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一21题

陈景润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建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自负的日本人,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称道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祖冲之,一位便是陈景润。他们由衷地在这两位中华俊杰面前顶礼膜拜。

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这位数学巨星,尽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当一代伟人__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 “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鸿篇巨著。

他的经历比传奇更曲折。

他的性格比小说更鲜明。

他的气质如南方的榕树。

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桦林。

“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强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而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同样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陈景润走了,他已化为了历史;化为了祖国大地上不屈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化为了人们绵绵无尽的思念以及人们为弘扬他的精神和进一步开创他的事业而奋勇前进的脚步。

历史是不朽的。那是源远流长的母亲河。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它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它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

陈景润必将得到永生。

19.文章前两段是怎样展现陈景润的辉煌成就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分)

(2)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3分)

21.要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数学大师陈景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19。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点出陈景润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指出他开创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又从他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侧面表现陈景润成就的举世瞩目。  (每点2分,共4分)

20.(1)①说明他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即使在死后都位于世界领先地位,都位于科学顶峰。②说明陈景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像登珠峰那样历尽艰难。(2分)

    (2)陈景润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曲折艰难的一生,又是壮美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3分)

21.本题为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不可随意发挥。应立足于主人公的言谈举止、人生经历、处世态度,概括其特质。

    要点:  (1)执著坚定;  (2)毅力顽强:  (3)吃苦耐劳;  (4)隐忍不言;  (5)生活简单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6一18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30卢布……”

“40卢布……”

“不,30……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规定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

“两个月另5天……”

“整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60卢布……扣出9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3个节日……”

尤丽娅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3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12卢布……柯里雅有4天没学习……您只和瓦里雅―人学习……,

您牙痛3天,我内人准许您午后歇假……12加7得19……扣除……还剩……嗯,41卢布,对吧?”

尤丽娅两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没有作声。

“新年里,您打碎了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2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10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由于您的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钱的,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5卢布……1月9日您从这里支取了9卢布……”

“我没有支过。”尤丽娅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41减去27净得14。”

两眼充满着泪水,长而修美的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3卢布……以后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14卢布中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请收下吧!”

我把11卢布递给她……她接了过去,喃喃地:“merci(法语:谢谢)。Merci……”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未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您,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您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无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80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您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答案。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80卢布递给了她。她羞羞地过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悟想道: “在这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6.小说中三处画线的地方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描写各自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4分)

17.作者说“在这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5分)

18.“我”也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有人说,文中的“我”是一个用幽默外衣包裹着奸刁狠毒的洗劫者,有人说,“我”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是作者自己。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16.第一次:对对方的行为不满,感到委屈,但又努力地忍受。第二次:更加不满和委屈,更加努力的克制和忍受。第三次:已经没有了不满,只剩下了极度的失望委屈和伤心。  (注意:联系我的步步紧逼和人物在强权之下的无奈以及人物的性格)(4分)

17.作者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说的,由于她的逆来顺受的性格才使“我”的“抢劫”得以成功;作者想说的意思是: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和社会上有这样的逆来顺受的人,才使人“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变得容易了。  (注定:轻而易举的原因在这里主要是指有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这样的人。)(5分)

18.要全面评价“我”这个人物。“我”在文中除了是“我”本身之外,还扮演了一个“雇主”角色。从文中的语言描写和情节安排来看,这个“雇主”,其所作所为分明卑劣下流,而话却格外彬彬有礼,似乎颇有教养;这一形象分明就是道貌岸然,厚颜无耻的典范,让人格外厌恶,但即使如此,作者还要通过尤丽娅的口告诉我们“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看来某些人的无耻总是超乎善良人的想象,在“我”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批“有权势的强者”的嘴脸。看来,契诃夫对那些“有权势的强者”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的。

    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我”在最后,是一分不少地给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80卢布,而且对她的软弱感到愤怒,为什么?虽然小说作品中的“我”不等同于作者本人,但“我”身上显然有作者的影子,“我”也曾质问尤丽娅的为何软弱,但最终看着她的背影,“我”心里想到的是:“在这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这正是揭示文章中心的关键。把握了中心,对这个人物就会作出自己的客观判断了。(言之成理即可)(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题。

31位政协委员力推全国读书节

“央视‘读书’节目取消了,我很心痛。”“国民阅读危机应当引起重视,政府和民间推动全民阅读的力度还不够。” “出版社的宣传营销意识不强、力量单薄,媒体对国民阅读的引导有待加强。”……连日来,政协新闻出版组每次讨论时,都有委员谈到国民阅读危机的问题。

