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童道明
北京有家基辅餐厅,墙上贴着“基辅罗斯”的金字招牌。这可是俄罗斯的源头和根苗!俄罗斯大地上出现的第一座城市是基辅,“基辅罗斯”乃是俄罗斯历史实体的最早称谓。
在一千多年前,如今称为俄罗斯的广漠土地上,生活着一个最大的族群――斯拉夫人。俄罗斯大地的先民们相信世上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光明的上帝,一个是__的上帝。光明的上帝善良,主宰着白天;__的上帝凶恶,主宰着黑夜。这样,天长日久,俄罗斯的先民这种对于太阳的信仰,也积淀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之中。
俄罗斯的第一部文学经典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伊戈尔远征失败之后他妻子雅罗斯拉芙娣的一段哭诉,便是全诗的华彩乐章。雅罗斯拉芙娣恳求太阳帮助她丈夫得救回家,因为她相信:“光辉的太阳,能给每个人带来温暖。”
俄罗斯的第一诗人普希金(1799-1837)也是俄罗斯的一位太阳歌手。他在一首题名《饮酒歌》(1825)的诗里,把太阳与诗神与理智放到一起来歌颂,同时他诅咒__――
缪斯万岁!理智万岁!……
太阳万岁!__万死!
我们在普希金的诗句里听到了俄罗斯灵魂的呐喊。
我用俄语读到的第一首普希金诗作是《冬天的早晨》(1829)。这首诗的开头一句明白如话:“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初学俄文的外国人都爱读普希金的“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就像初通汉语的外国人都爱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我真正领悟“严寒和太阳”的美妙,是1957年在俄罗斯度过了头一个冬天之后。那年寒假我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名叫“旅行家”的疗养院休假,遇到一个阳光璀璨的冬日,一早走出户外,只见周遭的白雪都在闪闪发光,便情不自禁地朗读了“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
俄罗斯的冬天常常飘雪,天灰蒙蒙的,人在阴霾中耽久了心里自然会渴望见到太阳。当有一位诗人用一句动人的诗说出俄罗斯人的这一自然渴望,他便注定会成为一个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诗人。
这个诗人叫巴尔蒙特(1867-1942),是个现代派诗人。他有两首歌唱太阳的诗。一首叫《我们像太阳》(1902),一首叫《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1903)。这第二首是最有名的,它这样开头――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蓝天。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高山。
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专章写到巴尔蒙特,说他自己当年开始学着写诗的时候,“曾希望见到那个写下了‘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的人。”
20世纪初,巴尔蒙特在俄国头顶天才诗人的桂冠。10年之后,一场空前的革命风暴向他逼近,原本以为仅仅是一阵和风吹来的诗人乱了方寸,1920年巴尔蒙特流__外,1942年12月24日,诗人在孤独中客死巴黎。
(选自2007年10月10日《中华读书报》)
16.文中画线文字揭示了一个诗人成为一个民族杰出诗人的重要条件。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条件是什么。(4分)
17.“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这句诗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触动人心的内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你认为这个名句包含哪些层面的意思?(5分)
18.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常常歌颂严寒中的太阳,而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最多最美的意象是月亮,这种区别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试作简要分析。(6分)
16.(4分)
(1)生活是创作的源泉;(2分。意思对即可。)
(2)写出了这个民族的共同情感或渴望(或:优秀诗人是民族的良心。)(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
(1)对温暖和光明的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
(2)热爱生命或热爱生活。追求诗意的栖居和超越功利有价值的人生。(3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
从地理因素分析:
