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有一个乡下老人拾到一只很小的样子怪怪的鸟,就把它放在小鸡群里,让母鸡养育。后来发现那竟是一只鹰。人们担心鹰再长大一些会吃鸡,然而那只鹰始终和鸡相处得很和睦。时间久了,村里的人们对于这种鹰鸡同处的状况越来越看不惯,一致强烈要求:要么杀了那只鹰;要么将它放生,让它永远也别回来。
这一家人舍不得杀它,于是决定将鹰放回大自然,然而过不了几天那只鹰又回来了。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驱赶它都不奏效――原来鹰是眷恋它从小长大的家。
后来老人将鹰带到一个最陡峭的悬崖边,然后如扔一块石头一样将鹰狠狠地向悬崖下的深涧扔去。那只鹰重重的摔下悬崖,快要到涧底时,它挣扎着展开双翅托住了身体,开始缓缓滑翔,然后它只轻轻拍了拍翅膀,就飞起来了。
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出了人们的视野,永远地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__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苹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__。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散文》2008年第3期)
14.分别指出“猎物”“宠物”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庄子的翅膀”含义是什么?作者对它有何评价?(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说,文章的最后一段表现出一种绝望而消极的情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猎物”是指在君王的统治之下,被君王任意宰杀,毫无生命尊严的百姓。(2分) “宠物”是指在君王统治之下,接受君王豢养,供君王取乐同时充当其爪牙的臣子。(2分)
15.“庄子的翅膀”含-,乙指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2分)
评价:(1)它是在君王的__和暗藏杀机的逼迫之下产生的,(2)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3)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4)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6分)(共4点,每答出1点给2分,只要能答出3点即得满分)
16.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2分)与“我”为欲望所绑缚而无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2分)
17。最后一段从表层意义上看,确实表现出一种绝望消极的情绪,但是综观全文,它实际上是愤激之词,(2分)表现了作者因陷人生活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深切无奈,(2分)更深刻的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崇敬,对理想人生状态的强烈渴望。(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兵车行》)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水至清则无鱼,__________________。 (班固《汉书》)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人至察则无徒。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泗州①东城晚望
秦 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注】①泗州:旧城在淮水边上。
(1)请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前两句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第三句中的“抹”有人认为是动词,有人认为是量词。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好?请加以解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首句描写,动静结合。“渺渺孤城”,写孤城静立,为静景,“白水环”,状淮水绕城而流,为动景, ―静一动,对比鲜明。第二句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 “人语”从淮河中船上远远飘来,时有时无,若断若读,更增添了境界的静谧。 (4分)
(2)动词好。“抹”作动词看,为“涂抹、描画”义,“林梢一抹”则为拟人手法,这样,便赋予自然界景物以人的情感、人的灵性,使得画面鲜活灵动、情趣盎然。
量词好。“抹”作量词看,是形容痕迹轻淡,如此,“林梢一抹青如画”就传神地表现出了远山色泽浅淡、隐约朦胧、美丽如画的特点。(两种说法均可)(4分)
8.C(“稍”为“逐渐”义)
9.B(“金玉”之喻,一赞文章精妙,二言其不会永被埋没。“特立之士”指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10.C(C项中“下诏书讽刺”错。“明令禁止写作‘时文’”无依据?另,B项中“又过了将近一百年”没错,原文“又几百年”中的“几千字是“几乎、将近”义,不表数目。)
11.(1)得分点:①见……于:被。(1分)②宝之:以之为宝,当作珍宝。(1分)③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译时须往前提。(1分)
译文:①(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当作珍宝。
②(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将来二定有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的人。
③(即便)它被遗弃于一时,(但)在将采一定有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的人。
(2)得分点:①以:因为,由于。(1分)②过:过失,过错。(1分)③废:罢官,削职。(1分)
译文: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 ’
(3)得分点:①为:写作。(1分)②补出“为”后省略的宾语“古文”。(1分)③于举世不为之时,介词结构后置,译时须往前提。(1分)④举:全。(1分)
译文: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的人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经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人们主要致力开发的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长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
我把这种由正题推演出反题的逻辑命题,命名为“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映像》的启示。这个歌舞集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来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
“杨丽萍悖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在旅游局、文物局和环保部门之间,保护和开放的博弈经久不息,文官们的互相抱怨和指责,回荡在21世纪中国的文化开发现场。
与“杨丽萍悖论”相似的是“嬴政悖论”。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废除六国,建立“车同轨”和“书同文”的技术――文化体系,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并为秦帝国的三大战略工程――长城、阿房宫和墓室的建造提供了最广阔的资源,但它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严酷杀手。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大发达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和蜀文化等,毫无例外地遭到了致命的摧毁。而区域文明的死亡,则反过来激发了地方贵族的反叛欲望,加剧了帝国的行政危机。
在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文化悖论的困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的改造,现代化的生活梦想,变得唾手可得,但它同时也摧毁了城市历史脉络,令丈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并瓦解了人与城市的内在和谐,造成了梦的永久性破裂。这种任何权力都无法解决的悖论,应当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来命名,因为正是这枚即将完工的梦式“巨蛋”,充分表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困局。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09月)
