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芜湖一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论无话可说
朱自清
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
在别处说过,我的“忆的路”是“平如砥”“直如矢”的;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我是什么时候都“了了玲玲地”知道,记住,自己是怎样简单的一个人。
但是为什么还会写出诗文呢?――虽然都是些废话。这是时代为之!十年前正是五四运动的时期,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于是乎跟着人家的脚印,也说说什么自然,什么人生。但这只是些范畴而已。我是个懒人,平心而论,又不曾遭过怎样了不得的逆境;既不深思力索,又未亲自体验,范畴终于只是范畴,此外也只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当时芝麻黄豆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现在看看,苦笑而已。
先驱者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不幸这些自己往往是简单的,说来说去是那一套;终于说的听的都腻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话,只是说些中外贤哲说过的和并世少年将说的话。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多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一般人只是生活,按着不同的程度照例生活。
这点简单的意思也还是到中年才觉出的;少年时多少有些热气,想不到这里。中年人无论怎样不好,但看事看得清楚,看得开,却是可取的。这时候眼前没有雾,顶上没有云彩,有的只是自己的路。他负着经验的担子,一步步踏上这条无尽的然而实在的路。他回看少年人那些情感的玩意,觉得一种轻松的意味。他乐意分析他背上的经验,不止是少年时的那些;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也知道剥开后便没了那跳跃着的力量,但他不在乎这个,他明白在冷静中有他所需要的。这时候他若偶然说话,决不会是感伤的或印象的,他要告诉你怎样走着他的路,不然就是,所剥开的是些什么玩意。但中年人是很胆小的;他听别人的话渐渐多了,说了的他不说,说得好的他不说。所以终于往往无话可说――特别是一个寻常的人像我。但沉默又是寻常的人所难堪的,我说苦在话外,以此。
中年人若还打着少年人的调子,――姑不论调子的好坏――原也未尝不可,只总觉“像煞有介事”。他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写出那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的话;一个神经敏锐的人对于这个是不容易忍耐的,无论在自己在别人。这好比上了年纪的太太小姐们不涂脂抹粉地到大庭广众里去卖弄一般,是殊可不必的了。
其实这些都可以说是废话,只要想一想咱们这年头。这年头要的是“代言人”,而且将一切说话的都看作“代言人”;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这样一来,如我辈者,倒可以将从前狂妄之罪减轻,而现在是更无话可说了。
但近来在戴译《唯物史观的文学论》里看到,法国俗语“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意。呜呼,这是多么损的一句话,对于我,对于我的时代!
14.作者为什么说“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4分)
15.分析“这时候眼前没有雾,顶上没有云彩,有的只是自己的路”的含义。(5分)
16. “这好比上了年纪的太太小姐们不涂脂抹粉地到大庭广众里去卖弄一般,是殊可不必的了”这句比喻说明什么?