(一)俄罗斯民族低处亚寒带,冬天常常雪,天灰蒙蒙的,人在阴霾中耽久了心里自然会渴望见到太阳。中国则气候相对温暖。(3分)
从文化传统因素分析:
(二)俄罗斯大地的先民们相信世上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光明的上帝,一个是__的上帝。光明的上帝善良,主宰着白天;__的上帝凶恶,主宰着黑夜。这样,天长日久,俄罗斯的先民这种对于太阳的信仰,也积淀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之中。
太阳在中国先民中也许并不具有太多的崇拜,如后羿射九日的传说;中国先民却有更多的月亮崇拜,创造了诸如嫦娥奔月这样美丽的神话。
(三)中国民族性格则比较重视家庭,重视团圆,月亮的圆缺变化能寄托这种民族情感。(四)俄罗斯民族性格偏向豪放、阳刚,我们民族性格偏向内敛、含蓄,阴柔。
(文化原因答对任何一点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女子小人疑议探析
卞 权
读书贵质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若有疑不质,就成了书本奴隶,一旦留下误解与妄解,难免产生一谬留千载的憾事。拜读白子超先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文后(原文载《新民晚报》),拟对该文所引的六种解译作一补充,权作第七种解译,能否判为正解,不才未敢遑论,谨移樽就教于子超先生。
历来,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三句语录的译解,诚如白文所引的译证,不但把“唯女子……”中的“女子”(古文合成词组)译为“女人”(现代单纯词),而且几乎一律将“女子”译同于“小人”。当代儒学大家南怀瑾先生也说:“有一次一个妇女团体要我去讲中国文化,就有一位提出《论语・阳货》中这两句话来问我,我说我不敢说,我说了你们要上来打我的。她们说不打。我说你们不打,我就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护的。”(语出南怀瑾《论语别裁》)犹见“只有女子与小人一样难以教养”的译解,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译”。我查阅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其他多种名家译本,基本上大同小异,“唯女子”两千多年来竟牢牢地与“小人”绑在一起。唯因持此“定译”的多为名家学者,令人持疑而难质……然而,学古不泥古,疑义相与析,又不甘存疑善罢,乃因从古文今译的“信”、“达”、“雅”三个互相依存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定译”,总是感到疑云难消。倡行“克己复礼”的孔子,自然心怀敬母爱妻的仁德,岂能违背伦理道德,一杆子将慈母与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况且一部《论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莘莘学子,并非是当时的闺中女子。从来论__调“文品”与“人品”的融通辨析,倘若孤立地就文译文,断章释义,乃至望文生义,表面上看也似忠于原文,如顾及全文整段,就会发现牵强附会,使人难以信服。
存疑数十年,终于在去年春天从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论语新解》中寻到了解疑答案,我欣喜不已。原来,疑问的症结出在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名词+词缀),去套用孔子(春秋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代词+名词)。《论语》中所涉的“女”字,在词义和语法功能上有多种分工,其中有18个“女”的音义训诂无一例外都同于“汝”(rǔ),都是人称代词,译为“你”或“你们”;而“子”是古文名词,译为“学生或弟子”。系因《阳货》篇中的“女子”并非现代文中的单纯词,而是由两个单音实词构成的词组。
辨别了古今词语在虚、实、音、义,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演变的误差,《论语・阳货》篇载的原文即可作如下解译:
“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难以教养的,教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而自满),教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因不懂而怨天尤人)。”
上文新译并非主观猜测,系按古文今译的规范诠释的。古文中“女”作“汝”通用已屡见不鲜,“子”作学子、弟子解译,诚为正解。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拿现代文中的‘女子’,套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文言文中的‘女子’,失之偏颇”(金池:《论语新译》)。“有时真理只要跨进一小步,就会成为荒谬”。循此,倘若这一最新解译能予认同的话,传统翻译无疑是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怎不令人浩叹千古!
