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⑴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关;(2分,“隐现”意1分,“动态美”1分)“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唳衬‘卜富有生机。(2分)(光写对两个字不作分析,不得分。)
(2)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2分)蕴涵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恫怅(1分)利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6.C(酬:实现。)
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_卜记住他们了。(“了”、“识”、“私”各1分,全句通顺。)
(2)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jH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冈”各1分,全句通顺。)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致”、“意”、“遗”各1分,全句通顺。)
请以“老师的目光”为重点,仿造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4分)
老师的目光是那悠悠的小桥,桥的一端连着现实,一端连着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1分,修辞手法相同2分,内容有意蕴1分。例:老师的目光是那风筝上的线,线的一端接着人地,一端连着梦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让群山披上绿装是整个区域保护建设的基本要求,但青龙山地区开发建设管理滞后,开山采石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B:受场地的限制,吴旭东特别擅长的大幅山水作品展出并不多,但观众们依然可以充分领受到他笔墨开合的深厚功底。 C: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许多言论并非创新,他提出的东西方对某一品牌的文化含义有不同看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 D:前段时间,部分网民对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于是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华南虎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长期以来,人们以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为荣光,但这种思想逐渐在受到挑战,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成为今天大多数人的观点。
曾几何时,填海造田,伐木造田,成了时尚;然而,当海啸或洪水来临时,人们才知道后悔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成了当代的时尚。这些变化引发你想到些什么呢?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考点透视】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用以测量写作的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依据200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作文继续采用限制性少自主性多、鼓励发挥写作个性和写作特色的话题作文;评分继续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符合作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评分标准参看《2003年考试说明》。
【思维发散】20 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怎么叫做征服了呢?做了充足的准备后,侥幸地爬到了山顶就能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吗?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就展示了人类的力量了吗?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只有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用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误区警示】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该怎么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单纯地写“人”或“自然”,而应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仍只写环境污染,也有点老生常谈,要在构思和选材上力求深刻、新颖。
自选话题,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写一组排比句。(6分)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过;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他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的痕迹演变成前进的轨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个自信的人并非没有怯懦,只不过他善于把怯懦当作一片流云一挥而散;一个自信的人并非没有畏惧,只不过他善于把畏惧化作信心的砝码;一个自信的人并非没有失败,只不过他善于把失败的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22题。
雪
――《野草》之八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它单调,它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它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里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它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它;对了它拍手,点头,嬉笑。但它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它的皮肤,寒夜又使它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绝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9.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说:“记得不真切了”,又说“仿佛看见”,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此段描写有两层含义,请写出来。(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至少举两例说明)。(6分)
答: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自然段,作者以画家的笔触绘制了一幅瑰丽多彩的江南雪景图――山茶、梅花、杂草以及嗡嗡地闹着的蜜蜂。
B.从第一自然段绘声绘色、静动交织的描写中人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
C.第二自然段,作者特地选取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趣事加以渲染,让我们感受到南方人们生活的自由和欢愉。
D.结尾段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对它的不幸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E.作者以炽热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写了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考点透视】19题和20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1题和2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标准答案】19.不矛盾。“记不真切了”是指对蜜蜂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的印象不深刻;“仿佛看见”是“冬花”的开放,洋溢着春的气息,给作者带来希望,一种对生命的向往。(抓住蜜蜂采蜜的对象――山茶花、梅花以及冬花,别把“蜜蜂”作为作者描写的对象,丢掉了全句的中心部分。)
20.①实写,真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②虚写,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
21.衬托(反衬)手法。①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②用“暖国的雨”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结成冰雪的不幸;③用记忆中江南雪野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22.AC(A.“嗡嗡闹着的蜜蜂”是作者回忆中的动人景象;C.把江南雪野烘托得更加有趣。)
【思维发散】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为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八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和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对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文风都比较熟悉,阅读时可调动知识积累,深入理解。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在写法上有两个
特点:第一是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及动,逐渐展开。第二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文章前一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记忆中江南雪的“滋润柔艳”,目的是用以衬托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描绘出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再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误区警示】鉴赏文学语言,应切记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分析,而是要做到联系作品的主题,联系形象特征,联系上下文,有的还要联系标题或文末注释、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果作品所描绘的是事物,则要在理解事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看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联系时代背景,去探求它的特征和寓意,不能只浮于字面。
默写名句名篇(任选四句)(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游山西村》)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已亥杂诗》)
(5)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1)路漫漫其修远兮 (2)明月何时照我还
(3)山重水复疑无路 (4)九州生气恃风雷
(5)飞鸟相与还
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6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写的景物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水鸟。诗人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簌簌,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忧心忡忡。
(2)忧国忧民(深切地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但报国无门,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与忧愤之情。
读下列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5分)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曾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也。”(垩:石灰)
(1)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臣曾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匠石挥动斧子,对准郢人的鼻子一阵风似地砍过去,(白光闪过)薄薄的白粉全被劈尽,而鼻子一毫未伤,那郢人站着纹丝不动,面不改色。
(2)我到是会使斧头(砍鼻子上的灰),可是我那位搭档死去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