忠实地蹲在宅院前后,将在冬天为小村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作者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赋予静物以生命,使整个村庄如同一幅幅画面立于眼前。富有诗意。生动传神。
(08年合肥市质检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____________,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2) ①山不厌高,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②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④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⑤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1)长桥卧波不霁何虹高低冥迷春光融融舞殿玲袖
(2)①海不厌深②仰观宇宙之大③天生我材必有用④波心荡,冷月无声⑤纵一苇之所如
(08年合肥市质检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答:――――――――――――――――――――――――――――――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意思答对即可)
(2)渲染凄寒孤独瑟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息乡的心境,艺术教果很强。( 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意思答对即可)

8.B 9.C 10.D
(08年合肥市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记载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会的动态过程。
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侠文化与其更有着最为直接的,乃至非其莫属的文化对位效应。事实上,“侠”与“江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来就是一种必然性的对应关系,“江湖”与“侠”的这种必然联系蕴涵着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特产的某些基本特征。侠文化话语所言说的江湖世界可以被指认为平民化的乌托邦,它存在于如下两个层面:其一,在“空间”和“人”的意义上,侠文化要营造虚构的“江湖”是正反乌托邦的合体,它一方面可能是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政治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和代表正义、公道的侠客,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充满杀意和诡计的险恶空间以及被欲望所扭曲的兴风作浪者。其二,在心态的意义上。“狂欢”与“救赎”成为江湖乌托邦主题的二重奏。江湖世界的人物之所以向往并快意于现实之外的“江湖”生活,是因为他们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其最有可能的价值,而一入官场,再大的英雄豪杰也必须收心敛性,故难免顿失风采;与此同时,侠客之意义还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竭尽个人之所能来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于是在这两层意义上,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出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也因为这样,中国早期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经过无数说书人和小说家的渲染和表现已逐渐走出历史,演变成为一个带有象征色彩的文学世界。
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代文学中作为侠客行侠仗义的活动场所的江湖世界最为理想化的表达无疑当推“水泊梁山”。如果说,古代小说中江湖世界主要是以正面乌托邦形象出现,而且其“狂欢”基调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那么,圆满而充分地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的应该是“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当然,仅以武侠小说来求证侠文化对“江湖”这一文化范畴的价值表述显然是省力又讨好的事,对问题进一步探究便会了解到,“武林”的被废芜和“江湖化”空间以其历史的模糊性和文化的多义性而凸显,这在20世纪众多的非武侠小说中并不少见。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牵涉到被逐与自我放逐的泛江湖化空间。泛乌托邦境况。
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文学创作作为虚构性质的类似乌托邦式的文类特征,大众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都融会在阅读的快感中。
(节选自杨经建《侠义精神与20世纪小说创作》)
5.从原文看,下列对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等不断整合与融会的一个变化过程。
B.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的经典书籍中记载的可确认的精神现象。
c.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社会和人们心理一致认证的结果,不能用简明术语来确认。
D.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在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与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有着文化对位效应,两者表述形式不一样但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侠客的意义只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际价值。
C.“水泊梁山”所代表的江湖世界,“狂欢”的基调凸显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不能表达侠文化中“江湖”价值内涵。
D.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给具有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的大众带来了许多的阅读乐趣和不尽的阅读快感。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侠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B.“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充分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因此其艺术上也体现了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
C.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出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问和想象世界,导致了当今许多人沉湎于武侠小说。
D.剔除侠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亢分发挥其倡导代表正义和公道的积极内涵,是有利于当今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的。
5.C 6.D 7.B
(08年合肥市质检二)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运行速度最快,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 B:首都新机场四年建成速度惊人,是继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之后中国第三个引起世界乃至西方特别是英国关注的工程。 C:“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与份额正稳步扩大,李宁服装和奇瑞汽车等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享受。 D: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飞行状况表明,卫星设计稳定,性能合理,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
(08年合肥市质检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 度假村 甘拜下风 言必信行必果 B:部署 化妆品 两全齐美 风马牛不相及 C:通缉 绊脚石 声名鹊起 有志者事竞成 D:宣泄 霓红灯 怨天尤人 前有车后有辙
(08年合肥市质检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孔子登东山而小普,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滋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鹤雀楼》
请以“登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08年合肥市质检三)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今年的8月8日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开幕式上,各代表团按顺序依次进人场内,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代表团最后一个进人场内时,鸟巢体育馆内欢声雷动。请你为现场转播的解说员设计一段解说词,介绍此时现场的情况。要求语言简洁,句式整齐,有感染力,不超过80个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