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傍晚,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
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旁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他的橡木桶边,他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个橡木桶被风吹倒,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小男孩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亲赞许地笑了。
给自己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
阅读上面的文段,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笼红
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普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晚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餐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快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4.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6分)
15.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2)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能力。
16.结合全文,归纳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征。(4分)
17.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6分)
14.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1)曾祖母无疾而终;(2)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答对一件事给2分,共6分)
15.(1)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曾祖母的去逝,同时表明正是大自然滋养了曾祖母的朴实、平凡,并让她宁静而安详地走完了她一生,了无遗憾与挂碍。(意近即可,3分)
(2)曾祖母像“灯笼红”香瓜一样,经过时间的历练,拥有灵秀而美好的心灵,而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又红又甜”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这句话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意近即可,3分)
16.①历尽艰难,心灵却“又红又甜”。
②对晚辈充满了无限的慈爱。
③平凡淳朴善良。
④年轻时刚烈,晚年却异常温厚、仁慈、安静。(意近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17.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答到“灯笼红”香瓜与曾祖母的相似点给4分,揭示出题目的象征义给2分,共6分)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 ,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杜牧《阿房宫赋》)
(2)①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② ,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④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⑤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长桥卧波/复道行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2)花径不曾缘客扫/不畏浮云遮望眼/野渡无人舟自横/唯草木之零落兮/梧桐更兼细雨(任选一题作答,一句1分,错字漏字整句不得分,共5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 晴
刘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答:
(2)“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1)答: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1分)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3分)
( 2)答:“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成理即可,4分)
8.A 9.B 10.A
11.(1)译文:高台上,我用(建)拂云亭(供人)远眺;清池边,我用(筑)澄虚阁(供人)俯视;河水中,我用(停着)画船(供人)泛舟游览。(4分,采分点:“望、俯、泛”以及介词结构后置)
(2)译文:至于登上高台,眺望远近的山河美景,嬉戏水中,追逐浮沉的鱼鸟,那些景物的情趣以及登临的乐趣,游览者各自会有不同的收获。(6分,采分点:“若乃、得”以及“江山之远近”、“鱼鸟之沉浮”的定语后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干细胞有两大类,一是胚胎干细胞,二是成年干细胞。尽管成年干细胞不如胚胎干细胞有全能性,但也具有像胚胎干细胞那样潜在的全能分化能力,比如能分化出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等。因此在胚胎干细胞受到伦理限制后,研究人员的目光转到成年干细胞上,试图诱导成年干细胞定向、定型生长,以治疗相应的疾病,比如修复心肌以治疗心脏病。但是,大规模的临床实践证明,成年干细胞还是逊色不少,因而治病救人的重任还是非胚胎干细胞莫属。
去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三项最大的干细胞试验治疗结果。在德国和挪威进行的这三项临床治疗试验证明,把心脏病存活者自己的骨髓干细胞输注到他们受损的心脏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治疗集中心于心脏病导致的心肌受损,由于受损心肌力量减弱,不能把血液有效地泵到全身组织器官,因此专家尝试用病人自己的成年干细胞来修复他们的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在治疗中对病人用心导管术注入骨髓干细胞,并且用小气囊堵住心脏有规则的血流几分钟,以便让输入的干细胞能在心脏生根。
挪威的研究人员对50名一周前患了心脏病的病人注入他们的骨髓干细胞,同时对另一组情况相似的心脏病人进行对照安慰剂治疗(未进行干细胞治疗)。遗憾的是,6个月后注入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和进行对照安慰剂治疗的病人的病情相似,均无重大改善。
德国的研究人员对101名一周前患过心脏病的病人注入其自身的骨髓干细胞,而以另一组103名相似的心脏病人作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4个月后,接受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心脏改善了5.5个百分点,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病人的心脏功能也改善了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骨髓干细胞可能有用,但作用不明显。
第三个研究也是德国医生进行的,试验的对象是至少3个月患过心脏病,但平均患病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研究人员对28名病人注入了其自身的骨髓干细胞,对24名病人注入其自身的循环血中的干细胞,还以23名病人作对照组,进行安慰剂治疗。治疗3个月后,接受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心脏泵血能力比其他两组病人改善了3个百分点。
尽管这三项研究都表明接受自身骨髓干细胞的病人心脏功能都得到了一点点改善,但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并非明显,而且他们的生存期也不比没有进行骨髓干细胞治疗的病人要长。但是,为什么前一项研究中注入干细胞和未注入干细胞的病人几乎没有差异,而后两项研究中注入干细胞的病人却比进行安慰剂治疗的病人的改善有微弱的优势呢?虽然还不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可能的解释是,注入的干细胞数量有差异,或者说有多少干细胞在心脏扎根并分化成新的心肌细胞以起到泵血的作用还值得研究。
由于还有一点点的功效,目前还有10多个公司在进行骨髓和脐带血干细胞的治疗研究。问题就自然回到了胚胎干细胞上。因为过去15年中,动物实验证明,胚胎干细胞不仅能分化成神经细胞,而且能生长成搏动的心肌细胞,当然这种情况还没有在人身上试验成功过,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身上推论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使再生医学获得发展,治疗各种重症病人,就非得依靠胚胎干细胞不可。
5.上述文段中有关“干细胞”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干细胞有两大类,一类是胚胎干细胞,一类是成年干细胞。有全能性的是胚胎干细胞。
B.干细胞中的成年干细胞能分化出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等,具有像胚胎干细胞那样潜在的全能分化能力。
C.在治疗心血管病上,成年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成年干细胞还逊色不少。
D.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的试验,研究人员采用的是成年干细胞,以目前研究情况看,成年干细胞治疗受损的心脏,病人心脏功能的改善还是比较明显的。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大规模临床实践表明,治疗心血管病,成年干细胞比不上胚胎干细胞,但用胚胎干细胞治病,又受到伦理的限制。
