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偏裨 稗官野史 理曲词穷 秀外慧中 B:熟稔 颠沛流离 情投意合 振聋发聩 C:皈依 瞠目结舌 兵荒马乱 风声鹤唳 D:谙熟 涣然冰释 胼手胝足 远见卓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匹狼被洪水卷进了大海,它抱着一根木头漂到了一座小小的荒岛上。这是一个兔岛,岛上可以填饱狼肚子的只有兔子。
“这么多兔子,多好啊!”狼垂着长长的馋涎自语,“我要把它们通通制成腊兔,等太阳把海水晒干后,带回去慢慢享用。”于是它就不停地干起了捕杀兔子的工作。
兔子们非常恐慌,兔王冒着生命危险去跟狼谈判。它们希望狼每天只吃一两只体弱的兔子,这样,兔子的数量不会减少,狼也永远不会挨饿。狼坚信海水会被太阳晒干,根本听不进兔王的话,反而把兔王也变成了腊兔。
小岛上很快就没有了兔子的踪迹,狼天天吃着腊兔,等着太阳把海水晒干。过了两年,狼储备的腊兔全吃光了,可海水还是可怕地包围着小岛。不久,狼终于变成了小岛上一堆闪着磷火的白骨。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略
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和所用辞格,分别以“快乐”和“悲伤”开头,写两组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例句: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丛丛荆棘。
仿句:
快乐
悲伤
示例:快乐是你求之不得的那株千年灵芝,悲伤便是那遍及周围的冰雪。快乐是你梦寐以求的那块蓝宝石,悲伤正是那遍及周围的矿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9题(19分)
梭罗木屋
张 炜
梭罗的《瓦尔登湖》,几年前我看了。我得承认这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主题和思想,也不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和故事,更不是令人沉迷炫目的才华。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倔异常的思路,那种执拗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他在林中生活了一年左右,而且那片林子离人烟稠密的康科德镇很近,在当年步行也不过三十分钟;现在步行大概二十分钟即可。据许多人回忆,那一阵的梭罗时不时地到爱默生家饱餐一顿,并在回去时带走大量吃物。再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里有鱼,梭罗常常垂钓。
总之在那里住一年二载不是想像的那么困难。瓦尔登湖边也绝非蛮荒老林。我见过真正的苦难。瓦尔登湖边的苦太不算什么了。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他的动人,在于精神。一个没有出路的大学生,一个被人嘲讽的年轻人,采取了近乎极端的方式,给眼前的文明世界来了一家伙。这需要勇气、勇敢,需要敢为人先的那么一种倔气和拗气。这才不容易。在一个文明世界敢于放弃,自我流放,敢于自愿地走向所谓的落魄,这绝没有什么好事在等着他。谁如果不信,就破罐子破摔地来一次试试。生命的实验不是闹着玩的,它形成的缺损,破洞,大多数时候不可修补。
梭罗去瓦尔登一场,其实不过是一次行动的宣言,这宣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了瓦尔登湖上。
我来到了瓦尔登湖。
我不想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地说,我极少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湖。它看上去既不过大又不过小,而是正好。在视野里,它正好。碧绿碧绿,无一丝污染,四周都是高山,山上被绿色全部覆盖。湖的南面就是那片有名的林子了,梭罗就在那里亲自动手盖了一幢小木屋。这座小屋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引出多少意趣,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它必有其特别之处,这是肯定无疑的。当年梭罗费尽心思搭起的屋子早已坍塌,后来林子里又建起了一幢小木屋,并且与当年的一丝不差。不仅如此,而且里面的陈设也一一依照原样。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处,除了人去屋空之外,再就是小屋前面添了一尊梭罗雕象。他在那儿伸着手,好像在继续向人们诉说倔犟的理由,不服从的理由。棕黑色的木屋和雕象,简朴得就像梭罗自己。从小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内的摆设:一床,一椅,一桌。这些都在他的书中写得明白。
这屋子太小了,屋里的设备也过于简单了。这是因为一切都服从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他反复阐述道: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所需甚少,而按照所需来向这个世界索取,不仅对我们置身的大自然有好处,而且对我们的心灵有最大的好处。一切的症结都出在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贪婪上。人的一切最美好的创造,无不来自简单和淳朴。
他的理念是美的,因为饱受现代病摧残的当代人,越来越明白过分地消耗资源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明白我们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因此我得说,我在瓦尔登湖畔看到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它非常真实,就像梭罗那么真实。而我们知道,时下的世界上,有诸多东西都是谎言堆积起来的。
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梭罗并没有留下很多的创作;但是他却可以比那些写下了“皇皇巨著”的人更能够不朽。因为他整个的人都是一部作品,这才显其大,这才是不朽的根源。
他是一个如此放松的人,亲近自然,与周围的一切和善相处。他在当年出门时几乎从不锁门。他发现来光顾这间小屋的人也大致友好,他们既不破坏也不拿走这里的东西。他觉得一切既是大地所赐,那么他也就没有理由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他把木屋向着世界开放。
而今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锁闭的小屋。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
张炜《六位作家呆过的地方》(本文有删节)
16.“小木屋”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我在瓦尔登湖畔看到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6分)
17.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4分)
(1)“这是一个书生之苦。”
(2)“他把木屋向着世界开放。”
18.文中说“他的动人,在于精神”。就全文来看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4)
19.最后一段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5)
16.简朴。(2分)小木屋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是美好的创造。(4分)
17.(1)精神的苦闷而非物质的(2)融入自然、和谐共享的亲身实践。(各2分)
18.①勇于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②对现代社会物质至上的忧虑(各2分)
19.运用了对比衬托(虚实对应)的手法,(2分)使曾经的美好和如今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敬意和对现实的失望。(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① ,莲动下渔舟。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
(2)① ,石破天惊逗秋雨。
②今宵酒醒何处, 。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