17.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写的诗文都是些“废话”?(6分)
18. “法国俗语‘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意。呜呼,这是多么损的一句话,对于我,对于我的时代!”这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作者人到中年,中年人是很胆小的;他听别人的话渐渐多了,说了的他不说,说得好的他不说。所以终于往往无话可说,但沉默又是寻常的人所难堪的。所以作者说“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
15.人到中年,不再会被各种纷繁的事物所干扰,看事看得清楚,看得开,一心只想走自己的路。
16.中年人没有必要还打着少年人的调子,写出那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的话
17.十年前正是五四运动的时期,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我也跟在别人后面,谈自然,谈人生。但这只是些范畴而已,是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并无什么新意。(或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多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一般人只是生活,按着不同的程度照例生活,而自己只是那按着不同的程度照例生活的“一般人”)
18.这个时代一切皆好,所以无话可说。这是作者在自嘲,也是在嘲笑这个时代。这一句照应第一段“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深化了“无话可说”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不满和激愤。
(08年芜湖一中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本诗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事事幽或幽。中间四句写梁上燕、水中鸥、老妻画纸、稚子敲针都紧扣“事事幽”。结尾一句“微躯此外更何求”,关合“事事幽”)
(2)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欣喜、满足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的悲苦和无奈之情。
(08年芜湖一中二模)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
(《孟子・告子上》)
(3)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4)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8.B(遗wèi赠送)
9.A(用B.表并列/表承接C.从/对、向D.乘机/于是)
10.C(文中只写了她“灭贼”,没有记叙她父亲获得富贵,不能说实现了“使大人取富贵于天子”)
11.(1)译文:桂娘曾经暗中对陈先奇的妻子说:“背离朝廷图谋反叛的人凶残无道,早晚一定会失败,姐姐应该早些为子孙后代打算。”陈先奇的妻子认为她的话是对的。
(2)译文:__烈有负于桂娘,只在将她抢来罢了,__烈超越本分称帝,桂娘就会成为贵妃,__烈还会宠信她,从一个女子的心理来说,一生跟随__烈也是可以的。
(08年芜湖一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思维与情感
①现在有很多人相信,直觉才是真正起作用的,而思维不过是围着词语兜圈子。这一看法的根据是,所谓的逻辑思维可以被任何人用来证明任何观点。辩论中往往双方都有逻辑和上帝支持他们。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错误地坚持认为,只要逻辑上没有错误就行了。既然从不同的感知出发,完美无缺的逻辑思维会导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人们对思维感到失望,转而相信直觉,这也就毫不奇怪了。
②归根到底,最关重要的一定还是情感。情感使人成为人。我们行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让自己得到情感上和价值观上的满足。正是情感的重要性使思维变得非常必要。情感太重要了,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只凭习惯去运用它。思维的目的就是为我们准备需要我们去感受的东西。思维整理感知和经验,以便使我们对事物有更清楚的认识。这样的认识也就会激发我们的感情。没有思维,情感就成了蛮不讲理的暴君。
③我有一个朋友,在马耳他开车时,曾见到一位妇女被他前面那辆车撞倒。那个司机或许是想闯了祸赶快逃,或许根本没发现自己撞了人,开车跑了。我那位朋友停下车来救人。这时,另一个人开车过来,看见我朋友的车和那受伤的妇女,冒然断定是我朋友闯的祸,于是跳下车来就揍我的朋友,打碎了他的颚骨。毫无疑问,那个人感情十分冲动。不幸的是,他的错误感知使他的感情用错了地方。
④感情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思维的目的是使我们为行动做好准备。思维也以同样的方式使我们为情感做好准备。思维不是精心计算需要多少感情,而是给注意指引方向并澄清感知。思维不应当试图指导感情。思维的任务是使感知变得清晰明了,而感情则是对这一清晰感知的反应。当然,感情也有可能使用不当、用错地方或失去分寸。尽管如此,不适度的感情还是比试图取消感情的危险小得多。
⑤在实践中,要做到先思维、后感受是极其困难的。普遍存在的倾向是先感受、然后再用思维来支撑其感受。甚至那些最有才华的学生(和成年人)在论文或讨论中,也是先表述自己根据一时感觉做出的判断,然后再用思维来支撑他们的感受。
⑥传授思维,第一步必须这样要求思维者:把注意力转向情况中一切有关、有趣之点,以排除那种根据瞬时感觉做出的判断。这样,思维者不仅把注意力指向自己自然的情感,也指向了其它方面。
⑦有一个九岁的小姑娘,自己要求剪掉了她的长发。为此,她却感到很不愉快。一气之下,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出乎父母的意料,第二天早上,她却笑嘻嘻地走出了房间。她解释说,在学校一次思维课上,她学过考察情况中的一切有利与不利之点。现在她用这一方法考虑自己剪头发的事情,结果,她发现头发短有很多好处,比如游泳就很方便。所以她就转忧为喜了。那个思维的方法帮助她探究了情况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用思维去支持她最初的感受。感情是有可能随着感知范围的扩大而变化的。
