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3题。

贝聿铭:创造令人震惊

徐梅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美感。”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老人给年轻设计师的忠告是,“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路。”

“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儿,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所以说,建筑师脸皮要厚一点。”

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设计。尽管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奖章,但是人们对这件作品争论迄今未休。

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里不止一次拿贝聿铭的设计“开涮”,比如国际刑警组织的侦探驾车请来符号学家兰登,配合调查卢浮宫凶杀案。车子经过卢浮宫,侦探问:“你喜欢我们金字塔吗?”

兰登皱了皱眉:“密特朗是个很大胆人。”

其后,兰登与法希一同探访卢浮宫。兰登出于客气,敷衍了一句,“你们的金字塔真宏伟。”法希则毫不客气地说,那是“巴黎脸上一块疤”。

贝聿铭应密特朗之邀参与卢浮宫重建时,已经64岁。得知他要在卢浮宫外放上一座玻璃金字塔,法国人气昏了,指责这个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它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装置。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对贝聿铭的抨击进而演化成一场运动,贝聿铭回忆说,当时翻译都吓坏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答辩”。

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对所有设计方案都进行了论证,结果,“金字塔方案是最简明、最有力”。

年轻时候做过不少商业建筑的贝聿铭,功成名就之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博物馆、音乐厅、名人堂这类文化建筑设计上。

苏州博物馆则有大隐隐于市的气度。贝聿铭将馆址选在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古建筑群完整性。

贝聿铭没理会这些指责,“这是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不会改变我的设计初衷。”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建设,他先后8次亲抵苏州,为博物馆制订了“不高不大不突出”设计原则,通过借景与映衬,使得新旧园景笔断意连,最终赢得了肯定。

年轻时做过不少先锋设计的他,晚年时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复古和传统的风格,他解释是,“建筑不是服装,不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 。

但他也不愿意人们说他保守,“我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我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风格。”

为达到最理想的设计风格,他宣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标。“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20.下列关于“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的叙述和分析,符合文意一项是(3分)

A.在卢浮宫外建筑一座庞大的玻璃金字塔,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这一设计成为了一件颇具争议作品。

B.入口结构形式融入了异域文化元素,因此很长一段时期法国人对此争论不休。

C.设计方案能够通过,也得益于方案本身的高度简明有力,更离不开密特朗支持。

D.本文引用《达芬奇密码》中的片段含蓄地表达了对贝聿铭设计否定态度。

21.下列关于“苏州博物馆”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3分)

A.苏州博物馆的选址,引发了很多人担心和否定,印证了贝聿铭“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观点。

B.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是贝聿铭最具影响、最具争议性的设计,给他带来了设计生涯中最大挑战。

C.苏州博物馆那种大隐隐于市的气度,完全得益于贝聿铭制订的“不高不大不突出”设计原则。

D.贝聿铭面对指责不改设计初衷,最终赢得肯定,很好地诠释了“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观点。

22.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成名前后发生了变化。请具体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包含着贝聿铭关于建筑设计哪些观点?请分条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A  (B争论迄今未休C主要得益于方案本身设计D作者的态度是肯定。)

21.D(A“有眼光”与否是就业主而言;B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是卢浮宫金字塔;C还有和周围古典园林借景与映衬。)

22.在设计类型上,成名前做过不少商业建筑(1分),成名后更侧重文化建筑设计(2分);在设计风格上,成名前做过不少先锋设计(2分),成名,后更多地展现复古和传统风格(1分)。

23.(1)建筑要创造有震惊效果美感;(2)建筑不是服装不能赶时髦,(或:建筑设计要有独立性,追求个性);(3)把古典与创新结合起来。(每点2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反省过分“世俗化”倾向

陈平原

北京大学1993年拆南墙改建商业街,以及2001年的重建南墙,都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前者象征着北大走出象牙塔,从注重政治与学术,转向强调市场与社会。至于后者,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整治大学周边环境,而是意识到此举确实冲击到北大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得原本以学理深厚、思想自由见长的北大,也逐渐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十几年间,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尽可能稳妥“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大学之过分“世俗化”,有几个观察角度:第一,强大的资本力量,凭借大笔捐款而影响大学的具体决策乃至办学宗旨,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很少见。第二,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小公司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如“董事长国学研修班”等),这方面,各大学各显神通,多少都有斩获。第三,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这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摆在面子上,谁都无法回避。第四,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通过合法手段),敦请有魄力且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后者现在很时髦,不说投桃报李,就算全都出于公心,此举在为大学带来丰厚人脉,使得其日后“好办事”的同时,也带进了某些官场气象。今天中国大学,变得越来越像官场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因是公立大学,必须接受政府的检查与指导,校长及教授们抱怨“行政权力过度约束”。比起中国的大学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以及大学中人的曲意逢迎,导致今日中国一些大学混同于官场。过于世俗化的,除了办学理念,还有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学中人,本应追求独立人格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在商业以及行政双重压力下,这种“声音”已逐渐消失了。

