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赠 内 人 【注】

张枯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宫 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注】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

(1)诗中皇宫的环境特征,可以分别用两首诗第一句中的哪一个字来表现?其环境共同特

征又是怎样的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禁”和“闭”。(两字都答出1分,只答对一字不得分)烘托出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1分)

(2)第一首诗后两句细致地描写,了这个宫女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这一动作细节显示了她心地的善良、对弱小者的同情;睹物思己,也流露出她对自身命运的哀怜;另外,也可以看出她生活的无聊和内心的孤寂。(3分)第二首诗写两个宫中女子正想互诉怨情,忽然看见鹦鹉在前,话到嘴边又咽下欲说还休这个细节。从侧面表现出宫廷环境的险恶、压抑,也表现了宫女失去幸福和自由、满心戒惧的悲惨处境。(3分)

8.A(捐:抛弃。)   

9.D(①是用欺骗手段。②是用恩信的效果。④属于采用武力。)

10.D(“敌人力量超过他一倍”错,是张嶷杀死的敌人比自己的损失大一倍。)

11.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如果可能存在一个生态文明,它的基本理念与当今我们生存于其中的文明正好相悖,甚至与历来存在过的各种文明相悖。

②这不是偶然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10多万年前,扩展到欧洲和亚洲;4万~6万年前在澳大利亚出现;约1.5万~2万年前进入美洲。人类这个物种在地球上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恰如一个苹果,在那里放了很久,偶尔在表面某个角落出现了一块霉菌斑,一不留神就布满了整个表面。

③人这个物种一开始与其他物种没有质的区别,靠采集和狩猎生存,同时受到其他物种的制约,各民族的早期传说中,充满了对狼虫虎豹、瘴疠瘟疫的记忆。然而人类逐渐掌握了超越其他物种的能力,畜牧业与种植业使人类成丁其他物种的主人,相生相克的关系逐渐向单向支配关系转化。与之同步,单向支配关系深深地印入了人类的意识深处。在生态圈中,战胜威胁人类的其他物种,成了英雄的主旋律。武松打虎的故事脍炙人口。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斗巨狮、杀九头蛇、擒牝鹿、捕野猪、驱怪鸟、驯公牛牝马、捉恶狗,使他成为威名赫赫的英雄。

④由此我们看到,摆脱相克关系、努力扩张是已有的人类文明史的主题。

⑤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将这种扩张发挥到了极致。利润极大化原则一方面扩大产能,一方面降低成本,结果造成内部资源与需求的双不足。于是,向外寻求资源和市场成了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这就是所谓“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正是它导致了无穷尽的战争。事实上,工商文明的发展几乎与战争同步;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商业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战争、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三次瓜分波兰、拿破仑战争、对法国大革命的武装干涉、美国独立战争、各殖民地的独立战争、日俄战争、甲午战争、俄国的十月革命及随后的内战、中国延绵半个世纪的动荡与内战、日本侵华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冷战,直到如今的反恐战争。

⑥20世纪以来,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IPCC第四次报告的数据表明,这个时期全球平均温度迅速升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冷战结束之后,是平均温度上升最快的时期;而冷战时期,温度上升明显减缓,前者是资本主义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后者则是它受到抑制的时期。由此可见,全球化与生态危机的相关性。

⑦而今这种扩张已经走到了自己的边界,资本主义工商文明这个所有扩张型文明中的最强势者,已经将所有潜在的扩张空间填满,其无休止的扩张本能已经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

⑧而今人类已经将自己从众多物种相生相克的生物圈中拔了出来,拥有了我们祖先心目中的上帝才有的力量,但人类具有“上帝为大家”的襟怀吗?

⑨由此,生态文明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灵魂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与之相比,历史上无数被称为革命的宏大事件,不过是轮回中的一个环节。

⑩生态文明能否存在,取决于人类能否完成这场革命。

《文明与生态》、《新华文摘》2008年3期

5.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文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与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文明都不同,是至今尚未出现过的一种文明。

B.摆脱生物界相生相克的关系,逐渐掌握超越其他物种能力的现存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相悖。

C.我们生存其中的人类文明史的主题是努力扩张,而达到生态文明必须走全球化之路。

D.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首先要解决的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人类要具有“上帝为大家”的襟怀。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最初阶段也受到其他物种的制约,而这种制约恰恰维护了地球生态圈的平衡关系。

B.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生存的基本前提是向外寻求资源和市场,它将人类努力扩张的意识发挥到了极致。

C.在扩张自身支配意识时,人类内部的战争不可避免,而战争又导致了全球变暖的生态危机。

D.能主宰地球上其他物种命运的人类若不限制自己的扩张欲望,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生态圈的生态容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非分需求则是无限的,放纵物欲将会导致人类整个种群的灾难。

B.“全球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经济学家解释为“效率”所致,只有“全球化”才能高速发展,达到生态文明。

C.20世纪气候变暖与人类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冷战则抑制气温上升,若能消除战争,生态危机就不会出现。

D.各种资源短缺让人类意识到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就是在这种反思已往文明史的过程中产生的。

    5.C(“达到生态文明必须走全球化之路”错,原文第6段最后一句“全球化与生态危机的相关性”可以说明此判断是错的)

    6.C(“战争又导致了全球变暖的生态危机”错误,并非所有的战争都和全球变暖的生态危机相关)

