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史上能朴素地歌咏人生安稳的作品很少,_________,但好的作品常常是以人生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__________,许多作品,_________,就是失败在不懂得把握好这底子。①大多数的作品强调人生飞扬②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很多③有了这底子,飞扬不会是浮沫④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⑤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⑥只予人以启示,不能予人以兴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12月31日的最后时刻就2007年俄对白天然气出口价格达成一致,双方正式在莫斯科签署了相关合同。 B:2006年月12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漠河第六届冰雪文化节掀开了“红盖头”。纷至沓来的八方宾客和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漠河人纷纷走出家门,争先目睹开幕式盛况。 C: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其合法权益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势在必行。 D: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把“幸福指数”当做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衡量我们社会是否协调发展的标尺,除了坚挺的GDP数字,终于出现了这一带有浓郁人情味儿的指标。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洗炼 恪守不逾 装帧 迫不及待 B:坐阵 顶礼膜拜 蜂拥 以德抱怨 C:怄气 大声疾呼 蜇伏 连篇累牍 D:晶莹 甘之如饴 修葺 既往不咎

请以《倾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任选角度构思立意,文体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根据前面的比喻句,为“诗”续写一句话,要求:(1)使用贴切、形象的比喻;(2)要以一位诗人为主语。(6分)

假如文学是茶树,

假如文学是大海,

示例:诗就是蒙蒙细雨中,李清照纤纤细手摘下的两叶一芽。诗就是灿烂阳光中 ,海涅“乘着歌声的双翼”,拍打出来的浪花。(每句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四川犍为县年近九旬的龙婆婆,和解放军驻犍某部官兵结下了38 年的深厚情意,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颂歌――

龙婆婆与她的“兵儿子”们

本报记者 刘裕国

7月19日,四川乐山市犍为县塘坝乡红光村龙婆婆家里热闹非凡。89岁的龙婆婆端出自家种的丰水梨,拿起小刀削好递给战士们。

“‘老云南’,你带头;小钟你吃这块大的……”龙婆婆是战士们心中的“母亲”。她叫李光鲜,因老伴姓龙,官兵们都称她为“龙婆婆”。

这一天,是解放军驻犍某部官兵的轮休日。一大早,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卫国模范连的4名官兵带上食品去看望龙婆婆。挑水、劈柴、扫地,战士们忙开了”……

这一天,是38年极为平常的一天,也是38年军民鱼水深情的一个缩影。

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拥军之中

1969年春,塘坝山上梨花如雪,驻犍某部第一批官兵驻进塘坝山深处,开辟训练场。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在丛林间摸爬滚打。

“他们一定口渴,我去给他们弄点水喝。”龙婆婆赶紧跑回家煮茶,然后将一碗碗茶水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

从那一天起,拥军成了龙婆婆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龙婆婆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她却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了拥军之中。

龙婆婆家有两棵很大的黄桷兰树。每年春夏,黄桷兰花盛开,一串串的黄桷兰被送到了驻训官兵的手中。浓浓花香,飘出一片真情。

“家里的果树,是为战士们种的。”这在龙婆婆家里已是不成文的规定。即便是分家独立,孩子们家的丰水梨、广柑等果树也是为龙婆婆的“兵儿子”种的。

“__的煤舟完了,你去帮忙拉一车。”“__的米、面吃完了,你去帮忙运一趟。”……上世纪八十年代,__缺车,开手扶拖拉机的二儿子龙世敏和小儿子龙世尚不知被__的“编外后勤”龙婆婆吩咐过多少次。“母亲的话就是命令。先为__尽义务,再干自己赚钱的活路。”已是驾校汽车教练的龙世敏说。

多年来,每次__上山训练,龙婆婆都会到炊事班帮忙,无论家中活再繁重,每天都坚持“上班”。

1985年冬夜,忙完炊事班的活回到家,龙婆婆想到炊事班的煤快用完了,她连夜装好家里仅有的一篼煤炭,第二天5点便起了床,冒雨摸黑上路。在经过老虎崖时,不慎掉到20多米深的沟中。她忍痛从沟里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赶往训练场。

早上7点,当官兵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训练场时,龙婆婆已经熬好了三大锅热气腾腾的酸辣汤。突然,一个战士惊叫:婆婆,你背上怎么有血?”官兵们连忙将龙扶进医务室。

1977年7月,骄阳似火,累了一天的官兵们晚饭时吃不下了。“要是有点泡菜吃就好了。”一位战士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龙婆婆连忙跑回家,捞来泡菜,端到战士们的餐桌上。

