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我们的宇宙图像
(英)霍金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学家遵循的方法是将这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定律;第二,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
毕全功于一役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反之,我们是将这问题分成许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理论。每一部分理论描述和预言一定有限范围的观测,同时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用简单的一组数来代表之。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可能不能用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去逼近其完备的答案。尽管如此,这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所用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决定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不需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和成份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它们是本世纪上半叶的伟大的智慧成就。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是从只有几英哩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哩,即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的尺度的结构。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例如万亿分之一英寸。然而,可惜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当代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的努力,即是寻求一个能将其合并在一起的理论――量子引力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理论,要获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现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然而,在寻求这样的完整统一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自相矛盾。在前面概括的关于科学理论的思想中,假定我们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意自由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找到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真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必须确定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它不也同样可以确定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所能给出的回答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这思想是说,在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存在有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活、繁殖,因此它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过去肯定是真的,即我们称之为智慧和科学发现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存活的好处。这种情况是否仍会如此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科学发现也可以将我们的一切都毁灭。即使不是这样,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对于我们存活的机会不会有很大影响。然而,假定宇宙已经以规则的方式演化至今,我们可以预期,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统一理论时仍然有效,并因此不会导致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因为除了最极端的情况外,我们已有了对所有一切都足够给出精确的预言的部分理论,看来很难以现实的理由为探索宇宙的终极理论辩护。(值得指出,虽然可用类似的论点来攻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这些理论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的革命!)所以,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的。他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节选自霍金的《时间简史》第一章)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二段 “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20.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2、3、4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说说这三段文字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21.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霍金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6分)
19.(4分)
“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这句话是对人类关于整个宇宙而发明的“部分理论”的评价。作者一方面认为这些理论割裂了宇宙中各种事物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2分)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理论“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所用的方法”,还是有价值的。所以说是“可能”全错。 (2分)
20.(5分)
第一问:第二节总说传统理论的不足和历史价值,第三节重点分析当代两大宇宙理论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必由之路(两大宇宙理论的融合),第四节说明寻求一套描述宇宙的完整理论的困难。(3分)
第二问:二、三节为一层,主旨在是分析传统理论的不足。第四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困难。(2分,划分层次1分,说明道理1分)
21.(6分)三个要点:①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等等;②探索精神;③辨证思维、系统思维。
(一个要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童道明
北京有家基辅餐厅,墙上贴着“基辅罗斯”的金字招牌。这可是俄罗斯的源头和根苗!俄罗斯大地上出现的第一座城市是基辅,“基辅罗斯”乃是俄罗斯历史实体的最早称谓。
在一千多年前,如今称为俄罗斯的广漠土地上,生活着一个最大的族群――斯拉夫人。俄罗斯大地的先民们相信世上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光明的上帝,一个是__的上帝。光明的上帝善良,主宰着白天;__的上帝凶恶,主宰着黑夜。这样,天长日久,俄罗斯的先民这种对于太阳的信仰,也积淀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之中。
俄罗斯的第一部文学经典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伊戈尔远征失败之后他妻子雅罗斯拉芙娣的一段哭诉,便是全诗的华彩乐章。雅罗斯拉芙娣恳求太阳帮助她丈夫得救回家,因为她相信:“光辉的太阳,能给每个人带来温暖。”
俄罗斯的第一诗人普希金(1799-1837)也是俄罗斯的一位太阳歌手。他在一首题名《饮酒歌》(1825)的诗里,把太阳与诗神与理智放到一起来歌颂,同时他诅咒__――
缪斯万岁!理智万岁!……
太阳万岁!__万死!
