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六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对方的句式批驳对方的观点,结构大体一致即可。(4分)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然后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参考:易中天品说三国,把“三国”变成了大众盛宴;既做到老少咸宜,也做到妙趣横生,更做到将学术作品大众化。

(08年六校模拟)把下面四个句子的序号按恰当的顺序填在横线上,使语段意思连贯。(4分)

黄包车在冷清的道上行进,靠右不远处是一条小河, ;车过去,便蓦然惊起,撒下一串哇哇的叫声,向凄迷的田野飞去。

①极目是离离的荒草 ②靠左一片宽广的荒场

③隔岸零落地蹲着些破陋的茅屋 ④荒场上不时有些玄裳的乌鸦,停下来觅食

顺序:

(08年六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__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阁王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注]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18.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9.文中说:“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请赏析这个句子。(4分)

20.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2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答:【 】【 】

18.起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2分)作者触景生情,站在江畔寻找期待中的身影,流露出失落与感伤,为下文对王勃的凭吊作出了铺垫。(2分)

19.采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让滕王阁日日“流着眼泪”“走入”我的梦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再无王勃身影的滕王阁空留着一份冷清,寄托着作者内心对王勃深深的怀念和不见王勃的无比的失落。“日日”“徘徊复徘徊”的使用,更强化了作者挥之不去的感伤,言有尽而意无穷。

20.(1)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2)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3)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21.AD(B错在“忧郁伤感”,当时表现的是一种昂扬奋发精神C应为“赣江也正是由于王勃的生花妙笔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蕴”;E“人生无常”应为“表明对王勃命运的深深惋惜”)

(08年六校模拟)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诗文的句子。(两组中只选一组)(共5分)

(1)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在《师说》中写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2)①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迢迢牵牛星》)

在《六国论》中写道:“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1)①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韩愈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①札札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②苏洵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08年六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鸳湖,即鸳鸯湖,也就是浙江嘉兴城南著名的南湖,离查慎行的家乡海宁只几十里地。诗人是春游到此的,这一年诗人已经六十四岁了,他的心依然被青春所激动,被乡情所陶醉,也许因为到了晚年,这感情才格外醇厚浓郁。②秀州城,即嘉兴城。

(1)首句的诗眼是什么?这一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2)在查慎行的写景诗中,这一首写得尤其亲切,以情韵取胜。因为诗中注入了对家乡的挚爱和依恋之情。用最后一句分析这种情感。

(1)首句的诗眼在“催”字。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诗题呼应,也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地点。

(2)“菜花香过秀州城”。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最独特的那种感受。诗人没有写其他的鲜花,却把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这花味把诗人浓厚的乡情全唤起来了,简直像醇酒一样令他陶醉其中。

11.C(犯禁:触犯法令)

12.D(A项,①连词,来,用来;②介词,因,由于。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替,给。C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递进,而且。D项,均为介词,跟

13.B(①是叙述盖宽饶官职升迁;⑥是王生规劝盖宽饶的话)

14.C(“他的职位不升反降”错)

15.(1)彭祖当时实际上下了车,宽饶因犯上奏大臣不实的罪,被降职为卫司马。(3分,实:实际;坐:因犯……罪;左迁:降职)

   (2)太子庶子王生赞赏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认为他的这些做法不正确)。(2分,高:赞赏;非:认为……不正确,不同意)

   (3)因为奏事不适合皇帝的心意而被文官诋毁侮辱,上书称赞宽饶。(3分,当:适合;诋挫:诋毁侮辱;颂:称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滥用抗生素导致“超级病毒”蔓延

7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时,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但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这一胜利没多久,就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甚至担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病菌,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超级病菌”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在患病时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治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据统计,美国每年要花20亿到40亿美元,对付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二是“破坏统一战线”。人体内住着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杀死了“自己人”,结果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细菌乘虚而入。有的造成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20%,有的酿成凶险的败血症。

  1961年,英国出现首例“超级病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据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为感染MRSA而入院治疗。其实,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由于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病人感染后果会更严重。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几乎都是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通常那些年纪较大、病情较严重、皮肤有伤口或有管子通到体内(如导尿管)的人比较容易感染,但健康人很少会被感染。而新的变种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曾在美国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

归根结底,人们要扭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有原则:能用窄谱(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不用广谱(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也不要用抗生素。

8.下列对于“超级细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超级细菌基本等同于耐药细菌,也就是那些抗生素根本治不死的“新生代”病菌。

B.世界上首例“超级细菌”MRSA出现在英国,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C.超级病菌MRSA的毒性不比普遍金黄色葡萄球菌强,但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困难。

D.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它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产生后,一时所向披靡,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可如今却是“廉颇老矣”,对细菌已经没有什么效果。

B.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它是导致死亡率很高的伪膜性肠炎和凶险的败血症的主要原因。

C.滥用抗生素造成了新生代细菌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对耐药细菌也毫无办法。

D.抗生素不是万能的,预防疾病和病毒性感染不要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要根据病情正确选用。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超级病菌MRSA以前感染的对象是住院病人,只要不住院,一般很少有人会感染。

B.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之一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是因为窄谱抗生素比广谱抗生素的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C.人体内存在许多有益的菌群,当有害细菌侵入人体时,这些有益菌群就会抵抗、杀死一些有害细菌,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D.使用广谱、高级和多种抗生素能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杀死人体的有益的菌群,因此,不要使用广普、高级和多种抗生素。

8.D(“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只是专家的一种担心)

