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⑴“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
⑵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
⑴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1分)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1分)⑵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2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18分)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时方以传注记问为学,禾始崇尚义理,黜抑浮华。入对契旨,擢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涂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遂坐党停官 坐:因犯……罪或错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⒍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驰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译文:
⑵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译文:
⑶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⒌D(详:通祥,吉样)
⒍B(①和③不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
⒎C(从文意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是无中生有)
⒏⑴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得分点:戍,守军;缮,修补;不虞,不测,意想不到的事。每点1分。)
⑵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得分点:引,拉,拖;上,皇上;毕,让……完毕。每点1分。)
⑶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这人向来这样,你不能容忍吗?”(得分点:潜,诬陷:素,向来;“汝不能容邪”译成疑问语气。每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温暖的村庄
安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啊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攸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孤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象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07期,有删节)
⒈文章开头说村庄是“固执”“自信”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固执”“自信”的理解。(6分)
答:
⒉第③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⒊第④段中作者先说“村庄是很大的”,又说“村庄是很小的”,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⒋文章的标题是“温暖的村庄”,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
⒈“固执”表现了村庄对这一方土地的坚守,(1分)“自信”表现了村庄相信从这里走出的人永远不会背离村庄。(1分)村庄繁衍了一代代人,是灵魂的栖息之地,(2分)又是情感的寄托,一种传统文化的呼唤与回归。(2分)
⒉远行的人经历了远离,感受到了一种漂泊、苦寻的苦痛;(2分)因牵挂亲人感到时光飞逝的无情;(2分)回家之时,蓦然回首,感受到了久违家乡、久违亲人之痛。(2分)
⒊不矛盾。(1分)村庄的空间范围虽然很小,(1分)但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件物都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巴掌大地方能把久远的历史、众多的游子以及他们的理想追求握在手里。(2分)
⒋从触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村庄的特点,(2分)表达作者对村庄怀有一种依恋、期盼之情,(1分)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温情。(l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变成别人梦想的种子;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
……
以“做一个幸福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贝聿铭:创造令人震惊的美
徐梅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老人给年轻设计师的忠告是,“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儿,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所以说,建筑师脸皮要厚一点。”
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设计。尽管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奖章,但是人们对这件作品的争论迄今未休。
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里不止一次拿贝聿铭的设计“开涮”,比如国际刑警组织的侦探驾车请来符号学家兰登,配合调查卢浮宫凶杀案。车子经过卢浮宫,侦探问:“你喜欢我们的金字塔吗?”
兰登皱了皱眉:“密特朗是个很大胆的人。”
其后,兰登与法希一同探访卢浮宫。兰登出于客气,敷衍了一句,“你们的金字塔真宏伟。”法希则毫不客气地说,那是“巴黎脸上的一块疤”。
贝聿铭应密特朗之邀参与卢浮宫重建时,已经64岁。得知他要在卢浮宫外放上一座玻璃金字塔,法国人气昏了,指责这个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它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对贝聿铭的抨击进而演化成一场运动,贝聿铭回忆说,当时翻译都吓坏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的答辩”。
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对所有设计方案都进行了论证,结果,“金字塔方案是最简明、最有力的”。
年轻时候做过不少商业建筑的贝聿铭,功成名就之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博物馆、音乐厅、名人堂这类文化建筑的设计上。
苏州博物馆则有大隐隐于市的气度。贝聿铭将馆址选在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古建筑群的完整性。
贝聿铭没理会这些指责,“这是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不会改变我的设计初衷。”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建设,他先后8次亲抵苏州,为博物馆制订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通过借景与映衬,使得新旧园景笔断意连,最终赢得了肯定。
年轻时做过不少先锋设计的他,晚年时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复古和传统的风格,他的解释是,“建筑不是服装,不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 。
但他也不愿意人们说他保守,“我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我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
为达到最理想的设计风格,他宣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标。“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20.下列关于“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的叙述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卢浮宫外建筑一座庞大的玻璃金字塔,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这一设计成为了一件颇具争议的作品。
B.入口的结构形式融入了异域文化元素,因此很长一段时期法国人对此争论不休。
C.设计方案能够通过,也得益于方案本身的高度简明有力,更离不开密特朗的支持。
D.本文引用《达芬奇密码》中的片段含蓄地表达了对贝聿铭设计的否定态度。
21.下列关于“苏州博物馆”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州博物馆的选址,引发了很多人担心和否定,印证了贝聿铭“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的观点。
B.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是贝聿铭最具影响、最具争议性的设计,给他带来了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
C.苏州博物馆那种大隐隐于市的气度,完全得益于贝聿铭制订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
D.贝聿铭面对指责不改设计初衷,最终赢得肯定,很好地诠释了“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的观点。