这就说到人们常常议论的大学是否需要“围墙”。在我看来,围墙分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有形的围墙,欧美各著名大学或根本没有,或不很明显;可不管置身于中小城市(如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还是大都会(如哥伦比亚大学或巴黎四大),人家的校园都很幽静。我们的校园,有高大完整的围墙,但根本挡不住商业大潮以及世俗口号铺天盖地,以至你想“躲进小楼成一统”,都很难做到。大学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以及高校的过分世俗化,使得围墙里头的教授与学生,都很难再有一颗平静心,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记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请允许我套用:“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16.下列关于北京大学拆、建南墙事件的分析,符合文意一项是(3分)

A.拆南墙意味着北大开始注重市场与社会,而不再强调政治与学术。

B.拆南墙是北大忽略教科研水平、急功近利表现。

C.重建南墙是为了纠正办学理念偏差,而不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D.拆与建体现了北大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平衡努力。

1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一项是(3分)

A.教育行政力量对大学的介入是必要,但必须有度。

B.学术与权力id交换未必全出于公心,但客观上对大学也不是没有益处。

C.欧美著名大学的校园很幽静,主要因为没有铺天盖地商业大潮和世俗口号。

D.要办好大学、造就人才,要注重教授、学生精神面貌。

18.中国大学过分“世俗化”有哪些突出表现?请分条概括,不超过40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认为大学过分“世俗化”有什么不好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D(A不是开始注重,也不是不再强调:B北大并没有因此忽略教科研水平;C也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17.C(主要在办学理念及师生精神面貌。)

18.筹办公司及培训班;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敦请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每点2分,每超3个字扣1分。)

19.过分“世俗化”倾向,造成人学混同于官场;造成师生追求独立人格及自由表达权利的精神的逐渐消火;造成师生艰难有一颗平静心踏踏实实做学问。(每点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窗前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__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沫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叉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叉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默契。

12.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来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6分)

12.运用借代(1分)、比喻(1分)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利诱人芳香(1分)。

13.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赳j烂而壮丽,充满春意。(2分)

14.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十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开始。(2分)

15.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人生态度(2分,答出“托物言忠”“咏物抒怀”即可给2分):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火沉稳(1分),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1分),告别时痛快利索(1分),孤独时有自信潇洒(1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④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⑤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论语》)

⑦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干呼万唤始出米,犹抱琵琶半遮面

(5)何事长向别时圆    (6)必先利其器    (7)风正一帆悬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⑴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涵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动态关;(2分,“隐现”意1分,“动态美”1分)“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唳衬‘卜富有生机。(2分)(光写对两个字不作分析,不得分。)

(2)描写景物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2分)蕴涵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恫怅(1分)利对隐逸生活向往(1分)。

6.C(酬:实现。)

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说法有违文意。)

9.(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_卜记住他们了。(“了”、“识”、“私”各1分,全句通顺。)

(2)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jH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冈”各1分,全句通顺。)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致”、“意”、“遗”各1分,全句通顺。)

请以“老师目光”为重点,仿造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4分)

老师的目光是那悠悠的小桥,桥一端连着现实,一端连着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1分,修辞手法相同2分,内容有意蕴1分。例:老师的目光是那风筝上的线,线一端接着人地,一端连着梦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3分)

A:让群山披上绿装是整个区域保护建设基本要求,但青龙山地区开发建设管理滞后,开山采石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B:受场地的限制,吴旭东特别擅长的大幅山水作品展出并不多,但观众们依然可以充分领受到他笔墨开合深厚功底。 C: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许多言论并非创新,他提出的东西方对某一品牌文化含义有不同看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 D:前段时间,部分网民对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于是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华南虎事件”影响越来越大。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长期以来,人们以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为荣光,但这种思想逐渐在受到挑战,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成为今天大多数人的观点。

曾几何时,填海造田,伐木造田,成了时尚;然而,当海啸或洪水来临时,人们才知道后悔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成了当代的时尚。这些变化引发你想到些什么呢?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考点透视】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用以测量写作的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依据200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作文继续采用限制性少自主性多、鼓励发挥写作个性和写作特色的话题作文;评分继续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符合作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评分标准参看《2003年考试说明》。

【思维发散】20 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怎么叫做征服了呢?做了充足的准备后,侥幸地爬到了山顶就能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吗?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就展示了人类的力量了吗?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只有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用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误区警示】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该怎么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单纯地写“人”或“自然”,而应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仍只写环境污染,也有点老生常谈,要在构思和选材上力求深刻、新颖。

自选话题,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写一组排比句。(6分)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过;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他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的痕迹演变成前进的轨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个自信的人并非没有怯懦,只不过他善于把怯懦当作一片流云一挥而散;一个自信的人并非没有畏惧,只不过他善于把畏惧化作信心的砝码;一个自信的人并非没有失败,只不过他善于把失败的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