    7.A(B“全球化”会带来“生态危机”,决不会“达到生态文明”;C“冷战抑制气温上升”错,原文是“温度上升明显减缓”;“若能消除战争,生态危机就不会出现”错;D“生态文明就是在……过程中产生的”错,“生态文明”是一部分人的理想,并没有产生过。)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三月八日是女士们的节日,为每一位女士送上祝福的“花篮”;有牡丹,一生平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红梅,永远年轻。 (2)当下战争题材影视热播,对此有人说战争具有破坏性,没什么好写的。其实,文艺有奖善惩恶的目的,而____________,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①有丹桂,幸福伴随;有芙蓉,冰雪聪明; ②有芙蓉,冰雪聪明;有丹桂,幸福伴随; ①战争也表现了善与恶的交锋 ②善与恶的交锋也表现在战争里

A:①② B:②② C:②① D:①①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春节假期过后,“上班族”和“上学族”中不少人都有烦躁、失眠、精神不振甚至肠胃不适等感觉,这种不良反应被专家称为“节后综合症”。 B:针对洞庭湖沿岸地区的鼠灾,湖南省防疫部门最近开展了全面的防疫大检查活动,力求在这个活动中建立与完善疫情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C:2月25日,《中国体育报》写道:“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某些媒体和网站有关‘王治郅打人’事件的报道,记者不想评论谁是谁非。” D: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提供了某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

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民工许霆利用银行ATM自动提款机的故障很轻松地提走了现金17.5万元,此事件一经曝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喧然大波,人们纷纷置疑银行的安全措施。 B:吕秀才眉头一皱记上心来,他把洋葱汁抹在眼上,然后眼泪涟涟地对郭芙蓉说:“郭小姐,皇天在上,厚土作证,我吕轻侯诚心向你道歉,让你受委曲都是我的不对。” C:莫砺锋教授指出,“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怀古诗句,既抒写思古的苍桑之感,也是作者在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其高屋建翎的讲析让听众获益非浅。 D:十年前,洛浦一带还是一汪浊水、衰草离离、垃圾遍地,而今却是清波粼粼、芳草如荫、垂柳依依,成了不少外地游客流恋忘返的旅游休闲场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文章。(60分)

秋天,葡萄熟了,高高的葡萄架下来了一只只馋嘴的狐狸。

每一只狐狸都在葡萄架下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重重地摔在地上。但第一只坚信“坚持就是胜利”,最终因体力衰竭而死。第二只狐狸具有林黛玉式的忧郁气质,它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找到一根藤条在葡萄架下自杀了。第三只是一只生性急躁的“张飞狐”,失败的耻辱让它怒火中烧继而破口大骂,结果这只骂街的狐狸被农民一锄头打死了。第四只狐狸是有名的乐天派,几次无功而返后,它咽下几口唾沫,自语道:“这一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酸葡萄。”于是它又唱着“鸡呀羊呀都到哪里去呀”的小曲走远了;第五只是一只精神脆弱的狐狸,这次的失败使它的精神分裂了,从此人们常可以见到一只蓬头垢面的狐狸,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个角度构思作文,但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的中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崇高远大的理想固然令人神往,但不能脱离自己的自身条件,否则就只是好高骛远,落下笑柄。

    2.在生活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根据自己的优势,努力实现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3.生活中要学会放弃,要敢于放弃。放弃不合适的目标,不是怯弱的表示,而是理智的抉择。“半途而废”实际上并不是彻底放弃,而是在坚持寻觅。

   4.失败是人生中难免的。没有失败的人生是缺憾的人生。面对失败,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成为人生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6分)

头渡小镇精巧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风吹雨打,世事变迁,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答:(请将答案填入下表)

序 号

关联词

(如有其他答案。所答关联词只要能够准确贯通原文意思也可)

序  号

关联词

虽然

不管

不管

只管

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再用“眉睫”)。(4分)

示例:一摸考试已经迫在“眉睫”。

句中“眉睫”,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儿子是妈妈的“心肝”。句中的“心肝”,取心肝是身体极重要的器官之义,比喻儿子是妈妈最亲近、最疼爱的人。(2)高考复习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句中的“眉目”取眉目于人体头部最上面之义,喻指事情开始有头绪了。(3)刘备视孔明为“股肱”之臣,军国大计悉由其出。句中的“股肱”,取股肱为人体四肢重要部位之义,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4)凭着他高明的“手腕”,终于平息了这场股市__。句中的“手腕”,取手腕是人体关节中极灵活的部位之义,喻其手段、本事。(4分,每条答案2分。注意正确选取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造句,写出“所取之义”,写出所喻之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叶子时期的梅

晨 义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了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束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漠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荚。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4.文章第3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我的心事”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叶子时期的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使分析文章引用叶芝的诗的目的和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是特意来看无花的腊梅的,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4分)(只答看梅1分) 

    15.①最安宁的阶段②最年轻富有的辰景③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④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答出①、②、③、④得6分,漏掉①或②各扣2分)

    16.意在阐明自己看重的不是腊梅独艳天下的显露的一面,而是它作为一种花木最本质极普通的一面。(3分)引用诗文增添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有文采,使作者对梅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更富有情韵。(3分)

    17.本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喻人。(2分)这句话字面上是说梅,开花时期的“显露”气叶子时期的“隐藏”,都是“别人”的感觉,对于梅自身来说,它无非是自然界一棵普通的植物。文章以梅喻人,含蓄地告诫人们,我们每个人也如同这样一丛腊梅,也应固守自己的本色,做列无所谓显露,无所谓隐藏。(答出画线的部分文字大意可得满分)(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