日前,31名新闻出版界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设立“全国读书节”,大力倡导全民读书。提案认为,目前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状况,不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第六年下降,并首次跌破50%。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忧虑。

造成阅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案发起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聂震宁委员分析说,一是人们阅读方式发生变化,网络阅读群体不断扩大,纸介质阅读比例下降;二是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加大,读书时间受到挤压;三是出版业提供的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优秀图书品种不够多;四是阅读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为升学、为工作、为掌握技术的实用性阅读越来越多,而为丰富情趣、为提高修养的素质性阅读有所淡化,人们阅读路子越来越窄;五是社会提倡和引导不够,目前已开展的一些读书活动还停留在推荐单本书的征文活动上,虽有一定效果,但没有达到倡导全民阅读的效果。

据聂震宁委员介绍,在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拥有较好的基础。20多年来,有关省市区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倡导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更没有把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已开展的读书活动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亟须全面规划部署,整合各种资源,开展一个长期稳定的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使全国读书活动真正规范起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每年进行规划、部署并组织落实。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6分)

A.目前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状况,不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B.目前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状况,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C.目前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状况显示,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第六年下降,并首次跌至50%。

D.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书抽样调查”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忧虑。

E.民间推动全民阅读的缺失,加之没有时间读书,所以读书人少了。

13.对“在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拥有较好的基础”的认识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20多年来,有关省市区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倡导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但我国至今尚未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应该说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动还不够大。

C.没有把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所以对人们的阅读意识缺少应有的提醒,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

D.已开展的读书活动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而一个长期稳定的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还没有能够建立起来。

14.简要概述“国民阅读危机”现象。(6分)

15.造成阅读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分)

12.C、E(C是“跌破”雨不是“跌至”;E不是“缺失”,而是“力度不够”,  “没有时间读书”说得绝对,应是“读书时间受到挤压”)

13.C(“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太偏激)

14.(1)“央视‘读书’节目取消”,说明读书人少了。关注“读书”栏目的观众少了。

  (2) 因为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力度还不够,所以读书人少了。

  (3)出版社的宣传营销意识不强、力量单薄,媒体对国民阅读的引导不足,所以读书人少了。

  (每点2分,共6分)

15.造成阅读危机的原因是:出版业提供的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优秀图书品种不够多,不能真正激发民众的阅读热情。(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

(3)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1)困于心,衡于虑。

  (2)不霁何虹?高低冥迷。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缸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有人对“敌素秋”的“敌”字评价很高,但也有人说“敌”不如换成“对”字。你的意见如何呢?(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不能换成“对”字。(1分)“对”是“面对”的意思,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1分)而“敌”是 “抵挡”的意思,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心灵深处的凄怆,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表现了作者滞留他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5.C(“与”,“结交”、“亲附”的意思。全句意思是“钱财多了,看他和什么人交往”。)

6.C(①句中的“以”,介词,表介出方法,可译为“靠”、“凭借”:②句中“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③句中“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是以”,即“以是”,译为“因此”;④句中“以”同“己”,副词,表事情完成。)

7.C(“疏”,作动词用,有疏远,关系不亲的意思,疏与密是反义词;“戚”,作动词用,有“亲”的意思,“亲”与“戚”在这一点上同义,且亲密与疏远构成反义词,因此,“疏”与“戚”构成反义词。

    “富”的本义是财产多,有钱;“贫”是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缺乏财物,两者是反义词;“达”的本义是通往,通到,与“穷”相反,“穷”的本义是走不通,不显达。两者是反义词。在古代,“贫”与“穷”的含义完全不同:缺衣少食又缺金钱叫“贫”,不能显贵叫“穷”。)

8.D(“可为翟璜的老师”不符文意,原文是“君师之”,即魏文侯师之。)

9.断句和翻译。(9分)

   (1)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魏成子(断对4处给1分,共3分)

   (2)翻译。  (6分)

    ①译:现在听说君王召见先生征询选择宰相的意见,究竟谁做宰相呢?(3分)

    (“卜”,“选择”的意思,不作“占卜”解。“相”,“宰相”的意思,不作卦相解。“果”,作为副词,既可译为“果真”,又可译为“究竟”。“果真”,表示情况的发展同事先想的一致;  “究竟”,表示对情况的追问。根据文意,应当译为“究竟”,因为翟璜并不知道究竟是谁被选为相,所以用表示情况的发展同事先想的一致的“果真”,便不符文意。注意这三个词的译法)

