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

孙 郁

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过一些材料。五十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则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这也证实了我过去的猜测,鲁迅有趣,幽默而有性情,周氏则缺少与尘世周旋的机智,于是只好退回到书斋里吧。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看,鲁迅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至多不过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

谁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是民俗学的提倡者。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两人关系甚密。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以为在民间的土壤里,才有文化的本源。中国的正宗文化是官的文化,不过是权力者的意志的体现,可吸取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有时等于通篇废话。但我们到乡间去,那些口头传说、歌谣、戏曲则有诸多美妙的情调,周作人在风俗与传说里看见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这正是旧式文人不注意的内容。你看他谈风土、神话时的兴致,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那里隐含的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研究文化,就不能不关顾这些。我注意到他多年来潜心于此的耐力,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民俗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其功不在一般文人之下。而鲁迅不同的是,深知问题的重要之后,却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我有时对照两人的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周作人强调的文化人类学的隐喻,在鲁迅那里竟出现了。文本中折射的谣俗因素颇多,现代小说家中他是第一个民间风景的打量者。

不妨这样说,兄弟二人中,一个是理论的建设者,一个是实践的自觉者。而实践在那时更为艰难、不易。我总觉得鲁迅考虑问题比周作人要复杂。比如吧,写小说时,不像后来的茅盾那样按着一种理论去构思图景。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他在民俗方面表现的意象,其丰富性是远远在周作人之上的。高远东先生在描绘《祝福》时写道,那是一篇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鲁迅在鲁镇这个世界里虚构的场景,是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缩影。一个感性的画面里透出的信息,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有广度和深度。我有时在读完鲁迅的小说后,感慨道:周作人于小品文里苦苦期待的东西,竟在鲁迅那里看到了。就思想的广度而言,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因为深深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今人说鲁迅的作品有深远的价值,其实就因为折射出民间的本然,乡民与弱小者的世界,是真的、未被士大夫篡改的世界。

中国历代文人不太注意世俗的亚文化,以为卑下无聊。但鲁迅却于此发现大的悲欣,他在那里才找到文化里生动的遗存。不过那寻找是身临其中的,身上也带着泥土和血气,不像周作人那样高枕无忧的休闲状。周作人将思想、审美与己身的愉悦结合起来,是雅人的空灵与智慧。鲁迅有着自己的空灵和智慧,却不去躺在榻榻米里悠然自乐。他像一只田野里的狼,叫出了黑夜里的惊恐,也叫出了一个民族的哀凉。没有办法,他在内心深处,要和__里的存在一同存在。

(摘自《随笔》2006年第5期) 原长 1700字

13、文章第一段说“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分别指的是谁? “动态”和“静谧”在本段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14、周氏兄弟在研究民俗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分别予以说明。(5分)

15、概述作者对鲁迅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作者的这些评价有什么根据?(7分)

16、“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请你列举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说明其“苦运”,并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的意义。(6分)

13、文章第一段说“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分别指的是谁? “动态”和“静谧”在本段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鲁迅  周作人(1分)  里:鲁迅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1分)  外: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1分)
14、周氏兄弟在研究民俗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分别予以说明。(5分)

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重视在民间的土壤里挖掘文化的本源,发现有价值的珍贵的思想;在他的影响下,涌现出了来一批民俗学的学者。(3分)鲁迅是实践的自觉者,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在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着历史的投影(2分)

15、概述作者对鲁迅在研究民俗学的方面的研究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作者的这些评价有什么根据?(7分)

鲁迅同周作人一样极力提倡对民俗学的研究,只不过鲁迅更重视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1分)重视从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历史的投影。(1分)  考虑问题要比周作人复杂,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往往要理论研究更有广度和深度。(1分)

鲁迅的民俗学研究之路是和他本人的个性分不开的,即“适宜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2分)

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深深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

他的小说折射出了民间的本然。(2分)

16、“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请你列举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说明其“苦运”,并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的意义。(6分)

华老栓: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__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

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 

闰土:少年:活泼、勇敢、多知,热情、纯真。成年: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闰土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说明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杨二嫂: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而今的杨二嫂讨要

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放肆、尖刻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评分标准:列举出人物形象1分,能较准确指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分,分析其意义2分。

8、A(游:游牧)  9、A    10、C(A因可怜囚徒而故意放跑了他,自己也逃到此地郡去了;B“烈士”一说有误;D马援辞归是因为他认为公孙述如同木偶留不住才智之士)

11、(1)遇到大赦,马援就留在当地放牧牲畜,宾客中有许多人都来归附他,于是马援能调遣的人家有了几百家之多。

(2)现在我只有很小的功劳,却享有了一个大县,功劳小赏赐却厚,怎么能长久啊?先生你用什么良策来帮助我?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5、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6、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7、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5、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6、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7、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的三道小题作答。每小题2分,共6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 , 。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教师拿来一筐苹果,让学生任意拿一个便作画去。日本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会儿,然后开始画。我们中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则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好先画左边后画右边;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学生画的苹果像苹果。日本学生画的苹果像鸭梨。最糟糕的是美国学生画的苹果:有的像南瓜,有的像葫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教师“教”这一角度立意

    1.美国教师的教法上:

①给学生独立创作的机会②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日本教师的教法上:

    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④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美国和日本教师共同教法上:

⑤提倡科学的教育方式 ⑥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值得推行

    4.中国教师的教法上:

⑦抛弃“填鸭式”教学模式⑧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二)从“教的结果”这一角度立意

    1.从美国教师和日本教师“教的结果”上:

    ②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势必失败。

    2.从中国教师“教的结果”上:

    ①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最终成功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列论述文段,完成19-22题

(二)

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积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中国文学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也需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所以,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原因复杂多样,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维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文本,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曲径前必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19.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各种现实表象的常态排列。

20.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项是(6分)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一定是一时兴起的可笑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 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21.请分点概括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作者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D/依据“感知”“按照表达需要重组”和“因而”一句判断。

20.B D(B不是“一定”,应该是“或许”;D“神话传说时期”错)

21.(1)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2).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可能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未必完整深刻;

(3).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4).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学中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22.倡导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说明其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解析:①文题是《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②文章重心在此③依据最后一句话的语气“……固然很好”,“而……”。)

阅读下列论述文段,完成15-18题

(一)

首先那些武林高手,作为艺术想像中人间最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售价倾心的魅力。这些人物本事高级,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脑子里又全然不存在朝庭王法、官府律令。而且,这种人行藏出处又是随机而定,实在快活之极。中国人自古而来束缚很多,到不了此等境界,亦却心向往之。文学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多半印证着现实生活的缺失。在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总量怀有深刻憧憬,否则,很难解释古典小说《水浒》为什么历来具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在文学评论和文史研究中,人们总是不大注意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反向关系,以为作品叙说的事况该是生活的常态。这种观点可以称之文学研究中的机械反映论。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武侠小说,尤其是所谓“新武侠小说”隐含着中国人对西方现代科技的某种乖悖心理。一个可作比较的例子是,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盛行的“星球大战”一类科幻作品颇有相似之处,虽说一个是旧时代遗梦,一个是未来情怀,然而故事里边那些超自然力量的描述,两下却是如出一辙。如新武侠小说已将“内功”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差不多可以与激光武器相匹敌。有人认为,武侠由“剑”至“内功”,可以概括为叙事模式演变的“文人化”过程。其说大有道理。不过,这里边不能说没有近世中国人那种落后于人而又自寻安慰的心理情结。当年大侠霍元甲在上海击败俄国大力士,轰动一时,在国人眼里那决不是竞技的小事,而是一桩为民雪耻的壮举。如今,听说中国功夫与激光武器媲美,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刻在倡言科学的“五四”时期,鲁迅曾撰文调整晚清大学士刚毅之流欲以拳术抵御外侮的荒唐念头。谁料大半个世纪过后,中国人的这种浪漫之想丝毫未减。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情结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载体。平心而论,中国的武侠小说确实比西方的科幻小说好看得多。大概是由于武侠小说多半结合历史背景的缘故,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故而耐看。而科幻小说缺乏经验依托,看上去有点不着边际。在中国,科幻小说除了儿童,不大有人欣赏。(钱钟书文)

15.第一段说“作为艺术想象中人间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令人倾心的魅力”的原因是( )3分

A.在中国人深层的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怀有深刻的憧憬。

B.武林高手本事高超,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行为壮举又结合了历史的背景,故而耐看。

C.武侠小说中侠士脑子里全然不存朝廷王法、官府律令,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常态,所以人们在束缚甚多的现实中心向往之。

D.中国功夫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

16.对文中“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科幻作品缺乏经验依托”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6分

A.文化底蕴是指中国武侠小说结合历史。

B.文化底蕴是指武林高手为民雪耻的侠义行为。

C.经验依托是指科学技术的依据。

D.经验依托是指现实生活基础。

17.为什么说武侠小说隐含着中国人对西方现代科技的某种乖悖心理?(不超过45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作者的写作本文意图是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A  (B“耐看”错;C不是“常态”;D“骄傲”不当)

16.A  D( B“行为”错;C“科学技术依托”错)

17.武侠小说对侠士功夫堪与激光器媲美的超自然力量的描述,反映了人们想以拳术抵御外侮的荒唐念头。

18.武侠小说在中国流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11.C(“望”与“怨”同义,应解释为“怨恨”)

12.D(A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C均为介词,可译为“拿、用”。D前一句中的“乃”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后一句中的“乃”为代词,可译为“你”)

13.C(③表现伍子胥“知恩必报”,⑥表现伍子胥仇深似海、恨之入骨)

14.D(渔人应是一个见人危难,勇于相救,施恩不图报的君子。他说的那番话,说明他知道救的是伍子胥,只不过不要他的剑罢了)

7.D(谢:道歉、谢罪)

8.C(连词,如果。A介词,跟/替;B连词,即使/虽然;C均为连词,如果;D副词,于是/竟)

9.B(③句为“忧民”,⑤句说的是“太祖”,⑥句为“出于公心”)

10.D(陈群“知人”,而非“善任”;“庸君”之说在文中也没有根据)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科全书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一是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是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学科和门类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专业性的是专门介绍某一学科某一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我明天一大早就走。你有什么事要我办吗?”小王总是那么热情。 C: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巨大的威力?一天天更加美好呢? D: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的作品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