我们在普希金的诗句里听到了俄罗斯灵魂的呐喊。
我用俄语读到的第一首普希金诗作是《冬天的早晨》(1829)。这首诗的开头一句明白如话:“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初学俄文的外国人都爱读普希金的“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就像初通汉语的外国人都爱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我真正领悟“严寒和太阳”的美妙,是1957年在俄罗斯度过了头一个冬天之后。那年寒假我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名叫“旅行家”的疗养院休假,遇到一个阳光璀璨的冬日,一早走出户外,只见周遭的白雪都在闪闪发光,便情不自禁地朗读了“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
俄罗斯的冬天常常飘雪,天灰蒙蒙的,人在阴霾中耽久了心里自然会渴望见到太阳。当有一位诗人用一句动人的诗说出俄罗斯人的这一自然渴望,他便注定会成为一个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诗人。
这个诗人叫巴尔蒙特(1867-1942),是个现代派诗人。他有两首歌唱太阳的诗。一首叫《我们像太阳》(1902),一首叫《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1903)。这第二首是最有名的,它这样开头――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蓝天。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高山。
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专章写到巴尔蒙特,说他自己当年开始学着写诗的时候,“曾希望见到那个写下了‘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的人。”
20世纪初,巴尔蒙特在俄国头顶天才诗人的桂冠。10年之后,一场空前的革命风暴向他逼近,原本以为仅仅是一阵和风吹来的诗人乱了方寸,1920年巴尔蒙特流__外,1942年12月24日,诗人在孤独中客死巴黎。
(选自2007年10月10日《中华读书报》)
16.文中画线文字揭示了一个诗人成为一个民族杰出诗人的重要条件。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条件是什么。(4分)
17.“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这句诗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触动人心的内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你认为这个名句包含哪些层面的意思?(5分)
18.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常常歌颂严寒中的太阳,而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最多最美的意象是月亮,这种区别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试作简要分析。(6分)
16.(4分)
(1)生活是创作的源泉;(2分。意思对即可。)
(2)写出了这个民族的共同情感或渴望(或:优秀诗人是民族的良心。)(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
(1)对温暖和光明的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
(2)热爱生命或热爱生活。追求诗意的栖居和超越功利有价值的人生。(3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
从地理因素分析:
(一)俄罗斯民族低处亚寒带,冬天常常雪,天灰蒙蒙的,人在阴霾中耽久了心里自然会渴望见到太阳。中国则气候相对温暖。(3分)
从文化传统因素分析:
(二)俄罗斯大地的先民们相信世上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光明的上帝,一个是__的上帝。光明的上帝善良,主宰着白天;__的上帝凶恶,主宰着黑夜。这样,天长日久,俄罗斯的先民这种对于太阳的信仰,也积淀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之中。
太阳在中国先民中也许并不具有太多的崇拜,如后羿射九日的传说;中国先民却有更多的月亮崇拜,创造了诸如嫦娥奔月这样美丽的神话。
(三)中国民族性格则比较重视家庭,重视团圆,月亮的圆缺变化能寄托这种民族情感。(四)俄罗斯民族性格偏向豪放、阳刚,我们民族性格偏向内敛、含蓄,阴柔。
(文化原因答对任何一点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女子小人疑议探析
卞 权
读书贵质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若有疑不质,就成了书本奴隶,一旦留下误解与妄解,难免产生一谬留千载的憾事。拜读白子超先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文后(原文载《新民晚报》),拟对该文所引的六种解译作一补充,权作第七种解译,能否判为正解,不才未敢遑论,谨移樽就教于子超先生。
历来,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三句语录的译解,诚如白文所引的译证,不但把“唯女子……”中的“女子”(古文合成词组)译为“女人”(现代单纯词),而且几乎一律将“女子”译同于“小人”。当代儒学大家南怀瑾先生也说:“有一次一个妇女团体要我去讲中国文化,就有一位提出《论语・阳货》中这两句话来问我,我说我不敢说,我说了你们要上来打我的。她们说不打。我说你们不打,我就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护的。”(语出南怀瑾《论语别裁》)犹见“只有女子与小人一样难以教养”的译解,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译”。我查阅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其他多种名家译本,基本上大同小异,“唯女子”两千多年来竟牢牢地与“小人”绑在一起。唯因持此“定译”的多为名家学者,令人持疑而难质……然而,学古不泥古,疑义相与析,又不甘存疑善罢,乃因从古文今译的“信”、“达”、“雅”三个互相依存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定译”,总是感到疑云难消。倡行“克己复礼”的孔子,自然心怀敬母爱妻的仁德,岂能违背伦理道德,一杆子将慈母与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况且一部《论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莘莘学子,并非是当时的闺中女子。从来论__调“文品”与“人品”的融通辨析,倘若孤立地就文译文,断章释义,乃至望文生义,表面上看也似忠于原文,如顾及全文整段,就会发现牵强附会,使人难以信服。
存疑数十年,终于在去年春天从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论语新解》中寻到了解疑答案,我欣喜不已。原来,疑问的症结出在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名词+词缀),去套用孔子(春秋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代词+名词)。《论语》中所涉的“女”字,在词义和语法功能上有多种分工,其中有18个“女”的音义训诂无一例外都同于“汝”(rǔ),都是人称代词,译为“你”或“你们”;而“子”是古文名词,译为“学生或弟子”。系因《阳货》篇中的“女子”并非现代文中的单纯词,而是由两个单音实词构成的词组。
辨别了古今词语在虚、实、音、义,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演变的误差,《论语・阳货》篇载的原文即可作如下解译:
“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难以教养的,教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而自满),教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因不懂而怨天尤人)。”
上文新译并非主观猜测,系按古文今译的规范诠释的。古文中“女”作“汝”通用已屡见不鲜,“子”作学子、弟子解译,诚为正解。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拿现代文中的‘女子’,套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文言文中的‘女子’,失之偏颇”(金池:《论语新译》)。“有时真理只要跨进一小步,就会成为荒谬”。循此,倘若这一最新解译能予认同的话,传统翻译无疑是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怎不令人浩叹千古!
