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到2007年底,中国已经有超过5.1亿移动电话用户,这个数字还以每月平均300万至500万户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具备GPRS和WAP上网功能的手机超过2亿部,已经使用过手机WAP上网的用户超过7千万人。随着3G的到来,手机作为个人移动终端,最终将成为新型的媒体而得到传媒市场的重视,由此可见,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年轻受众流失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报纸类纸面媒体的读者平均年龄在迅速趋于老化,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受众却在不断地年轻化。据权威研究显示,许多读者不但通过互联网看新闻,甚至也会阅读电子报纸,此现象揭示了上述两种媒介形式在未来将长期共存的局面。新型媒体在分流报纸受众的同时,也分流了大量广告资源。因此,中国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拐点”,所谓“拐点”就是中国传媒的发展在具有巨大现实市场前景的情况下,发展速度却在急剧下跌。这种失速、下跌,表明中国传媒的发展在按照原有逻辑动作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探索全新的介质和形式实现新的增长。
面对这些问题,传统媒体的出路在于按照数字化时代新媒介产生发展的逻辑,去打造传统报业的运作体制和赢利模式,促使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在数字化平台之上,剥去介质的壁垒、相互融合,进行跨单独媒体合作的形式。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是否具备对相关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上,整合全新的媒体形式成为大势所趋。如2000年后,为迎接网络媒体的挑战,几乎所有的报纸类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营网站,发挥自己在内容采集方面的优势;另外,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和手机类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报纸类媒体也在与其进行迅速的融合,如《北京晚报手机报》就采用了清华紫光最新研制的优码技术,实现了报纸与手机WAP的成功对接,为即将到来的手机媒体时代注入了一针提速剂。
总而言之,传统媒体当前已经进入数字化逻辑进行资源整合的时代,中国传媒业正在酝酿着重大的发展和突破,今天传统媒介所面临的一切困境,事实上都是新生命降临前的一种阵痛。
5. 下列各项,对“报纸等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互联网观众年轻化的冲击,报纸类纸面媒体读者的平均年龄在逐步老化。
B. 报纸类媒体的读者和广告资源被新型媒体瓜分,导致其发展速度下滑。
C. 传统媒体虽然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但仍要进一步探索新的介质和形式。
D. 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面临问题,但其在内容掌控和终端营销方面有优势。
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媒体经营者摆脱困境应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
A. 吸纳数字化的传播手段 B. 增强资源要素的整合力
C. 创造出新的媒介表现形式 D. 打造多元化产品形态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产业部的统计表明,手机及其相关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B. 年龄及广告资源是制约传统媒体和新媒介产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C. 在现阶段,整合全新的媒体形式已是在所难免,是大势所趋。
D. 传统报纸与网络、手机的日益融合,将加快手机时代到来的步伐。
5. D(A项“互联网”与“报纸类媒体”“将长期共存”;B项“瓜分”,范围扩大,“下滑”的是“中国媒体”,范围缩小了;C项的主体仍是“中国传媒的发展”,暗换了主语。)
6. C(文中无此信息,A、B、D三项从第2、3段概括而来。)
7. B(关键因素应是“融合、整合”。A项依据第1段推断,C项的依据在第3段,D项是对第3段“另外”内容的概括。)
(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目前,国家审计署对申泰、国银等88家证券公司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表明这些证券公司资产、负债、损益不实相当严重。 B: 雅典奥运会上,七名大力士因服用兴奋剂被责令回国不得参加比赛。 C: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自然,又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D: 把目前流行的中式服装称为唐装,严格地讲是不确切的,它其实是清朝马褂的一种延续。
(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一)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恻隐 蝉联 指手画脚 为山九仞,功亏一匮 B: 门坎 砝码 以逸代劳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C: 脉络 伎俩 故弄玄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伸张 装潢 渊远流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二)
请以“走到门外”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要求:① 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800字。
(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二)按照所给小诗的格式,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意象,从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这四种感觉中任选三种入手,表明诗绪的萌发是诗人与自然、人生亲密接触的结果。(4分)
原作: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仿作:
啊,诗从何处 ?
, !
, !
, !
啊,诗从何处觅?
在隔叶间,传来黄鹂声!
在月华里,飘来茉莉香气!
