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屈原列传》)
陶潜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中分别自己比作“倦鸟”“羁鸟”,借以表达对官场、俗世的厌倦和对田转用、自由的渴慕之情。这些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雁”是寄托相思的;而《声声慢》中的“雁”是寄托哀思的:
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剪梅》)
________________,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尽而知还 羁马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挟飞仙以遨游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词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边塞将刁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1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1分)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1分)
8.A(进:使……上进)
9.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介词“与”。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
10.C(“其靠可恕”错)
11.(10分)(1)(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吏赵师韫杀害,(为报父仇)元庆卖身为奴,最终亲手杀死了县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5分。大意1分,“为……所”“鬻”“刃”“归”各1分)(2)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除国家的刑法,(将此)作为将来的法规,国农业用地必然多灾多难,那么元庆所犯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5分,大意1分,“义”“图”“则”“废”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由此应运而生。文化经济为何能够如此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文化力及文化生产力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简单地说,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而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力其实从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已客观地存在。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文化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并随着这个过程发展而演化,同时又反过来支配和影响这个过程,显示出文化力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这种活动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文化的形成、发生、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化一样,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自然界,深深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甚至于影响人的个性和习惯。从个人到家庭,从族群到区域,从地区到国家,文化力都在发挥着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作用。
一般来说,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要看到,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的消极阻碍作用。积极的文化力可起到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欧洲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文化史上的“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消极的文化力可起到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我国文化史上的迷信等等。在现今这个文化经济日益壮大,文化产品生产日益丰富的时代,文化力同样也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如文化市场上的一些非法出版物、一些不法文化经营活动甚至部分具有消极倾向的电影电视剧等等。生产经营者为了满足追逐暴利的私欲,打着文化的旗号,大肆渲染色情、暴力,给社会稳定及社会公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隐忧,对人类进步形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消极文化力,它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产生负作用
目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劳动对象、生产对象。文化通过生产环节,已经无可辩驳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通过交换、消费环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撇开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不说,在我国的不少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已超过了5%,成为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即使从传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力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的“软实力”,而是一种有着充分“硬实力”特征的经济力。
5.下列对“文化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力融入社会的生产、消费中,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B.文化力伴随人类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的始终,受制于该过程,又作用于该过程。
C.文化力在社会中无所不在,它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以及自然界。
D.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力对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推动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
6.下列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社会,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助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但其已成为不少国家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文化力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C.从人类社会生产之初,文化力就已客观存在,文化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D.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逐渐被人们认识,文化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作用受到重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化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发达国家的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B.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有效解放和发展文化力,才能实现“科教兴国”、“文化立国”的宏伟目标。
C.彻底铲除封建迷信这种消极文化力,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力的先进、纯洁,就能使文化力对社会起积极推动作用。
D.现代生产力已由“物质生产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知识、科技、管理等文化因素,也由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
5.D(与文意不合,见第4自然段)
6.D(“既是……又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不再是……可是”)
7.B(A“兼收并蓄”错,外来文化也有某种消极文化力,C所有的社会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文化力,且迷信只是消极文化力的一种。D“已由……转为”原文无据)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别悲伤,也别愤慨!”普希金的诗听来十分豁达,但如果严峻复杂的生活真的欺骗了我们,你能做到不悲愤吗? B:“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C: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识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出版社附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份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去年九月,____给全国模范教师、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先生的女儿孟菲回信,赞扬她的父亲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B:由《时代周刊》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联合进行的电话民意调查显示,在46%的被调查的人中,认为美国参与中东地区的纷争是不明智的。 C:《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指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D:有一次,读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洗过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聪明的作者拿具象的青山来比喻抽象的良心,真是妙极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予。”
__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古语说:“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主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略
8.C 9.D 10.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极端气候事件的全球责任 尚前名
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
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从气象来说,气候变暖意味着蒸发量要加大,大量的水汽融到空气当中;此外,全球变暖,地面和海洋的温度也升高了,就使大气当中不稳定的能量也在增加,这种不稳定能量越大,台风的强度就会越强,强对流天气也会越强,甚至连大气中的电场强度也会增强。而无论是大气里面所含的水汽量、不稳定能量还是电场强度,一旦都比以往来得更大,就极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和极端天气事件。
IPCC报告表示,全球气温本世纪末可能上升1.1~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乐施会负责人表示,“今年,南亚、非洲和墨西哥都遭遇洪灾,导致2.5亿多人受灾。这不是反常的一年,而是遵循一种模式,即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和更加极端的自然灾害正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所谓受人类活动影响,说白了就是人类的活动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科学家麦克洛克伍德与瑞士的克劳斯弗洛里斯共同分析了20多年来太阳活动及其释放出的能量、宇宙辐射强度等可能影响地球温度的因素,并与同一段期间地球平均气温变化作比较。结果发现,近20年来,在地球气温不断上升的同时,太阳释放的能量是呈现衰减的。
因此‘减排’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之所以十分关心温室气体排放,甚至想把‘减排’作为各国的一项义务,决不仅仅是因为气候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是想主导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想借此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某些规则,并且在新一轮规则的制订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减排”或者是依靠技术进步,或者是依靠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或生产规模。如果是依靠技术,则涉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的效果虽好,但实际应用的范围很有限。如果国际上将‘减排’通过某种安排确定下来,则必然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技术实力存在巨大差异,大部分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因此无疑有利于发达国家主导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并为它们的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市场。
如果是依靠后者,则必然导致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恰恰是主要依靠‘双高’产业,一旦承担‘减排’的强制性义务,则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类产业的依赖度较低,因此‘减排’不会对其经济产生太大影响。
(节选自《生态环境与保护》2008年第2期)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部分“减排”节能高新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如果全球依靠技术进步‘减排’,将有利于发达国家主导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并为它们的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市场。
B.如果全球依靠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或生产规模“减排”,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将受到影响,而西方发达国家不会受到影响。
C.把“减排”作为各国的一项义务,将有利于一些国家借此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某些规则,并且在新一轮规则的制订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D.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之所以十分关心温室气体排放,是因为不管以何种方式“减排”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活动使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活动异常频繁。
B.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地面和海洋的温度升高,很多物种将面临灭绝。
C.近年自然灾害非常频繁、反复无常,也毫无规律可循,因而难以预测。
D.英国科学家麦克洛克伍德与瑞士的克劳斯弗洛里斯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实际上过去20多年里太阳活动在起着相反的作用。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害更加普遍,但随着降水量增大,全球将与干旱无缘。
B.即使各国政府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控制住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也只能延缓,根本不可能有降温的趋势。
C.地球气候冷暖就是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太阳释放的能量,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和太阳释放能量的衰减能保持一种平衡,那么地球气候就能保持恒定不变状态。
D.改变能源结构,征收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税、制定更高的排放标准和更严格排放限制等,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5.B 6.C 7.D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两个行人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结伴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两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其中一人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挑起两个箱子上路。两人反倒都觉得轻松了很多。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有何启发,有何评论,请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