    ②译:我,是个见识短浅的人,回答不得当,愿意终身做您的学生。  (3分)   

    “鄙”,庸俗,浅陋的意思,主要指人的目光短浅,孤陋寡闻,与“卑鄙”无关。“卑鄙”是行为品质恶劣,不过这已是现代汉语词汇了。古人的卑鄙,指地位低下、卑贱,然而这只是指社会地位,于品质无关。“对”,回答。译为“比”、“信任”都不符文意。“卒”,完毕,结束,引申为终身,不作形容词“马上”解。注意这三个词的译法

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同样以“潇洒”开头,造两个类似的句子,组成排比句。(6分)

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如蔺相如的潇洒。

答案示例:

潇洒是为了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人格境界,如史可法的潇洒。

潇洒是经过长期磨砺,掌握规律,游刃有余的一种自由.如庖丁的潇洒。(6分)

【均以“潇洒”开头,1分,结构相似,2分,内容恰切并与例子吻合2分,举例1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① 在英国,10磅纸币的一面印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另一面印着一位英国护士,南丁格尔。在全世界,南丁格尔奖章是授予护理人员的最高荣誉,为了纪念她,国际护理委员会还把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② 1820年,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在佛罗伦萨出生,家族世代富有,在德贝郡和汉普郡各有一处大房子。在汉普郡,南丁格尔家近邻时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的帕默斯顿。她认识很多政治家和作家,她是一个从少女时代,就认识很多政坛文坛名流的女人,这是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一直鼓励他们的女儿们多思考,她的父亲主张自由博爱。南丁格尔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天资聪颖,从博学的父亲那里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同时,父亲还教她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父母给了她和男人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她期望有机会像男人那样到外面闯荡,这就是她和父母冲突的地方,因为给了她过多教育的父亲,不希望她那么做,她和姐姐不同,更不同于其他的表姐妹,她们看起来都那么快乐,那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南丁格尔却不快乐。

③ 她回忆说:“整个上午我们就坐在休息室的桌旁,看看报,读读书,每个人高声读自己手头的书报,隔五分钟相互聊两句;下午出去骑骑马,由于白天的无所事事,到了晚上女人们开始感到一种身体里积聚的无处宣泄的能量。每到夜晚躺在床上,都会觉得自己快要疯了。”

④ 南丁格尔一生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理查德・蒙克顿・米尔恩斯,他是一个有教养、精于世故的男人,是一个慈善家。很多方面和南丁格尔志趣相投。南丁格尔的父母把他看作是理想的女婿人选。他曾三次向南丁格尔求婚,南丁格尔没有拒绝,但总往后推。在第三次求婚后,她终于说出来不能嫁给他。南丁格尔说:“我爱你,但我不能和你结婚……在这31年里,我总想到死亡,我愿意嫁给他吗?我主动放弃。这种建立真实而富有的生活的机会,对我却像在选择自杀;当然我现在的生活,也是种自杀。”

⑤ 当出身贵族豪门的南丁格尔决定从事护理工作时,曾被家族视为奇耻大辱。32岁那年,以一年500英镑的收入,南丁格尔在德国接受了护理训练,1854年10月21日,南丁格尔携同38名护士前往康斯坦丁堡。她们的使命是前去照料那些从克里米亚穿越黑海、运回斯库台野战医院的伤兵。

⑥ 南丁格尔很明白,她自己经验不足,也没有管理过这么多人,更没有上过前线,但她知道自己代表的是英国妇女。假如她失败了,女人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她说:“1854年11月4日,我们乘船于今晨到达康斯坦丁堡,我们还不知道__医院为我们做了什么安排……”

⑦ 这里不异于一个死亡营地。2000名伤病人员躺在走道两旁的垫子上,中间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伤兵们全挤在斯库台营地,那儿没有足够的活水,疾病猖獗,霍乱、痢疾、腹泻、寄生虫、虱子、老鼠。病人没有床,没有被褥。没有任何保持个人卫生的办法。有人死于冻伤、坏血病、肺炎,还有人自杀,一小部分士兵自杀了。人们更不了解微生物和细菌,不知道细菌导致疾病。

⑧ 南丁格尔和护士们住的房间里到处是老鼠,正在腐烂的俄国士兵的尸体喂养着这些老鼠们。医院的负责人见到南丁格尔,并不高兴。他们不知道该让她们做什么,觉得她们给医院添了麻烦。面对这些排斥,南丁格尔据理力争,但是,医院就是不让她们工作。她只好等待。很快,成千上万伤兵被送到医院。医生们也对付不了了。