5.下列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原生态歌舞属于草根艺术,它――旦被票房控制,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
B.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长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很有可能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
C.“赢政悖论”与“杨丽萍悖论”相似,中央集权的体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但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严酷杀手。
D.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改造,但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6.对“杨丽萍悖论”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保护原生态文化反而造成其退化僵死,维系原生态赖以生长的自然文化空间却与现代文明产生激烈冲突的文化困局。
B.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但它被开发出来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
C.是一种由正题推演出反题的逻辑命题,来自杨丽萍《云南映像》的启示。
D.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
7.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丽萍悖论所折射出的问题,是目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
B.关于旧城改造问题,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完好的保存,给中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C.今年央视举办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原生态组比赛,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原生态这个概念,这对人们致力于开发原生态歌舞资源起到“助推”作用。
D.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现已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要想恢复其本来面目,最好的方法就是遏止旅游开发。
5.B 6.A 7.D
下列语句,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①胡同口,戳着几个闲人,高谈阔论,说东道西,一条可怜的小狗无意问路过这里,被一位口水四溅的壮汉吆喝着踹了两脚。②胡同口,戳着几个闲人,高谈阔论,说东道西,口水四溅,连一条无意间路过这里的可怜的小狗也被一位壮汉吆喝着踹了两脚。③李局长上了飞机。同机的除张利江外还有王红。王红今天格外兴奋,因为她是去见妈妈,妈妈在西藏,同她有两年未见面了。④李局长上了飞机。同机的除张利江外还有王红。王红今天去西藏见妈妈,所以格外兴奋。妈妈同她有两年未见面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武汉市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武汉市11日开展了规范旅游市场的执法行动。 B:为了认真落实____关于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部委联合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C:据《湖南日报》报道,全景式反映三峡移民历程的我国首部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国家行动》,已由极具实力的作家何建明先生完成。 D:计划于20l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的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成为继北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但是哲理有时也存在误区:
“逆境出人才”。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 ?“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凡事“行方”就一定正确?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以抛弃?……
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很多,而有时我们更需要思辨哲理的误区……
根据材料的提示,联系生活,以“哲理的误区”为话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17题。
世界 (节选)
铁凝
这是一个梦。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就这样,母亲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许久许久,城市已被抛在了身后,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似地摇撼。她的头颅猛烈的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母亲在无边的__里叫喊。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着自己微笑着。
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漓。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已是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的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啕。
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她再一次收拾起她那依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的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生活下去,她必须把这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母亲转过头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的婴儿。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啊,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地拥在彼此的怀中?
14.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年轻的母亲的梦,请用概括的语言叙述母亲的梦中经历。(5分)
答:
15.结合文中关于梦境的描写,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⑴年轻的母亲为什么“指着摇篮里的婴儿”说“世界就在这儿”?
答:
⑵年轻的母亲为什么又说“世界就是我”?
答:
16.本文借梦境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请概述小说的主旨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17.(1)请说说画曲线一段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
(2)小说多次写婴儿的微笑,对小说情节有何作用?(2分)
答:
14.回乡探亲时遭遇灾祸,(1分)母亲受到婴儿微笑的鼓舞,(2分)战胜了绝望,走出了困境。(2分)
15.⑴、因为在梦中,婴儿以微笑给予了母亲超常的勇气和力量。(3分)
⑵、因为在梦中,母亲战胜了灾难,给婴儿一个温暖而完美的世界。(3分)
16.本文通过对梦境奇特经历的描写,表现了信任(或“微笑”)与爱(或“责任”)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能激发人战胜自我,战胜灾难。(3分)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虚幻而神奇的世界,独特新颖,能更好的刻画人物,突出了主题,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3分)
17.(1)以动作描写(或系列描写)的手法,(1分 )更好的突出了母亲在婴儿微笑的感召下战胜了困境,并表现了母亲对婴儿的爱,(1分)进而突出主旨。(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要点应是塑造人物,突出主旨。共3分)
(2)为母亲的性格转化提供契机,(1分)推动情节发展。(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