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学业调研二)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名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许多人都在一颗挂在嘴边拿得出手的中国心,我有一双 不安的中国脚,说走就走,心在野外,心在路上。 ②古塔是上天坠落的一枚钉子,锈迹斑斑,跃动着岁月的 ;今年的候鸟依然能从中找到去年的缺口,重筑它残破的巢。 ③有趣的是,民众的口味一旦形成就相当 ,这种表天大老爷的形象会被民众传诵成一种固定的脸谱,为历代人津津乐道。 ④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们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 我们琐碎而陈旧的生活。

A:焦躁 纹理 顽固 拂拭 B:躁动 波澜 顽劣 拂拭 C:躁动 波澜 顽固 擦拭 D:焦躁 纹理 顽劣 擦试

(08年学业调研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神采 蛰居 振聋发聩 形迹不定 乏善可陈 B:废置 腊梅 执迷不悟 费心劳神 负屈含冤 C:倾泻 通牒 励行节约 意气风发 死心塌地 D:赌博 妥贴 遗害无穷 立案侦查 先礼后兵

(08年第八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08年第八中学一模)请接着下面的开头写一段话,不得少于60字。(5分)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08年第八中学一模)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发扬。请你按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内容提示:青克、理想、亲情、奥运、“嫦娥一号”)(4分)

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 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陕北民歌《泪蛋蛋》)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

仿写:

参考答案

   (1)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2)山清水秀天蓝蓝,我们的奥运超历年。(4分)

(08年第八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散文,按要求回答15―18题。

家之恋

乔安娜・门特

11月的一天下午,昏暗的光线伴着寒风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在我家的窗户上投下了一张黑色的网。微弱的光线渗进室内。屋里,父亲沉重的躯干颓然倒在椅子里。房中一片寂静。我不时抬起头来注视着父亲的腹部。我看见它轻微地起伏,运动神经仍在工作。他坐在一张已磨损的特制的桃色丝绒椅子里,衣服上油墨斑斑,周围放着报纸和其他杂志。右边的茶几上放着一盏灯和几星期来的《奥马哈世界先驱》,左边的杂志架上塞满了一年的《全国地理》,上面又堆放着《时代》《内布拉斯加农场主》,而更多的是《世界先驱》。所有这些报刊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有时当我用吸尘器打扫时,我故意把吸尘管对着他和报纸来吓唬他,或者就干脆在他手臂上吸尘。这使他开怀大笑。我很喜欢他能这样,我喜欢感到父亲仍然在那儿并且伸手可及。

突然间,他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他的头和双手一起抽搐,同时抓起弄皱了的报纸。当他用颤抖的双手试图举起报纸阅读时,又开始了那特有的“沙沙”响声。下面就是他读报的样子:运动神经开始工作,双手拿起报纸,头开始颤动着向前倾,并且和手一起愈来愈往下沉,眼睑一张一闭,直到报纸掉在腿上,随后运动神经又停止工作。有时他一连几天都看同一版报纸。但是,正如他说的,“生活对我来说总是崭新的。”

他与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前相比判若两人,那时他还未得震颤性麻痹,是一位高大,黝黑,膀宽,眼睛碧蓝的德国人。而现在他却永远地弓腰驼背,突出的眼睛越过总是滑到鼻尖的眼镜上端,直勾勾地盯着什么。左脚吃力地拖荡着,步履维艰。最近三年里,他脸部肌肉失控,时而不由自主地弄出嘈杂的声响,但仍然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动。他读报时坐的椅子的弹簧已经断裂。他习惯在上床时让两百磅重的身体一下子倒在床上,把床架也弄断了。我们的家庭就是如此地望着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而度过了十三年。父亲变糊涂已有六年。我和母亲认为这是件幸事,因为他似乎不再去注意岁月的流逝及其对他的影响。正如他有时说的,“我仅仅是在这儿打发时光。”

但在我们家里总要有人照看他,主要是我母亲。她默默地在实现1940年11月22日的誓言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她俩是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玻利斯物价管理办公室工作时结识的。婚后第四年当共和党削减开支时,物价管理办公室关闭了。母亲跟着父亲回到了内布拉斯加的家乡。在这儿他们养育了五个孩子。母亲常常告诉我,过去他们一起生活得多么幸福。她多么为他而感到自豪!他具有她想在一个丈夫身上找到的一切品质:洒脱,善良,虔诚,是一位她能在众多方面依赖的人。