⑨ 斯库台挤满了从前线下来的重伤员。他们不光受了枪伤,有的是被剑刺伤的,伤口很快化脓感染。南丁格尔和护士们马上投入工作,给伤兵清洗伤口、扎绷带、盖毛毯。有时为捆扎绷带,要连续数小时跪在那儿工作。

⑩ 南丁格尔重视那些军衔很低的伤员和普通士兵的生死。士兵们第一次感到有人关怀他们,他们不再仅仅被看作是炮灰。由于战斗极其残酷,士兵相继死亡。南丁格尔对很多在凄冷孤独之中断气的士兵,怀着深深的同情。她非常希望“不再出现在失意中孤独死去的士兵”,为此她在那些行将死亡的士兵眼前,竭尽全力进行护理、鼓励。看到她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频繁地跑来跑去,士兵们甚至以为医院里有好几个南丁

11她全力照顾普通士兵。她经常整晚不睡,守候着那些快死去的士兵,她写了几千封慰问信,给那些死难士兵的父母,告诉那些妈妈们说,您的儿子死了,但走得很安详、平静。

12英国首相玛格利特・ 撒切尔夫人说:“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19.传记开头对传主家庭和爱情进行详细叙述的目的是什么?(5分)

20.分类概括⑦⑧两个自然段描写的营地环境的特点。(4分)

21.英国首相的话是对传主的充分肯定,请你结合传记分析传主为什么是“最伟大的人”。(6分)

19.(1)为表现她成为博爱的人提供必要的成长(家庭)背景。南丁格尔家庭的富裕、高贵,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渊博。父亲主张自由博爱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为表现南丁格尔的与众不同:不愿意过安逸而毫无意义的生活。

【答对1个要点,得3分;答对2个要点,得5分。】

20.(1)自然环境:疾病流行、生活条件差、死人多。

(2)人文环境:拥挤、受医生排挤

【答对1条得2分,意思对即可。】

21.(6分)因为南丁格尔:(1)具有博爱精神,充满爱心,关注普通士兵;(2)敢于自立,刚毅果断,与世俗抗争;(3)不怕困难和牺牲,勇于奉献。

【可结合传记列举,上前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救助伤员;为死亡的士兵写家信;跪地工作几小时;同家庭抗争,作护士;与医院院长抗争,争取参加救护工作等。答到1点并有佐证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标语  佛牛

快到轧钢车间门口的时候,新来的杨厂长忽然停住了脚步。

杨厂长看到了一幅标语,红底黄字的横幅显然是刚挂上去。吸引杨厂长的并不是横幅的新旧,而是横幅上面的字句: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看着标语有点眼熟,后来忽然一拍脑袋,想起来了,横幅上的那几句话正是自己昨天刚刚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传达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挂出来了。

杨厂长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昨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他初来乍到,一些中层干部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对坐在“轧钢车间”位置上的那个人,杨厂长还是有一点点印象:大约四十来岁,小眼,但透着一股子的干练。杨厂长记得,自己讲话的时候,那个人一直记录,好像一刻也没有停,全神贯注的样子一度让杨厂长觉得这个濒临倒闭的轧钢厂还是有希望的。现在杨厂长忽然涌起了想见见这个人的念头。

有了这样的想法,杨厂长的脚步不由得转向了轧钢车间的大门,本来这个夜晚,他只想随便走一走,了解一下生产线,可是现在他的兴趣忽然间就被调动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这一趟夜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许是厂房过于陈旧了,白炽灯在偌大的厂房里显得并不明亮,反而有一种幽暗的感觉。想象中的机器没有运转,几个没有戴安全帽的职工散落在长长的轧线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杨厂长看看他们,想说什么,忽然又止住了。他对着一个大眼睛的小个子招招手,“怎么了?怎么不生产了?”小个子看看他,爱答不理地说:“不是出故障了嘛。”“什么故障?”杨厂长追问了一句。“不太清楚,你问领导去吧。”小个子显然有点不耐烦了。“你的领导在哪里?”“你去那边问问吧。”顺着小个子手指的方向,杨厂长看到了一个值班室,透过窗户,他看到了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影。