⑧我们信赖自己的感情,因为我们看不出感情怎么会有错。感情的确总是对的,但这只限于我们当时的感知所构建的狭小天地之内。遗憾的是,要承认自己的感知可能有错是非常困难的,要承认自己的感知有限就更难了。
5.对“人们对思维感到失望”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维不过是对词语的循环解释。
B.每个人都可以用逻辑思维来证明任何观点。
C.辩论中,双方都可以找到逻辑和上帝支持他们的观点。
D.完美无缺的逻辑思维会导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6.对“尽管如此,不适度的感情还是比试图取消感情的危险小得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取消不适度的感情危险较小,而取消感情危险较大。
B.控制不适度的感情比取消感情要容易得多。
C.用思维可以控制不适度的感情,所以比取消感情危险小得多。
D.尽管感情可能有不适当的时候,但仍然比取消感情好得多。
7.文中第三段和第七段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个说明“没有思维,情感就成了蛮不讲理的暴君”,后一个说明“感情是有可能随着感知范围的扩大而变化的”。
B.前一个说明“他的错误感知使他的感情用错了地方”,后一个说明“感情的确总是对的”。
C.前一个说明“感情也有可能使用不当、用错地方或失去分寸”,后一个说明“思维者不仅把注意力指向自己自然的情感,也指向了其它方面”。
D.前一个说明“思维的目的是使我们为行动做好准备”,后一个说明“在实践中,要做到先思维、后感受是极其困难的”。
5.C(辩论中往往双方都有逻辑和上帝支持他们)
6.D
7.A
(08年芜湖一中二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搭配合理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入夜,山中万籁俱静。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风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曲奇妙的交响乐。①那柔曼如提琴者 ②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③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④那清脆如弹拨者
A: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B: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C: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D: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A.④c①a③b②d B.①c④a②d③bC.③d①c②b④a D.②b③d④c①a
(08年芜湖一中二模)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B:她告诉我,近几年来,她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 C: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使他的批判往往独抒新见。 D: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08年芜湖一中二模)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涵盖 安装 白斩鸡 励行节约 B:安详 玷辱 刮刮叫 名门旺族 C:纠察 惦量 垫脚石 循序渐进 D:昏聩 烦琐 拜把子 相辅相成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生活中,人人希望做红人,从商希望红红火火,办事希望开门红。股师涨了叫飘红,运气不错叫走红,公司火了要分红,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红地毯、红对联、红双喜、红军、红旗……浓浓的中国红,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迹象、喜庆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在“红”的背后,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引领着人们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的原材料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特质。“红”可以是国人精神内核中的“红”;是最集中的字眼。根据原材料,立意的方向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客观的“红”;还可以是“文化积淀的红”。可以写记叙文,表达自身对“红”的感悟;可以写散文,书法对“红”的感情;可以写议论文,发表对“红的看法。注意文章的选材要集中,不可泛泛选材,使文章囿于肤浅.
(08年联谊试题汇编模拟)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4分)
大约32亿年以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写原始生命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百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海洋食品可望达到两亿吨。
比喻句(1):
比喻句(2):
这道试题的题干有三点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对语段要进行“概括”,即“压缩”;二是概括的内容要“表明海洋的重要性”;三是概括句子应该为“比喻句”。三者都得兼顾,否则,就会出现答题错误的现象。如“海洋是生产副食品的工厂”“海洋是原始生命与自然的搏斗场”“海洋的形成是生物进化而来的”“大海就像母亲的怀抱”等句子就属于概括不准确,未表明海洋的重要性;“海洋里诞生生命”“人类从海洋里获得食品”“海洋动物依靠单细胞海藻生存”“单细胞海藻是动物的依靠”等句子就没有用到比喻修辞手法。
其实,语段中“表明海洋的重要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海洋孕育了生命”,二是作为人类副食品的鱼虾等海洋动物依靠被称为“牧草”的单细胞海藻生存。用比喻修辞手法,可这样形象的表述:(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2)海洋是天然的牧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