9.D(A.“廉颇老矣”是说青霉素的效果不如从前;B.“它是导致死亡率很高的伪膜性肠炎和凶险的败血症的主要原因”的“主要”表述错误;C.“对耐药细菌也毫无办法,没有治疗效果”表述错误)

10.C(A.第三段结尾“而新的变种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曾在美国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能够否定这个说法;B.从全文来看,确定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避免使用广普抗生素,以免更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难度;D.应是不滥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慎 微

所谓慎微,是指重视细微的或初发生的事端,对之持谨慎态度。

“慎微”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使用,当属《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但有关慎微的思想,在《淮南子》之前,就已有思想家论及。例如,《吕氏春秋・察微》中有“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此处“察其秋毫”即含有慎微之意。此外,陆贾所作《新语》中有《慎微》篇,虽然其篇名疑为后人所拟,但篇中有关慎微的思想为陆贾本人所阐述,则是无可争辩的。如“采微善,绝纤恶”等。

古人讲慎微以他们对于“微”与“著”、“小”与“大”之关系的认识为基础。《老子》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借助于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微”与“著”的关系。《荀子・大略》中有:“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小”与“微”累积起来,就可以成“大”成“著”。荀子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另据《汉书・董仲舒传》:“臣闻众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此处,从“小”与“大”、“微”与“著”的关系中直接推出了慎微的道理。又如《后汉书・陈忠传》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显然,古人对于“小”与“大”、“微”与“著”的关系的认识,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辨证眼光,是无法推出慎微的结论的。

《礼记》之《经解》中有“慎始”一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处所谓“慎始”,其意与“慎微”相近。事物之始端,往往细微难辨,若不谨慎对待,则可能以毫厘之差而致千里之谬。从毫厘之“微”到千里之“著”的这种变化,就是未能慎微的后果。

由“小”与“微”累积而成的“大”与“著”,既可能是好的结果,又可能是坏的结局,这要依“小”与“微”的性质而定。若是小善、微善,则慎而积之;若是小恶、微恶,则慎而去之。慎微的这两重含义,也多见于古人的论述中。例如,《易传・系辞下》中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然而,在古人的言论中,也偶见有与慎微之德似乎不一致的主张。例如,《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但若细加辨析,则可发现古人所说可“出入”之“小德”,乃是无关乎大德或无损于大的细微之事。另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设鸿门宴,欲伺机诛刘邦。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情势十分危急,本该不辞而别,但刘邦仍犹豫,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可见,此时“不顾细谨”、“不辞小让”,实为情势所迫,如过分注重礼节上的细微之处,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樊哙所言仅限于特定情况,也并不意味着对于一般情况下慎微之德的否定。

进一步说,为了正确运用慎微之德,必须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小”、“微”与“大”、“著”相比较,后者更为紧急、更为重要,因此,在“小”、“微”之事与“大”、“著”之事同须料理之时,当以后者为急务。这不是对慎微的否定,而恰恰合于慎微之目的。

5.下列不能体现对“慎微”一词含义的一项 ( )

A.《吕氏春秋・察微》中有“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B.《礼记》之《经解》中有“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C.《易经・系辞下》中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D.《论语・子张》中的“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虽然在淮南子之前,就有思想家论及“慎微”,但慎微的思想最早是淮南子提出的。

B.《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苟子・大略》的“尽小者大,积微者著”,《汉书・董仲舒传》的“臣闻众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后汉书・陈忠传》的“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都包含着朴素辩证法

C.“慎微”有两重含义:善者积之,恶者去之。这是由“小”和“微”的性质决定的。

D.为了达到“慎微”的最终目的,在“小”、“微”之事与“大”、“著”之事同须料理之时,我们要抓事情的主要矛盾,选择急重的事情先办。

7.下面是文章外的一些古人的观点,不符合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 )

A.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司马光言:“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C.朱熹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慎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慎也。”

D.《贞观政要・规谏太子》:“勿以小恶而不去,小善而不为。”

5.D

6.A

7.C(是释“慎独”的)

(08年信息交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小少于800字的文章。

香港电影金像奖新任影帝李连杰冷静地对待此次获奖。他说:“做演员20多年,看到了很多状况,我觉得人生有四个阶段需要去经历: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什么都想要,越多越好,满满一个屋子。第二个阶段就是,我只要好的,什么东西都要好的,车子要好,房子要好,衣服要好……第三个阶段我也感受过,我不要好的东西了,我要特别的那种,别人没有的那种。比如一幅油画,世界只此一幅,我有,了不得!第四个阶段,我觉得我能给出去一些东西了,才是快乐。给出去的可能是电影,也可以是对人的帮助。”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08年信息交流三)请仿造画线的句子将横线补充完整,根据语言环境写一句富有启示的话。(4分)

燕子总是在乌鸦面前卖弄自己的声音与线条。乌鸦自信地说:“春天才能看到你美丽的外貌,我的身体却可以抵御冬季的严寒。”

露珠总是在汗珠面前夸赞自己的晶莹和洁白。汗珠坦然地说:“

。”

大海总是在小河面前炫耀自己的宽广与博大。小河自豪地说:“

。”

参考示例:

    太阳一来你便溜了,我却迎着太阳勇敢走来。

    你的咆哮经常摧残着船只和沿岸的生命,而我的涓涓细流却给人们带来生命的滋润。

    (须结合语言环境,体现启示性。内容正确,表述合理,符合要求即可。每句2分,启示性1分,体现对比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