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小虫的微吟(答“蚱蜢、蟋蟀的微吟”也对) 诗歌(4分)
15.①重量级、史诗级的作家一去不返了。②文学反映生活的高度与广度已不如以往。③资讯科技已转移了新时代新人类的阅读兴趣。(6分)
16.证据:①一位无名的中国诗人的话②耶酥基督的话③死囚在牢房里__与临刑之前振臂高呼。好处:无名的中国诗人与耶酥基督的话具有显而易见的真理性,死囚的行为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使用这些证据有以一当十的效果。(8分)
17.D、E(A.史诺和皮考克是19世纪人。B“资讯科技”不是原因。C.开篇没提出中心论点,也没从正反两个方面开论证)(4分)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宋]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名明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名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答:
(1)答案要点: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
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2)答案要点:1.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8.(樵: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砍柴”)
9.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A两个“以”
都是介词,“用”;C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10.A(“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11.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一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论著。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人有三种记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细胞世代相传。遗会记忆惰性大,下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体内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时间很短,主要把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外来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虽然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就是那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微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实变,是位于大脑叶深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5.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藏状态。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自我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5.B(A“惰性大”表明“非惰性”的寻在,即变化,只是变化小;C是“遗传记忆惰性大”的结果;D答非所问,不属话题范围)
6.D(A条件关系倒置,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同;B缺少“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这一条件;C是由于他的记忆经过了“突变”,突变是过程不是能力)
7.D(A项中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而是得病后留下的;B项中10的11次幂比特>10的11次幂比特;C项中免疫记忆存在于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中;D推断正确)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B: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2007“好视力杯”奥运会选拔赛资格赛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战幕,这次比赛云集了各省市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D: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06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下列名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将人们击垮的有时不是艰巨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亲点生活,将那些无益的缠人的事情抛弃。 B:有人说,清华大学的特点是清新峻逸,北京大学的特点是诨厚凝重。清华如同“李白”,北大好比“杜甫”。 C: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形象上呈献美,并用这种美来激励人、愉悦人、感染人和教育人。 D:日落是一种优雅,一如婉啭的作别,从容的放手,没有春风骀荡般的欢畅,却有一种镇定的自敛,身已转而韵末散。
(08年江南十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未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地笑了。
是的,我们改变不了风,改变不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心灵的重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少于800字。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8.B 9.D 10.B
(08年江南十校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阑尾并不多余
阑尾一向被视为多余乃至有害的东西。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阑尾,也许生活质量会更好些。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却颠覆了这种流行的看法。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阑尾能产生对人体肠道有益的微生物。
阑尾的功能似乎与栖息于人体消化道内数量巨大的细菌相关。在人类的身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人体的细胞,其中大部分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但是,肠道内的细菌有时会死亡或被清除。一些疾病,如霍乱、阿米巴痢疾,则会把肠道内的有益细菌清除掉。在这种情况下,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能重启在患病时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论文的作者之一,杜克大学的外科教授比尔・帕克认为,阑尾实际上是一个《艮好的安全屋。阑尾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它作为大肠的死胡同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都可以说明阑尾是一个安全的备份盘。从形状上看,阑尾像一个蠕虫似的器官;实际上,它是一个细菌加工厂,培养着对人有益的细菌。
但是阑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因为它培养细菌的方式有些特别。比如,如果一个人因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肠道内的细菌群死亡,阑尾会利用从其他人那里收集来的细
菌,轻而易举地重启培养这些细菌。当然,阑尾采集他人的细菌是通过种种接触食物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聚餐时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阑尾就会把其他人的细菌收集到自己的麾下,贮藏起来。但是,在疾病流行之时,如霍乱影响到某个地区,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即使这样,阑尾在某个时候也派得上用场。
阑尾当然有负面作用,比如发炎。不过在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要低于发达国家。因为在不太卫生的地区,人体免疫系统包括阑尾,会对许多细菌产生适应,不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对待。因而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阑尾发炎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也有可能致人死命。
一些科学家对杜克大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扁桃腺也有同样的问题”。
实科学家早就认识到阑尾并不多余。它属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黏膜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免疫作用。所以,在杜克大学的研究之前,已经有很多临床医生对切除有炎症的阑尾持保留意见,除非是急性炎症,非切不可,一般情况以保留为宜。
5.下列关于“备份盘”和“加工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是因为它能重启因疾病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B.阑尾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且处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作为“备份盘”,很安全。
C.形状像蠕虫似的阑尾,能培养对人有益的细菌,就像一个细菌加工厂。
D.在疾病流行之时,阑尾不能培养出细菌,所以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身体中的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
B.阑尾通过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等接触食物的方式采集并贮藏他人的细菌。
C.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许多细菌有适应能力,所以在不太卫生的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是非常低的。
D.在急性阑尾炎发作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阑尾,则可致人死命。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霍乱、阿米巴痢疾等一些流行性疾病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紊乱特别是阑尾炎症发作的真正元凶。
B.扁桃腺也有可能像阑尾一样,在它有炎症的时候,并不是非切不可。
C.有时脏一点反而能增强人的体质,过于讲究卫生能引起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炎症,包括阑尾炎。
D.杜克大学的研究成果让人们认识到,保留阑尾、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将会大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5.D 6.B 7.B
(08年江南十校二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诸多矛盾和 问题 。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人, , , ,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依据。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③坚持体现公平正义和利益兼容的协调发展 ④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⑤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A:④②⑤⑧① B:②④⑤①⑧ C:②④⑤③① D:④②①⑤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