杨厂长没有敲门,径直推门走了进去,值班室里烟雾弥漫,刺得眼睛好半天才适应了里面的环境。有四个人在打牌,对他的到来根本就没有在意。

杨厂长尴尬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一个人很没趣地退出来,他围着长长的轧钢线走了两个来回。映入他眼帘的是布满污垢的设备和一些随处可见的垃圾,而在一个拐角处他差一点儿和一个在那里小便的人撞个满怀。

退出轧钢车间的时候,杨厂长又看见了那幅标语: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笑了笑,他觉得太有意思了。

杨厂长不甘心地从调度室要了轧钢车间主任的手机号码,但是手机一直关机。

几天之后,杨厂长让人摘掉了那幅标语,并要求各车间把现场所有的标语都摘下来。

大家感觉到那几天有些冷,风似乎变了方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年第23期)

16.轧钢厂濒临倒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细节描写,分点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17.小说对轧钢车间主任的外貌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8.小说以“标语”为题有什么作用?“风似乎变了方向”有什么寓意? (5分)

16.1.管理不善(领导不力);2.人浮于事(人心涣散);3.华而不实(只说不干)等等。

【只要符合题意、从不同角度概括而要点又不超过6个字的,均可。每个要点,各2分。】

17. 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2分)。这样写,一方面能够简练传神地突出人物性格,“干练”一词带有讽刺意味;另一方面能带来含蓄的效果,虽着墨不多,却能余味无穷。 (2分)

18.小说以“标语”为题,有以下作用:(1)小说在开头、中间、结尾三次提到标语,在文中起到线索作用。(2)暗含讥刺幽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2分)

“风似乎变了方向”的寓意是:轧钢厂会改变过去光喊口号的做法,将进行实实在在的改革。 (3分)【大意相符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5题。

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

  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是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奥运中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体现着古希腊人的竞争与开拓意识。在古代奥运会文化背景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这些价值观念都已成为现代奥运的核心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到追求运动竞技的人性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今天,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仅仅提倡“更快、更高、更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提倡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为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

现代奥林匹克兴起之时,也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也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染上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另一方面,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的开展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在当代科技、人文、生态伦理的交互影响下,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从奥林匹克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成为一种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

当前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使奥林匹克运动失去魅力和价值,危及了奥林匹克理想,玷污了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都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去解决,需要从其它文化形态,特别是东方文化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和谐,从不过分强调人对自然、对自身的挑战,也不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天地的超越,而是讲究 “象天法地”,向“天”与“地”来学习合乎自然、遵循自身限度的立身处世原则。“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就是讲人要不断进取,承担对个体存在的责任,但又要有所警惕,不要一味强调进取,要保持个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这对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回应与补充。

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以中和、和谐、协调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达到内心的和谐,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推动人的体育与心灵的和谐发展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契合,对于当今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传统自然伦理观念认为天地宇宙间人与万物是都和谐共处的,主张克己复礼,把人的作用与行为限制在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宇宙秩序之中。中国古代社会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欲望,反对对生命的无度消费和对外物的无度占有。这种伦理观念对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过度商业化、过度竞争化和兴奋剂__都是有力的回应,它从东方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回应了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在“创造的多样性:奥林匹克精神与东方文化―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上的演讲稿)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当代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B.尽管奥林匹克精神以西方文明为根基,但它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已经无法仅靠西方文明自身去解决。

C.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开始和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

D. 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给予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回应,为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E. 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必将解决西方文化无法去解决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受到了玷污”的一项是(3分)

A. 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

B. 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

C. 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

D. 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等现象

14.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4分)

15.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谈谈你对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看法。(5分)

12.C、E 【C.这些问题都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结果的,而不是背道而驰。E.“必将”绝对化,把理论变成了必然。对一个得3分;答案超过2个,计0分。】

13.A 【“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说明奥林匹克运动的范围之广,参与之众,其中必有“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

14.不可以省去,理由:

(1)前三段写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于西方文明,从而为 “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去解决”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上的论据。

(2)前三段写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为本文的中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与补充”提供了可能性,只有有了这个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对奥林匹克精神产生“有益的启示”。

    【4分,每个理由2分,只答“不能省去”者不能得分】

15.(1)中国传统文化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个人的不断进取,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快、更高、更强” 一味强调进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和谐”,反对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天地的超越的观点格格不入。

(2)中国礼乐文化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而“更快、更高、更强” 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

(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克己”,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欲望,反对对生命的无度消费。而“更快、更高、更强”过度强调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过度竞争化,并由此引发了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

【5分,三点回答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对一点得3分,对两点得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