(1)竹喧归浣女 无边落木萧萧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2)女娲炼石补天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声断衡阳之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①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怎样的特点?(4分)
答:
②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4分)
答:
①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残败、凄凉、寂寞。
②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10.A(“悉”这里应是动词,调动全部(军队)的意思。)
11. B。
12.B(关键是对“唯大王更择贤将”理解错误,“唯”不是“只有”,而是“希望”的意思,“更”不是“再次”而是“更换”“另外”的意思。)
13.(1)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向他道歉。(3分。“如”1分,“谢”1分,整体1分。)
(2)我不多多请求赏赐田宅替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顾:反而,却。坐:凭空,徒然。(4分。“业”1分,“顾”1分,“坐” 1分,整体1分
(3)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辈:次。(3分。“既”1分,“使使”1分,“辈”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
72年前,有位权威的西方学者、思想家这样评论道:
“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实体。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它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最先是fó jiāo ,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是fó jiāo 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罗素语)
应当说,这是一种既深思熟虑又富有远见的看法。
对于这一颇具魅力的话题,想必思考者会找出多种答案。但依我所见,关键是那种始终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不断给予自己民族以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百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回,披荆斩棘地不断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这种根植于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即使在今天,仍需加以弘扬和振奋。
孔子有过这样的议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一流传至今的名言,十分贴切地道出了中华民族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凛然正气。孟子也力主人在道德上要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和孟子总结、阐述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铸造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方面,起到过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
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杖汉节牧羊”;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刻苦著称。而对于这一拼搏精神的归纳,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的高度概括。所谓“健”,亦即刚健、能动之意;所谓“自强不息”,亦即积极向上、永不停止之意。
说到民族精神,人们会想到《周易》中的另一句话:“厚德载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厚精神。仅就团结意识,凝聚意识、凝聚精神而言,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像中国表现得这么突出。在很早以前,我国民间就流传着“五双筷子折不断”等故事。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其寓意,无一不在倡导要有团结意识。而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更表明,中国人历来把团结视为力量,尤其是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形成抗敌的统一意志。很难想象,若是没有这种团结意识、凝聚意识,我们这个多人口、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繁衍到今天。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然不仅只是这些,但仅就这几方面就足以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伟大,这种伟大又有着何等深厚的根基。
7.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团结凝聚的博爱精神。 B.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
C.心存社稷的爱国精神。 D.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8.从全文看,文中画线的句子“这是一种既深思熟虑又富有远见的看法”指的是 ( )
A.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幸存下来的文明实体。
B.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东方源于伟大的民族精神。
C.中国以持续的进化方式体现它强大的生命力。
D.fó jiāo 、科学都影响过中国的发展,最终被中国兼收并蓄。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作者表达意图的一项是 ( )
A.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B.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多元的,伟大的,根基是深厚的。
C.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执着地追求民族精神,恪守民族气节。
D.西方学者、思想家罗素对中国的发展所作的评论是客观的、中肯的。
7.A 8.B 9. B
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适合的语序的一项是 ( )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A:④①⑥②③⑤ B:⑤④②③①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②⑥③⑤
下列各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目前北方五省正联合对超载货车进行整治,原因在于超载不仅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马路杀手,而且使得公路不堪重负。 C: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成,预示着我国钢结构运用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D:根据选择最好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原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确定由联想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火炬外形《祥云》、航天科工集团设计研发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分别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艺术设计方案、技术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