夜幕降临,战士们已经酣然入睡。龙婆婆带着女儿,悄悄地抱起官兵们沾满泥浆的衣裤,到山坡下的小溪旁,一件一件地清洗……

当起“编外指导员”

1990年冬天,战士胡启民刚上山参加集训,一封“母被打速归”的电报也跟着上了山。小胡向__提出想回家处理家事,__没批准。小胡一时想不通,整天闷闷不乐。龙婆婆知道后,把小胡请到家里,轻声细语地给他讲道理,还给他做最喜欢吃的鸡蛋削面。小胡心中的疙瘩慢慢地解开了,他全身心投入训练,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__嘉奖。小胡退伍回乡后,还经常写信问候龙婆婆,信里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冬天里的鸡蛋削面,忘不了龙婆婆的谆谆教诲。

2007年4月26日,龙婆婆一早就来到训练场,想看看守营房的战士,但没有看见他们,“孩子们去哪了,不会出事吧?”龙婆婆急匆匆地赶往__。打听后得知,4月25日,部发了了津贴,两名战士喝了酒,参谋长抓了个正着。看到孩子没出意外,龙婆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孩子们回到训练场,龙婆婆就赶紧找他们谈心。7月1日,看守训练场的战士换班,龙婆婆给他们讲的第一件事,就是汲取上一班战士的教训。

人世间母爱最伟大。龙婆婆把这种爱融入对官兵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尽心为__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8年中,她先后认了一百多个“兵儿子”。他们中,有的已经走上了军、师、团级领导岗位。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编外军人”龙婆婆仍坚持走在那条通往训练场的小路上。

“军爱民,民拥军!38年来,部对官兵为龙婆婆一家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从上世纪70年代起,驻训的官兵们就时不时地来到龙婆婆家,为她挑水、砍柴、扫地。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后,每逢春种秋收的时节,官兵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龙婆婆家的田间地头,一如子女回家帮助年迈的父母忙着农活……

__把龙婆婆视作“母亲”,照顾“母亲”。厚爱驻地群众的担子在一代一代军人中传承,__由此也荣获“群众工作模范团”的荣誉。

――2007年8月5日《人民日报》

14.这篇通讯为什么要以7月19日的一个“缩影”开头,而不用一个概括性的叙述开头?(6分)

答:

15.阅读第一个小标题后面的内容,说说文章在叙述龙婆婆拥军的事迹时,挑选了哪几类素材?(6分)

答:

16.第二个小标题与第一个小标题对龙婆婆拥军事迹的介绍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变换角度。(6分)

答:

17.本文的重点是写龙婆婆,可是为什么最后三段写的却是__,不写可以吗?为什么?(6分)

答:

14.以“缩影”开头,比概述具体、真实,(3分)符合新闻“以事实说话”的文体要求。(3分)   

15.(1)送花、送水、送水果、送泡菜;(2)动员儿女“为__尽义务”;(3)__训练时冒雨摸黑坚持到炊事房上班。(每点2分)   

16.第一个小标题叙述的是物质方面的“拥军”,第二个小标题叙述的是精神方面的拥军。(2分)变换角度,既可避免材料的重复堆砌,又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龙婆婆拥军精神的可贵,使人物具有立体感。(4分)   

17.不能不写,因为本文虽然侧重记叙的是龙婆婆,但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颂歌”,没有最后三段,主题就只是“民拥军”了。(4分)在结构上,又能与文章的开头部分相呼应。(2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17题。

萤赋

曹旭

飞来了,流萤,你是一粒流动的金沙。

乡村的夏夜,在打谷场,在杨柳低垂的小河边,躺在凉席上,拿着蒲扇,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卧看天上的星星。看着,看着,突然,有几颗星星飞下来,有几点飞向我们,划小榻而过,化为星星点点的流萤。

萤火虫有自己的歌,奶奶教我唱,我跟着学:“萤火虫,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飞到小河边,小鱼在做梦。”

一些赤膊的,穿短裤衩的,树阴下玩泥巴的兄弟们,一起追随在你的身后,你比星星更受我们追捧。

孩子们喜捉昆虫,捉天牛,主要为了在它的脖子上缚一根丝绳,让它绕圈子飞翔;捉蜻蜒,主要是为了喂蚂蚁。一个死的,上百个抬的,很有趣,但只有捉萤火虫的理由最正经。

一年级的樊老师,给我们讲过古人在萤囊下读书的故事;我们高兴了,便捉萤火虫代替小油灯,节约家里买灯油的钱,一角八分的也好。

于是。一群八九岁、十几岁的孩子,呼朋唤友的,不顾奶奶的叫唤,赤着膊,光着脚,穿一条短裤裤衩,一根竹竿,上面吊一只丝网,踏着露水和熹微的星光,在草丛、村口和河边守候。

