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我读凤凰
谭仲池
每次来凤凰,我都会在清晨时品读崇山峻岭的雄浑与缥缈。在山峦看高山天空的云霞有一种诗意的梦境。群山和近岭的岩石,远处和脚下的梯田与溪流,高耸与盘旋的山峰和路,山村飘浮的炊烟在白悠悠的雾里时隐时现,都一齐幻化成眼前空旷无边的宇宙景观。耀眼的霞光,变得苍翠如海,连绵起伏的山脉,便成了奔涌的绿色波浪一直涌向天边。
如果说山是凤凰的性格,水则赋予了凤凰的灵性。一座城市的美和灵性,魂和文化,梦和枯荣,光和血火,古和未来,绿和生命,都离不开水,水是孕育这一切的雨露和乳汁,是地底的太阳之光、月亮之辉。
漫步在凤凰的青石板小巷,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瓦,我在深深地思索、探询着一个现象:这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山野丛林,竟然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元年的30多年间,就出了41名提督、总兵,43名副将,31名参将。民国时期,又出了7名中将,27名少将。还诞生了中国第一任民选内阁__熊希龄、文坛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诸多精英。
而当我伸手抚摸苍凉凝重的古城墙,走在幽深的青石巷里;当看到古城和山野、田园和老屋在无缝隙地承传着历史和文明从建筑、生态、景观、狩猎、人居的独特习俗中创造出的天才杰作和非凡景致时,一切都释然了。
文化是凤凰的灵魂和魅力之源。穿越千年历史风雨的农耕文化、楚巫文化、传统文化在这里交融升华,酿成了古城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丰厚灿烂的文化遗存。
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造就了凤凰人尚武崇文的乡风,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贫家后生,一代代被军功与仕途鼓舞着,激励着,奔赴沙场去喋血功业和到异国他乡的外边世界去寻找精彩的人生。
在我看来,凤凰的文化是雅致而倔强的,也如湘西汉子般朴实。每当我走进沈从文和熊希龄故居、黄永玉画屋时,简约的陈设,撼人的成就,强烈的人格力量,都让我以一种敬仰心态去接受一次次神圣的人生文化洗礼。
当我第一次踏入凤凰,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女人肩上的背篓了。如果说青山绿水是凤凰写在蓝天白云下生命的锦绣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诗眼进发的明丽霞光。它是刻在湘西脊背上最古老的符号,从远古洪荒一路走来,它一如既往地在肩头上站立,盛满了湘西女人青翠的向往和血色的情感。
漫步凤凰,我找到了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得见的意境。吊脚楼、虹桥、古戏台。这不是楼,不是阁,她是生命的塔台,是一个不停息地走着的灵魂。你看,轻盈的小船会在楼下水里徘徊,清亮的曲子会挂在楼前的柳条上滴落在少女的发辫上。不是美的灵魂在飞,哪能吸引这么多聪明,高傲的眼睛。
漫步凤凰,那红灯万盏、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那缠绵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那高亢激越、即兴创作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那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那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这一切让人如痴如醉,不知归路。
我激荡于古城墙昂起的头颅折射出不屈不挠的凤凰精神中。耳际那城头的血鼓仍在响。不管是一种风俗还是一种表演。多少年前,一个倔强的民族,一群血性的汉子,也曾在这城头擂响血鼓。在血鼓的响声里,唤醒了几多古老的传说,就连落草为王的野性汉子,也一步一步地走向曙光升起的城头,扯下那面自己亲手升起的大旗。血鼓终于在城头不再流血,而是流出一首美丽的歌,去唱红每天的早霞。
品读凤凰,我的胸中始终被一种力量撞击、感动。这座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的边城,是一幅悠远深长的湘西社会的生活画卷。从这部作品人们可以读到边城的灵魂、精神、激情、力量和壮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4月,有删改)
16.作者“品读凤凰”从哪里开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7.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8、作者为什么要盛赞凤凰“女人肩上的背篓”?(4分)
答:
19、作者从哪些层面描写介绍了凤凰文化?从中体现了凤凰文化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6、从描写山城凤凰的青山秀水开始。这样写是想暗示读者正是这美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凤凰独特的文化和风土民情,从而为展开下文作了必要铺垫。
17、说明了凤凰是一个人才辈出之地(或地灵人杰)。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所造就的尚武崇文的乡风使凤凰人才辈出。
18、“背篓”是凤凰妇女的代表性的劳动工具,赞颂“女人肩上的背篓”是为了说明凤凰妇女的独特付出和贡献,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凤凰的人性之美。
19、从青石巷、名人旧居、楼阁这些物化形态的层面;从民俗民情、戏曲歌舞这些艺术形态的层面;还从文化心理、文化氛围、文化性格这些精神层面。体现了凤凰文化底蕴的厚重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填空 (6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借言秦过失,为汉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王的教训批评唐统治者广建宫室。李白《将进酒》中有一句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豪华生活的鄙弃的一句是 ,但愿长醉不复醒。
(2)“乐府双璧”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和《木兰诗》。
“文艺复兴”指14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就文学说,意大利诗人 、英国戏剧家莎土比亚是代表人物。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钟鼓馔玉不足贵 (2)《孔雀东南飞》 但丁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桃源 桃花溪
李白 张旭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试简析。(4分)
答:
(2)清代蘅塘退士批注张旭《桃花溪》说:“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请从《桃花溪》的构思和意境两方面谈谈他这样说的道理。(4分)
答:
(1)《桃花溪》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桃花源》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
(2)《桃花源》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成。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询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寥寥数语道出《桃花源记》的主要故事,意境逼似,故曰“抵得”。

10、A(“慢”应释为“玩忽,轻视”)
11、C(①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④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12、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13、(1)如今不致力于人人足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
(2)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
