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芜湖一中二模)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涵盖 安装 白斩鸡 励行节约 B:安详 玷辱 刮刮叫 名门旺族 C:纠察 惦量 垫脚石 循序渐进 D:昏聩 烦琐 拜把子 相辅相成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生活中,人人希望做红人,从商希望红红火火,办事希望开门红。股师涨了叫飘红,运气不错叫走红,公司火了要分红,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红地毯、红对联、红双喜、红军、红旗……浓浓的中国红,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迹象、喜庆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在“红”的背后,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引领着人们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的原材料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特质。“红”可以是国人精神内核中的“红”;是最集中的字眼。根据原材料,立意的方向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客观的“红”;还可以是“文化积淀的红”。可以写记叙文,表达自身对“红”的感悟;可以写散文,书法对“红”的感情;可以写议论文,发表对“红的看法。注意文章的选材要集中,不可泛泛选材,使文章囿于肤浅.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4分)
大约32亿年以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写原始生命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百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海洋食品可望达到两亿吨。
比喻句(1):
比喻句(2):
这道试题的题干有三点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对语段要进行“概括”,即“压缩”;二是概括的内容要“表明海洋的重要性”;三是概括句子应该为“比喻句”。三者都得兼顾,否则,就会出现答题错误的现象。如“海洋是生产副食品的工厂”“海洋是原始生命与自然的搏斗场”“海洋的形成是生物进化而来的”“大海就像母亲的怀抱”等句子就属于概括不准确,未表明海洋的重要性;“海洋里诞生生命”“人类从海洋里获得食品”“海洋动物依靠单细胞海藻生存”“单细胞海藻是动物的依靠”等句子就没有用到比喻修辞手法。
其实,语段中“表明海洋的重要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海洋孕育了生命”,二是作为人类副食品的鱼虾等海洋动物依靠被称为“牧草”的单细胞海藻生存。用比喻修辞手法,可这样形象的表述:(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2)海洋是天然的牧场。(4分)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汉字有很多形似字,因而也就有了很多意思的对话。仿照下列例句,另选两组形似字,各写一句话。(6分)
熊对能说:穷成这样了,四个熊掌全卖了
巾对币说:带上博士帽就身价百倍了。
(1)
(2)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请以“世界一个家”为话题,续写一段歌词,要求每行语句与第一段结构相似,句式基本对应,大体压韵,结尾两句可以重复。(6分)
海峡倚着海峡
天涯连着天涯
芳草接着芳草
浪花推着浪花
来吧 唱吧 笑吧
世界一个家
答:
示例:肩膀靠着肩膀/脸颊贴着脸颊/汗水侵着汗水/鲜花拥着鲜花/来吧唱吧笑吧/世界一个家(5分)

14.小虫的微吟(答“蚱蜢、蟋蟀的微吟”也对) 诗歌(4分)
15.①重量级、史诗级的作家一去不返了。②文学反映生活的高度与广度已不如以往。③资讯科技已转移了新时代新人类的阅读兴趣。(6分)
16.证据:①一位无名的中国诗人的话②耶酥基督的话③死囚在牢房里__与临刑之前振臂高呼。好处:无名的中国诗人与耶酥基督的话具有显而易见的真理性,死囚的行为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使用这些证据有以一当十的效果。(8分)
17.D、E(A.史诺和皮考克是19世纪人。B“资讯科技”不是原因。C.开篇没提出中心论点,也没从正反两个方面开论证)(4分)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宋]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名明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名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答:
(1)答案要点: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
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2)答案要点:1.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8.(樵: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砍柴”)
9.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A两个“以”
都是介词,“用”;C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10.A(“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11.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一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论著。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人有三种记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细胞世代相传。遗会记忆惰性大,下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体内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时间很短,主要把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外来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虽然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就是那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微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实变,是位于大脑叶深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5.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藏状态。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自我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5.B(A“惰性大”表明“非惰性”的寻在,即变化,只是变化小;C是“遗传记忆惰性大”的结果;D答非所问,不属话题范围)
6.D(A条件关系倒置,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同;B缺少“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这一条件;C是由于他的记忆经过了“突变”,突变是过程不是能力)
7.D(A项中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而是得病后留下的;B项中10的11次幂比特>10的11次幂比特;C项中免疫记忆存在于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中;D推断正确)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B: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2007“好视力杯”奥运会选拔赛资格赛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战幕,这次比赛云集了各省市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D: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06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