译文之道千变万化,唯此,朱自清先生对古文翻译曾有提示:“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文场学林多诤谏,毕竟随人说短长者多,深思独疑者少,稍有疏忽很容易闹出“以今淆古”的笑话,甚至滑入谬误,尤在古文翻译与古文教学中,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选自2008年1月2日《中华读书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都将《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
B.作者认为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不符合孔子克己复礼的道德行为规范。
C.将“女子”翻译成“女人”,符合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古文翻译“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的观点。
D.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去套用孔子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就是所谓的“以今淆古”。
E.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因此文言翻译要注意古今的差异。
F.其他著作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新解》的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
13.不属于作者对《论语・阳货》中“女子”的翻译存疑数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翻译有断章释义、望文生义之嫌。
B.传统翻译没有注意到《论语》的教育对象。
C.传统翻译割裂了“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D.传统翻译用后代的单纯词套用古代的合成词。
14.将“女子”翻译成“女人”,本来只是一个词语的翻译问题,为什么作者却说这“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请用原文回答。(4分)
15.人们习惯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翻译为“女人”,本文认为形成这种思维定势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5分)
12.(6分)C、F。C不符合朱自清的观点,正好与朱自清的观点相反。F 本身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是并不是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多选不给分,选对一项给3分。]
13.D。这是作者释疑的依据。
14.(4分)
(1)倡行“克己复礼”的孔子,自然心怀敬母爱妻的仁德,岂能违背伦理道德,一杆子将慈母与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2分)
(2)从来“文品”与“人品”通融,此译法影响了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人品”。 (2分)
15.(5分)
缺少独立思考,迷信学术权威。(2分)
深层原因:是歧视女子、男权思想导致的。或者:男尊女卑的思想导致的。(3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4)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晓 步
王国维
兴来随意步南阡,夹道垂杨相带妍。
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注】
【注】该句意为:我不惜日日冒着春寒,与鸥鸟同游于野烟之中。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是王国维的名句。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说该句的妙处。
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年四季中最可爱的只有春天,如果做到“能狂”这点便可算是少年人了。写出了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心态。(2分)
从艺术表现上看,一是精于炼字。句中着一“狂”字,表达了欣欣的生意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仿佛涌动一颗少年的心。读来令人奋发。二是情景交融:此联上承首联、颔联的写景而来,前两联写出万物复苏的盎然春意,此联则即景抒情,欣然的景与狂放的情有机结合。三是承上启下。此联不仅承前两联的写景,也自然引出尾联“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愿意不惜日日冒着春寒,与鸥鸟同游于野烟之中。(4分,三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的4分。)
5.B 6.C 7.B 8.A
下面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 本人比较认同这样的国学定义:国学分为狭义上的国学和广义上的国学,狭义上的国学就是指经史子集,而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括民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之总和② 对国学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可能会像对文化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一样,看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③ 但是,如果对研究讨论的对象没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标准,对对象的讨论和认识往往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研究和讨论往往就深入不下去④ 尤其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就是当年的国学大师们,如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对国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分歧⑤ 因为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很难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A:①②③⑤④ B:⑤①③②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⑤④③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7年全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其中,即将竣工的北京奥运场馆“鸟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项目的桂冠。 B:__的施政方针深受台湾广大民众欢迎,因为它符合台湾民众希望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族群和平、不要内斗、不要撕裂、不要战争的要求。 C:自从1957年5月和平解放接受中国__的领导之后,西藏人民就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天翻地覆。 D:刚刚过去的特大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里特殊的温暖。
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年近30岁的甘肃省兰州市女子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在家开始了“专职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多次劝阻女儿无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他们最终从劝说变为支持,筹资供女儿能到香港见偶像一面,甚至不惜卖房卖肾来筹措旅费,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很快引起了多方关注。今年3月19日杨丽娟一家三人向亲友借了1.1万元来到香港,25日在香港观塘“华仔天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参加了有刘德华参与的一场聚会,杨丽娟得以同偶像合影留念,但未能好好聊天,为了让刘德华能再见女儿一面,杨丽娟父亲第二天凌晨在香港跳海自杀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略
仿照下面的句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改换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6分)
涓滴之水 仿写:
终可损蚀大石
不是由于它力量非凡
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
答案示例:纤细之绳,竟可磨断巨木/不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而是由于无怨无悔地付出。
(本题共6分,答案不唯一。符合“不是……,而是……”的格式,2分;内容,2分;语句通顺,2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6~18题。
怀疑与激变――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6.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从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作答。(4分)
艺术家:
受 众:
17.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答:
18.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伟大的,也是屈服的。请问:毕加索屈服的表现、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6、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4分,每个要点2分)
17、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5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18、⑴“屈服”表现: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意思对即可)(2分)
⑵“屈服”原因:①毕加索处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2分)②毕加索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和虚荣的时代,他不得不自欺欺人,并以此为乐。(2分)(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