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由此应运而生。文化经济为何能够如此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文化力及文化生产力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简单地说,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而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力其实从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已客观地存在。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文化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并随着这个过程发展而演化,同时又反过来支配和影响这个过程,显示出文化力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这种活动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文化的形成、发生、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化一样,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自然界,深深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甚至于影响人的个性和习惯。从个人到家庭,从族群到区域,从地区到国家,文化力都在发挥着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作用。

一般来说,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要看到,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的消极阻碍作用。积极的文化力可起到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欧洲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文化史上的“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消极的文化力可起到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我国文化史上的迷信等等。在现今这个文化经济日益壮大,文化产品生产日益丰富的时代,文化力同样也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如文化市场上的一些非法出版物、一些不法文化经营活动甚至部分具有消极倾向的电影电视剧等等。生产经营者为了满足追逐暴利的私欲,打着文化的旗号,大肆渲染色情、暴力,给社会稳定及社会公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隐忧,对人类进步形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消极文化力,它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产生负作用

目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劳动对象、生产对象。文化通过生产环节,已经无可辩驳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通过交换、消费环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撇开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不说,在我国的不少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已超过了5%,成为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即使从传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力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的“软实力”,而是一种有着充分“硬实力”特征的经济力。

5.下列对“文化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力融入社会的生产、消费中,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B.文化力伴随人类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的始终,受制于该过程,又作用于该过程。

C.文化力在社会中无所不在,它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以及自然界。

D.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力对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推动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

6.下列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社会,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助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但其已成为不少国家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文化力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C.从人类社会生产之初,文化力就已客观存在,文化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D.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逐渐被人们认识,文化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作用受到重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化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发达国家的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B.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有效解放和发展文化力,才能实现“科教兴国”、“文化立国”的宏伟目标。

C.彻底铲除封建迷信这种消极文化力,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力的先进、纯洁,就能使文化力对社会起积极推动作用。

D.现代生产力已由“物质生产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知识、科技、管理等文化因素,也由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

5.D(与文意不合,见第4自然段) 

6.D(“既是……又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不再是……可是”) 

7.B(A“兼收并蓄”错,外来文化也有某种消极文化力,C所有的社会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文化力,且迷信只是消极文化力的一种。D“已由……转为”原文无据)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别悲伤,也别愤慨!”普希金的诗听来十分豁达,但如果严峻复杂的生活真的欺骗了我们,你能做到不悲愤吗? B:“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C: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识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出版社附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份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去年九月,____给全国模范教师、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先生的女儿孟菲回信,赞扬她的父亲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B:由《时代周刊》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联合进行的电话民意调查显示,在46%的被调查的人中,认为美国参与中东地区的纷争是不明智的。 C:《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指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D:有一次,读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洗过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聪明的作者拿具象的青山来比喻抽象的良心,真是妙极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予。”

__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古语说:“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主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8.C    9.D   10.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极端气候事件的全球责任 尚前名

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

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从气象来说,气候变暖意味着蒸发量要加大,大量的水汽融到空气当中;此外,全球变暖,地面和海洋的温度也升高了,就使大气当中不稳定的能量也在增加,这种不稳定能量越大,台风的强度就会越强,强对流天气也会越强,甚至连大气中的电场强度也会增强。而无论是大气里面所含的水汽量、不稳定能量还是电场强度,一旦都比以往来得更大,就极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和极端天气事件。

IPCC报告表示,全球气温本世纪末可能上升1.1~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乐施会负责人表示,“今年,南亚、非洲和墨西哥都遭遇洪灾,导致2.5亿多人受灾。这不是反常的一年,而是遵循一种模式,即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和更加极端的自然灾害正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所谓受人类活动影响,说白了就是人类的活动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科学家麦克洛克伍德与瑞士的克劳斯弗洛里斯共同分析了20多年来太阳活动及其释放出的能量、宇宙辐射强度等可能影响地球温度的因素,并与同一段期间地球平均气温变化作比较。结果发现,近20年来,在地球气温不断上升的同时,太阳释放的能量是呈现衰减的。

因此‘减排’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之所以十分关心温室气体排放,甚至想把‘减排’作为各国的一项义务,决不仅仅是因为气候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是想主导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想借此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某些规则,并且在新一轮规则的制订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减排”或者是依靠技术进步,或者是依靠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或生产规模。如果是依靠技术,则涉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的效果虽好,但实际应用的范围很有限。如果国际上将‘减排’通过某种安排确定下来,则必然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技术实力存在巨大差异,大部分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因此无疑有利于发达国家主导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并为它们的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市场。

如果是依靠后者,则必然导致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恰恰是主要依靠‘双高’产业,一旦承担‘减排’的强制性义务,则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类产业的依赖度较低,因此‘减排’不会对其经济产生太大影响。

(节选自《生态环境与保护》2008年第2期)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部分“减排”节能高新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如果全球依靠技术进步‘减排’,将有利于发达国家主导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并为它们的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市场。

B.如果全球依靠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或生产规模“减排”,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将受到影响,而西方发达国家不会受到影响。

C.把“减排”作为各国的一项义务,将有利于一些国家借此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某些规则,并且在新一轮规则的制订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D.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之所以十分关心温室气体排放,是因为不管以何种方式“减排”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活动使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活动异常频繁。

B.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地面和海洋的温度升高,很多物种将面临灭绝。

C.近年自然灾害非常频繁、反复无常,也毫无规律可循,因而难以预测。

D.英国科学家麦克洛克伍德与瑞士的克劳斯弗洛里斯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实际上过去20多年里太阳活动在起着相反的作用。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害更加普遍,但随着降水量增大,全球将与干旱无缘。

B.即使各国政府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控制住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也只能延缓,根本不可能有降温的趋势。

C.地球气候冷暖就是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太阳释放的能量,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和太阳释放能量的衰减能保持一种平衡,那么地球气候就能保持恒定不变状态。

D.改变能源结构,征收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税、制定更高的排放标准和更严格排放限制等,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5.B   6.C   7.D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两个行人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结伴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两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其中一人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挑起两个箱子上路。两人反倒都觉得轻松了很多。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有何启发,有何评论,请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认真阅读下面文字,再仿写一句。(5分)

守住文化的根

平安夜,同学们手捧苹果东奔西走相送时,谁还会想起大年三十的鞭炮?

情人节,情侣们怀抱玫瑰开怀说笑时,谁还会记得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

答:

    文化周里,学者们争先恐后评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时,谁还能领悟到八大山人那白眼秃鹫的深邃?  仿写句式整齐、表达流畅2分,正确理解内容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2,4,6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7期)

14.文章第2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6分)

答:

16.请结合有关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请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艺术手法,进行简要说明。(3分)

答:

(2)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3分)

答:

17.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6分)

答:

14.(4分)主要是对银杏树的果实有关情况进行介绍,(2分)作用是引出下文对“拾叶”的描写。(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5.(6分)(1)感受到银杏树叶有一种特别的风格;(2)感觉到风景更加好看;(3)留作纪念,帮助记忆,引发回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6.(6分)(1)(3分)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1分)比如用银可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2分)(或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或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2)(3分)不重复。(1分)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庄严高洁;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2分)

17.(6分)(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或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两个小题任选一个小题)(5分)

(1)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指的是唐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元曲”包括散曲和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很多伟大的作家作品,其中有《神曲》的作者

、英国的 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创作了《 》。 ,西班牙的 等伟大作家。

   (1)故不积跬步  驽马十驾  金石可镂   唐传奇   杂剧

   (2)可以横绝峨嵋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但丁   莎士比亚  堂・吉诃德

    只给一个小题评分,每小题五空,补写出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