在地平线端,高高低低的松树影!(4分)
(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树 林德
1
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在一块畸零地上,淡褐色的树身被穿过大厦间隙的阳光照得黄金般闪烁不已;到了夜里,即使无月,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
经历无数台风的袭击,两株菩提树在维持一长段紧紧贴卧地面的姿态后,树身猛然以一百五十度的弧线挺起,直直地把千枝万叶如同伞般撑起。坚实的树瘿,纠结盘缠,把成长的苦难紧紧压缩在一起,像老人手背上脆危而清晰的静脉瘤块,这正是木本植物与岁月天地顽抗后所残余下来的证明吧。在另一个超越时空的月圆之夜,一棵立在北印度的菩提树,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地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菩提树荫下的觉者释迦,正参透宇宙万有的奥义,在此刻安详地通过那迈入觉悟的临界点,任大欢喜沐浴着每个细胞、每一寸毛孔。
2
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菩提树象征着东方zōng jiāo 的人本思想。
想对的,最能代表西方zōng jiāo 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西方zōng jiāo 已经完全否定人的自觉,基督背负了意味着冲突和对立的十字架,人类则在神的目光下背负原罪。因此,耶稣是来“降生”的、来“拯救”的,人们鼓舞的不是他给成圣立下了楷模,而是他终于下凡来了。
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人们围着它们狂舞、欢唱,不论是否信教,圣诞树已经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从这个观点而言,圣诞树确实征服了现代人种数万年来的文明,就算天下的树木都因污染和生态结构的变迁而消灭殆尽,圣诞树是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
挂在各式各样锡箔和缎带的加工制品,还有一些糖、一些彩球,以及一圈圈盘旋而上的电线,氖灯有规律地熄灭、亮醒、刺麻我们的视觉,有节奏地激昂我们的情绪,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很少见到原材的圣诞树制品了,石绿色泽的树身用合成塑料代替乔木,可以一再堆回仓库,永保新鲜,翌年弹去尘埃,又能够栩栩如生地现身在众人眼前。
棕榈是另一个典型,顺着围绕地球腰身的赤道蔓生者,从东印度群岛经中南半岛、近东到达沙漠的边缘,棕榈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这种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圣诞树在殖民时期毕竟附随着武装白人和前仆后继的神职人员光荣地征服了黑人非洲,但是一直到了法国的骆驼兵团和外籍佣兵没有表情地撤出沙漠,北非仍然是棕榈的天下,仍然是回教的天下。
3
记得泰顺街旧宅的前庭东北角,的确有这么一棵棕榈在着,长得矮小茂密,一头乱发,神似乔治・威尔斯在《星际战争》系列中所设计的智慧生物:生存在低重力星球上,用细短的身躯支持着大而脆弱松懈的脑袋。除非你已站得离他够近,否则真难清晰地分辨出纠结一团的掌状叶片。
然而最怀念的是后院的桑,晨起,舒缓地踱步到它的跟前,鲜嫩的叶片上露水汤汤,这分清喜已赛过千万锦阵花丛;桑是凡品,然而一举枝、一抽芽皆有中国民间的贵气无限。桑枝高敞畅茂,叶的气味总令人想到肥饱的白蚕进食间所发出的沙沙声响;树汁另有一种馨香,来自米黄色的木心,只有雪花晶体的无色之色差可比拟。
中原农村女子都要采桑叶饲蚕。初阳斑斓而温暖,采桑女起落的素手,正合着禅僧说的:“体露金风”,提篮篓的年轻身影缓缓移动,在时代的风景里冥冥地消磨思绪和青春,这充满光的景象完整地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桑是属于庶民的。
相对于桑,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走在野柳小丘陵的山径中,大风里看到一列列淹没棱线和低云的巨松,我的心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
(选自《林德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节)
18. 文章重点谈论了三种树,请概括出这三种树各自与之相关的信仰以及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6分)
答:
19. 请简要分析文章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的艺术表达效果及其作用。(4分)
答:
20. 请说出篇尾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我的心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
答:
2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本文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表面上写树,实则写人,写出了面对苦难仍旧坚韧生存的各族人民。
B. 本文行文上很注重承传和过渡,其中第二节的第一段承接上节关于菩提树的描述,以议论的方式进一步指明了菩提树的内涵。
C. 本文的“气脉”中隐含着一种都市气息,既体现着作者对都市文明的热爱之情,又不乏对都市文明的审视和反思。
D. 本文在描绘桑树的段落中,以中原农村女子采桑叶饲蚕的场景指明,桑体现着中国民间之贵气在于青春美和劳动美。
E. 本文的语言有着一种精确美,如描绘培提树的树身、圣诞树的形成、泰顺街旧宅的棕榈树等,这有助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充分表达,而不是作者只做无意义的雕饰和铺陈。
18. 菩提树:fó jiāo ,象征东方zōng jiāo 的人本思想;(2分)圣诞树:jī dū jiāo ,渗透着一种救赎的主题;(2分)棕榈树:回教,体现着倔强、忍耐的品格。(2分)
19. ① 语句表述简洁,直截了当地呈现出培提树的姿势;尽管被都市人所忽略,但并不怨天尤人,依旧以谦逊的姿态面对艰难的岁月。(2分)
② 引起下文中关于培提树的详细描绘,最终着墨于培提树的文化深义。(2分)
20. 作者的心灵与自然合而为一,从中表达出作者对松树的向往之情。(4分)
21. A表面上写树,实则写的是“丰富的文化、社会的内涵”;(2分)C无“热爱之情”。(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诗的第三、四句意思表达上委婉曲折,请概括出诗人的曲折之意。
答:
(2)“自是不归归便得”隐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答:
(1)这里抒写着诗人的思乡之情:白日思乡而夜里入梦,梦醒后更思乡,听到子规啼唤“不如归去”看到明月当头而愁肠郁结。(3分,一点1分)
(2)在“欲”和“不欲”之间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2分)
11. D(壮:壮年)
12. D(A连词,因为/来;B动词,到/助词,的;C代词,他的/自己)
13. C
14. A(“眇者不识日”是反面例证)
15.(1)抽象的道理比起具体的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跟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3分)
(2)不去强求它而是自然而然地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2分)
(3)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地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从水的规律有所获得。(3分)
(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zōng jiāo 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zōng jiāo 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 “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 “可居”胜过“可望”、 “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zōng jiāo 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jī dū jiāo 、yī sī lán jiāo 和fó jiāo 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而不同于欧洲或伊斯兰以及印度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zōng jiāo 性质的宝塔,正如同传来的雕塑壁画一样,也中国化了。如果拿相距不远的西安大小雁塔来比,就可以发现,大雁塔更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式的宝塔的美。那节奏异常单纯而分明有层次,那每个层次之间的疏朗的、明显的差异比例,与小雁塔各层次之间的差距小而近,上下浑如一体,大不相同。后者尽管也中国化了,但比较起来,恐怕更接近于异域的原本情调吧。