译文之道千变万化,唯此,朱自清先生对古文翻译曾有提示:“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文场学林多诤谏,毕竟随人说短长者多,深思独疑者少,稍有疏忽很容易闹出“以今淆古”的笑话,甚至滑入谬误,尤在古文翻译与古文教学中,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选自2008年1月2日《中华读书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都将《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
B.作者认为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不符合孔子克己复礼的道德行为规范。
C.将“女子”翻译成“女人”,符合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古文翻译“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的观点。
D.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去套用孔子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就是所谓的“以今淆古”。
E.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因此文言翻译要注意古今的差异。
F.其他著作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新解》的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
13.不属于作者对《论语・阳货》中“女子”的翻译存疑数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翻译有断章释义、望文生义之嫌。
B.传统翻译没有注意到《论语》的教育对象。
C.传统翻译割裂了“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D.传统翻译用后代的单纯词套用古代的合成词。
14.将“女子”翻译成“女人”,本来只是一个词语的翻译问题,为什么作者却说这“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请用原文回答。(4分)
15.人们习惯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翻译为“女人”,本文认为形成这种思维定势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5分)
12.(6分)C、F。C不符合朱自清的观点,正好与朱自清的观点相反。F 本身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是并不是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多选不给分,选对一项给3分。]
13.D。这是作者释疑的依据。
14.(4分)
(1)倡行“克己复礼”的孔子,自然心怀敬母爱妻的仁德,岂能违背伦理道德,一杆子将慈母与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2分)
(2)从来“文品”与“人品”通融,此译法影响了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人品”。 (2分)
15.(5分)
缺少独立思考,迷信学术权威。(2分)
深层原因:是歧视女子、男权思想导致的。或者:男尊女卑的思想导致的。(3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4)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晓 步
王国维
兴来随意步南阡,夹道垂杨相带妍。
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注】
【注】该句意为:我不惜日日冒着春寒,与鸥鸟同游于野烟之中。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是王国维的名句。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说该句的妙处。
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年四季中最可爱的只有春天,如果做到“能狂”这点便可算是少年人了。写出了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心态。(2分)
从艺术表现上看,一是精于炼字。句中着一“狂”字,表达了欣欣的生意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仿佛涌动一颗少年的心。读来令人奋发。二是情景交融:此联上承首联、颔联的写景而来,前两联写出万物复苏的盎然春意,此联则即景抒情,欣然的景与狂放的情有机结合。三是承上启下。此联不仅承前两联的写景,也自然引出尾联“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愿意不惜日日冒着春寒,与鸥鸟同游于野烟之中。(4分,三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的4分。)
5.B 6.C 7.B 8.A
下面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 本人比较认同这样的国学定义:国学分为狭义上的国学和广义上的国学,狭义上的国学就是指经史子集,而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括民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之总和② 对国学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可能会像对文化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一样,看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③ 但是,如果对研究讨论的对象没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标准,对对象的讨论和认识往往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研究和讨论往往就深入不下去④ 尤其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就是当年的国学大师们,如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对国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分歧⑤ 因为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很难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A:①②③⑤④ B:⑤①③②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⑤④③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7年全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其中,即将竣工的北京奥运场馆“鸟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项目的桂冠。 B:__的施政方针深受台湾广大民众欢迎,因为它符合台湾民众希望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族群和平、不要内斗、不要撕裂、不要战争的要求。 C:自从1957年5月和平解放接受中国__的领导之后,西藏人民就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天翻地覆。 D:刚刚过去的特大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里特殊的温暖。
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年近30岁的甘肃省兰州市女子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在家开始了“专职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多次劝阻女儿无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他们最终从劝说变为支持,筹资供女儿能到香港见偶像一面,甚至不惜卖房卖肾来筹措旅费,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很快引起了多方关注。今年3月19日杨丽娟一家三人向亲友借了1.1万元来到香港,25日在香港观塘“华仔天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参加了有刘德华参与的一场聚会,杨丽娟得以同偶像合影留念,但未能好好聊天,为了让刘德华能再见女儿一面,杨丽娟父亲第二天凌晨在香港跳海自杀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略
仿照下面的句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改换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6分)
涓滴之水 仿写:
终可损蚀大石
不是由于它力量非凡
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
答案示例:纤细之绳,竟可磨断巨木/不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而是由于无怨无悔地付出。
(本题共6分,答案不唯一。符合“不是……,而是……”的格式,2分;内容,2分;语句通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