B.《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世界上三项最大的干细胞试验治疗结果,有一项是挪威的研究人员进行的,另外两项是德国的研究人员和医生进行的。
C.这三项最大的干细胞试验表明,用成年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病人心脏功能只得到了一点点改善,病人的生存期也不比未注入干细胞的病人要长,但是注入干细胞的病人主观感觉要好些。
D.挪威研究人员与德国的研究人员及医生进行的试验,都用心脏病人注入自身的骨髓干细胞治疗和另一组情况相似的心脏病人未注入干细胞治疗相对照。挪威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中,注入干细胞的病人和未注入干细胞的病人治疗效果几乎没有差异。
7.下列各项中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三项最大的成年干细胞试验结果不如人意,看来目前人们不得不停止骨髓和脐带血干细胞的治疗研究以寻求他法。
B.由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受到伦理的限制,因而用胚胎干细胞细胞进行的科学实验一般是在动物身上进行。
C.胚胎干细胞不仅能分化成神经细胞,而且能生长成搏动的心肌细胞,这是胚胎干细胞在动物身上实验的结果,在人身上也肯有相同的结果。
D.科研有“不能跨越的道德底线”,但治疗重症病人也许能跨越这首防线,这是各国科学家的共识,也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5.D 6.C 7.B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读完余华的《活着》,心里不堵,也不觉舒坦,似乎有点什么感觉,却又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有点像小说最后描写的,炊烟升起,霞光消散,黑夜降临――这,就是心灵的宁静? B:艾滋病,离学生究竟有多远?不过,现在再问这个问题就不合时宜了:教育部已出台了关于“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学生接受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课时。 C: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所发生的“民工荒”集中表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包括外资中小企业)中,这些企业一般分布在小城镇社区,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为什么腐败屡禁不止?为什么总有人铤而走险?是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还是干部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值得人们深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B:最让人感动的是,经过工人们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倒塌的铁塔又重新挺立起来,恢复供电的任务终于顺利完成了。 C: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拥有良好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 D: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抗凝冻、保民生”的灾情快速处理系统和“抗凝冻、保民生”的灾情救助热线,实行灾情日报制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弟弟则像个天生的乐天派。
在他们8岁那年的圣诞节前夕,家里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到了,所有人都等着他们的反应。
哥哥先拆开他那个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来:“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这么大的雪!”正当父母手忙脚乱地希望哄他高兴的时候,弟弟好奇打开了属于他的那个盒子――房间顿时充满了一股马粪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欢呼了一声,然后就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起来:“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在哪儿了?”
该高兴的不高兴,该伤心的反而不伤心,生活中有些烦恼是我们自寻的,同样快乐也不只是靠别人给予。
阅读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
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到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有的相距千山万水,有的相隔数代。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去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
我们说:卢梭、雨果、马尔扎克、莫奈、德彪西等一大串字名。
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
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敦保罗教堂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是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而,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人们再来到这里,便不是聆听神的旨意,而是重温先贤的思想精神来了。
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处,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高 考资 源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他和所有这里的伟人一样,都安放在地下,因为地下才意味着埋葬。但这里的地下是可以参观或瞻仰的。一条条走道,一间间石室。所有棺木全部摆在非常考究和精致的大理石台子上。雨果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
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__,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__,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的重大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他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巨人,生前都有很高声望,死后葬礼也都惊动一时。1778年伏尔泰送葬的队伍曾在巴黎大街上走了8个小时。卢梭比伏尔秦多活了34天。在他死后的第十六年(1794年),法兰西共和国举行一个隆重又盛大的仪式,把他迁到先贤祠来。
将卢梭和伏尔秦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过尔、莫泊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朱自清。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作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第一位伟人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共560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共197名。我想,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做是“人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着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14.文章为什么说先贤祠里安放的伟人“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朱自清”?(4分)
答:
15.根据文意,分别说说雨果和左拉,伏尔泰和卢梭,皮埃尔和居里夫人进入先贤祠的原因。(6分)
(1)雨果、左拉:
(2)伏尔泰、卢梭:
(3)皮埃尔、居里夫人:
16.“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分)
答:
17.假如中国也像法国一样建一个先贤祠,按照本文作者的标准,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作者,你首选谁进入先贤祠,请写出名字并说明理由。(4分)
(1)名字(1分):
(2)理由(3分):
14.因为先贤词里安放的伟人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或:因为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
15.(1)雨果、左拉:因为他们具有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2)伏尔泰、卢梭:因为他们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皮埃尔、居里夫人:因为他们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崇高的科学精神。
16.因为先贤祠是巴黎的灵魂,它体现了法兰西的民族性、气质、根本,具有一种内在的美。
17.示例:(1)吴承恩
(2)理由:所著《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者不违本心,不同流俗,厌恶腐朽,刚毅正直,对社会人生问题有清醒、深沉的思考,并用自己的诗文与不合理的社会抗争。(言之成理,语言通畅,无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