捉到萤火虫,双手要合拢,围成一个空,把它放在中间。不能捏住,否则捏死了,不再飞翔,不再点灯,不再和你游戏。捉到的萤火虫,都放在小竹笼里,让它们乖乖就范,集中在一起;也有捉到后放进下瓶里的;一夜捉到十几只萤火虫,收获就算不小。

把小竹笼和小瓶放在桌子上,取一本书来读,真的能照见字哩。萤火虫反映出来的萤光,比太阳光更和谐,像月亮浸在水里发出来的一样。

竹笼透气,小瓶不透气。但不管在小竹笼或是小瓶里,受到侵犯的萤火虫们不高兴了,它们会收敛起脸上的笑容,一敛色,就把身后的电灯开关关掉,用__表示抗议。这时,我们知道它们真的生气了,便歉意地把它们放出来。重获得自由的它们才又拨亮灯芯,一程一程地飞远,一点一点地亮起来。

永远记得的,是奶奶的故事;是乡村的夏夜,星星和萤火虫辉映的图景;童年的乐趣,便是虫趣了。

今夜,你与月光有约?你接受了月光的邀请?用露水洗过澡,换一身新鲜衣裳,怀抱清光,作夜的游行。

当你无声无息地飘过万籁俱寂、庭院深深的墙边,我已经注意到,你瓶中生命的歌,我看见那荧荧的火焰;在扬花比影子更透明的夜色里,你快乐地歌唱,快乐地飞翔,以轻盈的舞蹈,舞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蓝精灵。

你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太阳,因为你知道,拥有太阳般显赫耀眼的人是瞧不起你的;月光的晚宴上,你才能翩翩起舞。

在亿万兆光明的排行榜上,你只经营小小的光芒;但你并不自卑,也不妒嫉。因为你知道,光明是永恒的,光明会以不同的形式永远存在;你是一个志愿者。你参加了夏夜火炬的传递。

在太阳沉没以后,光明由蜡烛继续着;当蜡烛被风雨熄灭燃尽了以后,光明由你继续着;你一直把光明的火炬交给天亮。你很明白,只有在太阳和蜡烛都不在场的时候,你才会露面,对光明作一点小小的补充。

离开故乡40年了,求学的我,坎坷的我,“__”中间坚持自学的我,老是想到小时候,想到到萤火虫,想到萤火虫一般,以自己的火,把光明凸现在人的思想里。在我的心路,点上一盏不灭的萤灯。

――2007年8月9日《新民晚报》

14.散文的上半部分描写了自己小时候与萤火虫相关的事情,说说作者在诸多描写中,突出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4分)

答:

15.作者笔下的萤火虫,凝聚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8分)

答:

16.本文后半部分对萤火虫的记述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7.散文的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不写可以吗?(6分)

答:

14.突出描写的是捉萤火虫为读书照明,替家中省钱的事。(2分)目的是为了显现萤火虫的价值,为后文写萤火虫精神对自己的影响伏笔。(2分)   

15.(1)正确地估价自己,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不自大,也不自卑。(4分)(2)心甘情愿地充当配角,在太阳下山、蜡烛熄灭时工作,孜孜不倦,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能力。(4分)   

16.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2分)这样写,可以倾注自己对萤火虫的赞美之情。(2分)    17.散文的最后一段一定要写。这一段是由物(萤火虫)及人(自己),篇末点题。(2分)揭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陈年往事为什么历历在目,对萤火虫的描写为什么充满感情,是因为几十年来萤火虫的精神一直感染和鞭策着着自己,希望读者也要学习和发扬萤火虫的精神品质。(4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作答)(6分)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滕王阁序》)

(2)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刘向)

(1)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人道寄奴曾住    气吞万里如虎(4)壮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罗敷歌

贺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④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秋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4分)

答: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答:

(1)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1分)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1分)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2分)(2)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对前后四句的概括各2分)   

7.C(领兵前往)   

8.A(均为介词“在”;B连词“因为”/介词“用”;C代词“他”/代词“他们”;D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A(①写两人成名;③写安国被起用;④写安国行贿;⑥写他人反对和亲)

10.D(韩安国关于土地和人口的观点是对汉军攻打匈奴是否有利的分析,不是叙述匈奴目前的状况)

11.(1) 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率”“复”“背”各1分,全句意思1分)(2)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罢”“全”“制”“敝” 各1分,全句意思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