8.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的推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具有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
B. 它具有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
C. 它是追求强烈的刺激或认识与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的统一体。
D. 它具有平易的内部空间组合,是人们能够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
9. 下列有关“zōng jiāo 建筑”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zōng jiāo 建筑的审美意识是一种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B. 就单个建筑来说,与宫廷建筑相比,zōng jiāo 建筑相对高大,比较幽闭,略胜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在结构和气势上又是逊色一筹的。
C. 具有zōng jiāo 性质的宝塔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具有一种繁复堆积的美。
D. 尽管zōng jiāo 建筑极力想摆脱世俗生活,但是这种超越人间的出世的象征精伸仍提供了一种明确、实用的人生观念。
10. 下列有关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建筑物结构讲究严格对称,以展示其理性特色。万里长城没有严格的对称美,然而其每段体制则完全雷同,因而它本质上呈现着一种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B. 大雁塔具有一种异常单纯而明朗的节奏美:相反,小雁塔则上下浑如一体,更接近异域的原有情调。
C.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物的屋檐就呈现出一种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之美,与屋顶异常沉重的下压线条一起形成一种有鲜明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D. 从异域传到中国来的,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塑壁画,在时间的流程中都渗透着清醒的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特色,可以说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的美。
8. D
9. B(A许多zōng jiāo 建筑;C“繁复堆积的美”错;D中国建筑“提供一种明确、实用的人生观念”)
10. C(“自古以来”是“汉代以后”)
(08年南开区质量调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艺术整体。他接受了克罗齐的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具有独特个性的观点,却不赞成他完全无视文学作品具体背景的反历史主义倾向;他赞成维谢洛夫斯基创立的“历史诗学”,却不满意他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截然两分的观点。他认为,把内容与形式分开,就可能使人们忽视文学艺术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他宁愿采用“材料”、“结构”之类的说法取代“内容”、“形式”,即把“所有一切与审美没有关系的因素称为‘材料’,而把一切与审美发生关系的因素称为‘结构’。”“材料”既包含了原先认为是内容的一些部分,也包含了原先认为是形式的一些部分,而“结构”也同样包含了原先的内容与形式中依审美目地组织起来的部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基本上是在发展英伽登关于文学艺术品具有多种不同意义层面的理论,却摈弃了英伽登仅对作品加以解析而不做审美判断的纯现象学的偏颇。他提出了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作品的所谓“透视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要求从结构、符号、价值三个不同维度审视作品。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文学作品要通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批评家和别的艺术家的头脑的阅读和解析,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它将不断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又是永久的。
以这种“透视主义”的理论为依据,韦氏把文学艺术品的存在方式表述为三个主要层面一一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韵律之类)、意义层面(包括语言结构、文体风格之类)、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通过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要求从一种综合的、不同的视点来透视文学艺术品。这样文学艺术品就被看作一个为某种特别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5. 下列关于韦勒克“文学”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B. 文学是具有独特审美性质与价值的艺术品。
C. 文学是“材料”和“结构”的有机结合体。
D. 文学是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品,是一种具有某种审美目的的审美结构。
6. 下列关于各个文艺理论家的观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罗齐主张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可以脱离时代背景而具有独特个性。
B. 维谢洛夫斯基主张艺术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组合体。
C. 英伽登主张艺术品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
D. 韦勒克主张艺术内含着几个不同的审美维度,阅读者只需要从一个维度切入就可以把握住这个动态的艺术整体。
7.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历来被公认为是“沉郁顿挫”,这与他所生存的时代环境、穷困的个人生活、深广的思想感情、以及沉著蕴藉的表现手法有关,这种诗风应属于要表现的事物层面。
B.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中,所用韵脚的韵母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这种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韵味应属于意义层面。
C. 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些意象如“杨柳”、“明月”、“青草”等反复出现,在文学的长河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化含义,这种现象应属于声音层面。
D. 咏物诗的本质是通过对所咏事物的描写以显示某种抽象的思想、意向、品德、情绪,这属于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
5. C(“有机结合体”是指“材料”和“结构”可以分开)
6. D(应该从不同维度审视作品)
7. D(是指象征,属于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A 诗风是意义层面;B韵律是声音层面;C意象是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