现在关系变了。父亲成了一个要全部依靠母亲的人了。以前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一去不复返。母亲挑起了曾经由父亲承担的照料家庭的重担,还要额外地添上照看父亲(这是非常花时间的)和干全日工作。所有这一切都要一位五十九岁的妇女包揽,实难想象。我的两个弟弟无知透顶,他们竟指责母亲对父亲缺乏同情,建议母亲花更多的时间与父亲做伴。我想说的是:要知道,正视死亡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喜欢抱抱婴儿,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是生活中的新生力量,然而我们中间又有谁愿意看着死亡之神一步步走近我们爱着的人呢母亲过去和现在都一直爱着父亲,而她的爱并不是能轻易被两个弟弟所理解的那种简单的爱情。她把爱留在记忆中,爱使她照料好一个空荡荡的家,一个失去精神的灵魂。她与他在新的关系中同舟共济。就像一位母亲尽管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幸地死去,她还是深深地爱着。

15.从第一段写父亲身边摆设(画线处)的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6分)

答:

16.父亲变糊涂了,“我和母亲认为这是件幸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4分)

答:

17.请简要分析一下“母亲”的形象(6分)

答:

18.从全文的内容看,作者的“家之恋”是怎样表现的?请有条理地回答。(6分)

答:

15.①“所有这些报刊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说明这些报刊父亲其实是看不了的;②父亲依然顽强地追求着崭新的生活;③看不了但还是给父亲准备好,因为读报刊是父亲平时唯一的生活内容,表现了家人对父亲的关爱。(三点内容,每一点2分)

16.这并非家人对父亲无情,其实“我”和母亲都是在替父亲着想,这是对父亲爱的表现(2分),因为精神的丧失可以“使他不再注意岁月的流逝及其对他的影响”,可以减少他的痛苦(2分)。

17.母亲是一位对自己的丈夫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妇女(妻子)形象(1分)。突然降临的不幸并没有动摇她对丈夫的爱(1分),即使这样,也仍然不尽能为儿女理解(1分)。

18 .①作者将自己对家的深情寄寓父亲和母亲两个具体的人物身上。(2分)②表达了对在病榻上度过了十三年生涯但每况愈下的父亲深沉的爱和对含辛茹苦的母亲的崇敬之情(2分)。③这种情感体现在对具体事情的描述,而非空洞地抒情,作者描述这些人与事时,自然而然流露出对家的爱(2分)。(把父亲和母亲分开作为两点来说也是可以的)

(08年第八中学一模)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分,每两空1分)

(1)《劝学》第二段首先说明:“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2)足足拍了五年的《2046》终于要公映了。昨天下午,影片全国公映庆典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首映、庆典时间都已确定,但问起具体细节,主办方的回答还是“尚未确定”,看来王家卫是打算将神秘进行到底了,让不由得想到那句“ 。”(引用《琵琶行》中的话)。

(3)苏轼《赤壁赋》中刻画曹操形象的句子是“ 。”

(4)中外名著常有一个精妙的开头,例如 国作家 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国作家 的《 》中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俄  列夫・托尔斯泰  罗贯中《三国演义》

   (5)《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08年第八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秋词(刘禹锡) 行秋(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戛戛秋蝉响似筝,

数树深红出浅黄。 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 小溪清水平如镜,

岂如春色嗾人狂。 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释: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感情基调是 ,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的艺术手法。(4分)

答:

(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1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1分)

8. B(A项坐:受牵连获罪。C.项作:兴起。D项病:感到不妥,有所顾忌。)

9. B(B项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A项者:①②相同;助词,与动词或动宾短语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C项以:①②相同,连 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作“来”或“用来”。D.于:介词, “对”或 “对于”。)

10.D (①是郑兴指出隗嚣诸将不说忠信的话。②是郑兴指出隗嚣听了阿谀的话也不觉察。⑥是郑兴对隗嚣“广置职位”的劝阻,不是对“称王”的劝说。)

11.C (“将领心怀异志”说法不合文意,原文“不道忠信之言”是说“将领没说

   忠信的话”,不是说“心怀异志”)

12.(8分)

   (1)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

   (2)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

   (3)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就(立即)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

(08年第八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__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态(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安全更应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所致,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构成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情侣有互赠相思鸟的毛病,中国出口商便大量收购野鸟,导致自然界鸟少虫多,加重了生态失调;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所谓“第一世界享,第二世界纺,第三世界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5.有关“国家生态安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如果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便是生态安全的国家。

B.人类的身心病态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更将导致国家生态安全遭受严重挑战。

C.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

D.国家生态安全关乎民族危亡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我们必须正视。

6.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荒漠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后沦为生态难民。

B.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已构成中华民族生存的

心腹大患。

C.荒漠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由于人类至今没有对赖以生存土地荒漠引起重视,即将面临丧失生存空间的威胁。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安全的严重危机主要是由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的。

B.只有改变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才

能保障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C.西部是生态脆弱之地,西部开发首先要重视生态建设,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减少

少水土流失,降低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D.止水土进一步流失,预防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

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5. B(“身心病”与“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因果颠倒)

6. D(“至今”不合事实,原文有“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

7. C(A原文“既有……,更有……”并不是“主要”;B:“只要……就”过于绝对;D:“禁止一切野生动物的出口”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