22.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成名前后发生了变化。请具体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包含着贝聿铭关于建筑设计的哪些观点?请分条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A (B争论迄今未休C主要得益于方案本身的设计D作者的态度是肯定的。)
21.D(A“有眼光”与否是就业主而言的;B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是卢浮宫金字塔;C还有和周围古典园林的借景与映衬。)
22.在设计类型上,成名前做过不少商业建筑(1分),成名后更侧重文化建筑的设计(2分);在设计风格上,成名前做过不少先锋设计(2分),成名,后更多地展现复古和传统的风格(1分)。
23.(1)建筑要创造有震惊效果的美感;(2)建筑不是服装不能赶时髦,(或:建筑设计要有独立性,追求个性);(3)把古典与创新结合起来。(每点2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反省过分“世俗化”倾向
陈平原
北京大学1993年的拆南墙改建商业街,以及2001年的重建南墙,都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前者象征着北大走出象牙塔,从注重政治与学术,转向强调市场与社会。至于后者,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整治大学周边环境,而是意识到此举确实冲击到北大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得原本以学理深厚、思想自由见长的北大,也逐渐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十几年间,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尽可能稳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大学之过分“世俗化”,有几个观察角度:第一,强大的资本力量,凭借大笔捐款而影响大学的具体决策乃至办学宗旨,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很少见。第二,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小公司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如“董事长国学研修班”等),这方面,各大学各显神通,多少都有斩获。第三,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这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摆在面子上,谁都无法回避。第四,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通过合法手段),敦请有魄力且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后者现在很时髦,不说投桃报李,就算全都出于公心,此举在为大学带来丰厚人脉,使得其日后“好办事”的同时,也带进了某些官场气象。今天中国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官场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因是公立大学,必须接受政府的检查与指导,校长及教授们抱怨“行政权力过度约束”。比起中国的大学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以及大学中人的曲意逢迎,导致今日中国一些大学混同于官场。过于世俗化的,除了办学理念,还有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学中人,本应追求独立人格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在商业以及行政的双重压力下,这种“声音”已逐渐消失了。
这就说到人们常常议论的大学是否需要“围墙”。在我看来,围墙分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有形的围墙,欧美各著名大学或根本没有,或不很明显;可不管置身于中小城市(如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还是大都会(如哥伦比亚大学或巴黎四大),人家的校园都很幽静。我们的校园,有高大完整的围墙,但根本挡不住商业大潮以及世俗口号铺天盖地,以至你想“躲进小楼成一统”,都很难做到。大学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以及高校的过分世俗化,使得围墙里头的教授与学生,都很难再有一颗平静的心,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记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请允许我套用:“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16.下列关于北京大学拆、建南墙事件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拆南墙意味着北大开始注重市场与社会,而不再强调政治与学术。
B.拆南墙是北大忽略教科研水平、急功近利的表现。
C.重建南墙是为了纠正办学理念的偏差,而不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D.拆与建体现了北大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平衡的努力。
1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教育行政力量对大学的介入是必要的,但必须有度。
B.学术与权力id交换未必全出于公心,但客观上对大学也不是没有益处。
C.欧美著名大学的校园很幽静,主要因为没有铺天盖地的商业大潮和世俗口号。
D.要办好大学、造就人才,要注重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
18.中国大学过分“世俗化”有哪些突出表现?请分条概括,不超过40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认为大学过分“世俗化”有什么不好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D(A不是开始注重,也不是不再强调:B北大并没有因此忽略教科研水平;C也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17.C(主要在办学理念及师生精神面貌。)
18.筹办公司及培训班;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敦请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每点2分,每超3个字扣1分。)
19.过分“世俗化”倾向,造成人学混同于官场;造成师生追求独立人格及自由表达权利的精神的逐渐消火;造成师生艰难有一颗平静的心踏踏实实做学问。(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__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沫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叉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叉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2.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6分)
12.运用借代(1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利诱人的芳香(1分)。
13.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赳j烂而壮丽,充满春意。(2分)
14.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十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
15.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2分,答出“托物言忠”“咏物抒怀”即可给2分):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火沉稳(1分),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1分),告别时痛快利索(1分),孤独时有自信潇洒(1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④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⑤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论语》)
⑦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干呼万唤始出米,犹抱琵琶半遮面
(5)何事长向别时圆 (6)必先利其器 (7)风正一帆悬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⑴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关;(2分,“隐现”意1分,“动态美”1分)“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唳衬‘卜富有生机。(2分)(光写对两个字不作分析,不得分。)
(2)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2分)蕴涵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恫怅(1分)利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6.C(酬:实现。)
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_卜记住他们了。(“了”、“识”、“私”各1分,全句通顺。)
(2)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jH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冈”各1分,全句通顺。)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致”、“意”、“遗”各1分,全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