(3)天子派遣侍御史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资源。古代典籍凭借现代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传统文化精神,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应该积极地避免负面的传播效果,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时下的古代典籍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热”态:古代典籍普及本出版热、古代典籍“戏说传播”热、古代典籍“图像传播”热。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一波古代典籍普及本的出版热潮,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盗版”版本、“攒抄”版本以至错误百出的粗制滥造版本层出不穷,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而且其影响延续至今,严重影响了大众对古代典籍文化的接受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化的古代经典传播成为时尚,一系列古代典籍“戏说”作品的出版成风,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有些青少年甚至把“无厘头”的改编内容当成古代典籍的“正史原貌”,其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视机、录放机、VCD、DVD、网络、手机等等和数字图像传播相关手段的普及化,古代典籍越来越多地借助这些现代手段进行传播,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古代典籍的“图像传播”成为一种热潮。从初期对古代典籍的影视剧“正说”到近年来的“戏说”、“翻拍”,到现在电视台推出讲解《三国》、《论语》、《庄子》等古代典籍,古代典籍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盈利资源,学术娱乐化趋势日渐明显。
进入现代社会,古代典籍的传播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改变不仅仅源于从竹简到印刷出版到电子图像等传播方式的质的飞跃,而在于人们对古代典籍的传播目的的改变。在古代社会,许多古代典籍珍本因承载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职能,在其传播过程中更是不容许被轻易“篡改”或有娱乐化倾向的。在现代传播阶段,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独一无二的“光晕”开始消失,源自于金钱本位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不仅仅要把古代典籍包装成一种商品,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谋求篡改古代典籍所传达的和消费文化相抵触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立场与接受视角发生了不同于古人的变化,无疑,对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但无论以何种姿态传播古代典籍、重塑传统文化精神,尊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典籍原貌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对古代典籍的糟粕与精华进行明白无误的批判与继承。
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其实并不缺乏成功传承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案例。例如,1994年出版的《新三字经》既去除了旧《三字经》的封建糟粕,又结合了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很好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古代典籍不是不可以改动,但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进行思考研究。
6、下列不属于传播传统文化精神过程中出现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的“盗版”版本、“攒抄”版本以至错误百出的粗制滥造版本影响大众的接受质量。
B.青少年将古代典籍的“戏说”、“无厘头”的改编内容当作古代典籍的“正史原貌”。
C. 从影视剧“正说”到“戏说”、“翻拍”,到电视讲解《论语》《三国》等古代典籍,学术娱乐化趋势日渐明显。
D.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将旧《三字经》改编成《新三字经》,传播传统文化精神。
7、本文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B.古代典籍是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C. 古代典籍传播应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
D.古代典籍的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
8、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进入现代社会,古代典籍的传播从传播方式到传播的目的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B.在古代社会,许多古代典籍珍本因承载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职能,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会被“篡改”或有娱乐化倾向。
C. 在现代传播阶段,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作用已经彻底消失,它更多地被包装成一种商品,服务于金钱本位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
D. 传播古代典籍、重塑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尊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典籍原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如果古代典籍能够积极地避免负面的传播效果,它将在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B. 古代典籍中的一些粗制滥造的版本,市场占有率越高,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C. 古代典籍传播过程中,传播手段越是现代化,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D.对古代文化典籍,应在尊重其原貌的基础上,继承其精华,批判其糟粕,重塑其传统文化精神。
6、D(此项属于成功案例,原文指出“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其实并不缺乏成功传承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案例”。)
7、C(A项属于无中生有;B、D两项只是作者作为论述观点的依据。)
8、D(A原文说“质的改变”不一定是“积极的改变”,从下文看,有些改变不是积极的;B将原文的“不容许被轻易”转换成“不会被”显然有误;C原文说“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独一无二的‘光晕’开始消失”,既然是“开始消失”,就不能理解成“已经彻底消失”。)
9、C(此项推断绝对化。传播手段与负面影响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这份堪称《中国电影指南》的特刊将会在一年内随着《综艺》杂志的发行走向世界,一年后还将根据中国电影市场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 B:电子行业从其产品中提取最微小成分――半导体和铜、锡、黄金之类珍贵材料――用于出售或在新机器和装置中重新加以利用,从而赚取丰厚利润。 C: 倘若美军仓皇撤出,伊拉克很可能陷入内战,百姓必然流离失所;倘若美军赖着不走,暴力袭击就会经久不息,百姓自然会永无宁日,真是“去,伊人苦;留,伊人苦”。 D:建设新农村,最难的工作是什么?王书文想了想,说:“一是怎样发展经济,二是怎样提高农民素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拿出了5亿美元让低收入家庭“拥有自住房”的特别援助计划,政府为没有自住房的家庭首次购房补贴一些费用。 B: 从这一串科学经历看,王淦昌始终站在世界前沿科学的制高点上,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还没有比拥有如此丰富的科学经历更为饱满的人生吗? C: 作为互联网上目前功能量强大的免费搜索引擎,Google的索引目录中储存有30亿个网页及网页快照,用户可以使用多达86种左右的语言文字进行搜索。 D: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目前中国探月工程进展顺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于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针砭 辐射 一发千均 计日程功 B: 社稷 冒然 贻笑大方 优柔寡断 C: 磋商 变幻 声名鹊起 相辅相成 D: 修葺 谰言 永葆青春 消赃灭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不常见,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小幸福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但也因其小,我们常常忽略掉它。
要求整体把握材料意思,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
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4分)

⑴标题:
⑵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