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拯救“京广大动脉”
1月25日下午,湖南郴州白石渡,在冰雪和冻雨中苦撑了两周的巨大输电塔轰然倒下,4个小时后,从深圳开往湖怀化的N582次列车,行驶至湖南耒阳时失去电力,突然刹住……自这一刻起,湖南郴州至衡阳段,成为京广线的阻梗区。当晚,数十辆列车被迫停在铁路线上。
截至次日凌晨4:00,京广线上共有136列客车晚点,近30万乘客滞留广州。远离事发之地的广州成为风暴中心。
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眼里,重点就是广州火车站, “不出事就是本事,如果有事就是大事”。1月27日,黄华华提出了“一刀切”的方案:持2月1日以后票的旅客不能上车。而铁道部则认为广铁调整所有列车,乘客按方向上车,而非车次。
这天,广铁的《致广大旅客的公开信》在数十万滞留旅客中传阅:其一,1月27日至2月6日,停止售票;其二,之前所购的车票10日内有效,并可随时全额退票。
政府方面尽全力将旅客尽量分流出广州火车站。从26日开始,地铁站广州火车站禁止旅客直通火车站候车大厅,一律往广场。同时,指挥部发出了“请留在广东过年”的紧急呼吁,而铁路部门背负着国务院的最高指示:想尽一切办法送旅客回家过年。
如何放人进站,更是被双方的春运指挥部反复探讨,但这又无法规划。铁路方面将所有等候调度的车集结在广州塘西车站,按方向分发费尽脑筋……
京广大动脉“断裂”的根源在于电力中断,那么,电力为何会中断?
每一段输电铁塔,都是按照以往分析的气象条件设计的。湖南电网很多线路平均覆冰厚度达40毫米至60毫米,远远超过设计的原始使用条件。
覆冰超限是导致电塔倒塌最大的因素。除此之外,部分微气象造成线路覆冰不匀匀、导线剧烈舞动也都可能造成倒塔。另据介绍,在线路工程的造价中,铁塔投资占20%。如要每个基塔均增加投资去抗衡50~100毫米的覆冰,电力线路的总体投资会翻10倍左右。
电线遇冷会收缩,再加上冻雨在电线上冻结积累后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电线,使电讯和输电中断;覆冰大大超过设计标准,致使导线弧垂加大,以致产生线路跳闸、扭转、断线、倒杆等重大事故。
“这次危机也促使我们思考,怎么从气象的角度来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多的服务。公共工程在设计上都要考虑到极端气象灾害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强是说。
此次灾情也暴露了政府部署的应急措施是那么苍白无力。李泽椿院士认为,南方“防寒机制”相对薄弱。“一些受灾地区以往降雪不大,应对这种状况的经验、技术和设施都不足。”比如,一些高架桥坡度太大,一上冻就成了“高山速降滑道”;自来水管有很多裸露在空气中且没有保温层,一晚上就能冻爆并结成几米长的冰凌;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除冰、扫雪机械设备严重不足;车辆普遍没有配备防滑链,司机冰雪天行车经验也不足,导致路面交通事故剧增。 “越是现代化越是具有脆弱性,通信中断,线路倒塌,机器一出故障,备用设备应及时保障。”李泽椿院士说,为此,他建议要事先采取各种应对方案。
此次自然灾害再一次对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李泽椿院士说,日本注意对国民进行地震防御等灾害演练,公众才会在突发灾害面前从容不迫。日本先进的灾害防御教育制度值得借鉴。
20.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是(3分) ( )
A.湖南郴州白石渡的输电塔倒下,致使N582次列车因失去电力而停下,“京广大动脉”因此受阻。
B.京广线上130多列客车晚点,近30万乘客滞留广州;远离事发之地的广州成了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C.京广大动脉受阻的根源在于电力的中断,而电力中断应归咎于天气,而不是设计方面的问题。
D.鉴于这次危机,身为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的矫梅燕反思今后气象部门要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多的服务。
21.对“电塔”和“电线”有关内容的表述,下列 各项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覆冰超限是电塔倒塌的最大因素;线路覆冰不均匀、导线剧烈舞动等也都可能造成倒塔事故。
B.遇冷收缩,再加上覆冰超过设计标准,电线绷断势所难免;这样就会使电讯受阻,输电中断。
C.电塔和电线的设计制造,即要考虑到极端气象灾害因素的影响,又要考虑现代化脆弱的一面。
D.在线路工程造价中,铁塔投资占20%;一些政府官员目光短浅,投资不足,致使基塔抗衡覆冰能力低下。
22.广州成为风暴中心后,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23.在制定未来更为完善的应急救方案上,李泽椿院士有哪些建议?试加以概括。(6分)
20.C(说“不是设计问题”错)
21.D(“一些政府官员目光短浅,投资不足”,文中无此信息)
22.地方政府:尽全力将旅客分流出广州火车站,发出“请留在广东过年”的紧急呼吁。铁路部门:调整所有列车乘坐方式;规定停止售票时间和已售车票有效期。(写出4点得6分,3点4分,2点1分,1点不得分)
23.(1)丰富经验,提高技术,完善设计;(2)进一步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3)借鉴灾害防御教育制度,对国民进行防御灾害演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
萨伊德认为知识分子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观点,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中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我想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等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因之变得从容而大气,同时,对世界也因之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名句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见《火里凤凰・画像一》)。这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的一种观念差别。
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尽管萨伊德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得那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比如,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等等。
16.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B.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C.黄永玉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因此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他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
D.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17.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
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18.作者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是什么?具有这种“独
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6分)
19.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6分)
16.B(原文讲苏轼“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
17.D(原文只是说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和美学”,故说“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有误)
18.不是“对抗现实”,而是“穿越现实”。(3分)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从容而大气,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3分)
19.观点: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应该被特别强调,不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
依据: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因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可以引导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追问。(观点3分,依据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山色与花光
陈之藩
为什么像瑞士这样一个小国几次大战都没有卷入漩涡里?来到瑞士,从机场到旅店的山
路上我就在思考。到了旅店,找来地图与说明之类看,看后,我更惊异了。
如果说立国要地大物博罢,它没有;如果说立国要人口众多罢,它没有;如果说立国要语言文字统一罢,它也没有。如果说瑞士已被列国瓜分豆剖,那倒是理所当然;或者说被强邻鲸吞蚕食,也是势所必至。可是瑞士就是安然如磐,巍然独立,怎么可能叫人不越想越糊涂。
不想这些,我还没有见到露卡诺湖呢!
“到湖边怎么去呢?”我问店家。
“由山上到水边,自然就下坡了,不是吗?”
果然,出了门就是下坡,路左转见到一抹山色,然后再向右转,好像有一角湖光。往前走,一片纯蓝从万草、千花、百树的背后掠过来,这就是露卡诺湖了。
站在湖边,还以为是站在江边。因为正面远山的淡蓝如天,而这几片渐近渐深的青色山峰多像三峡!湖水岂不成了江流。这原来是个长形的湖,水好像从三峡流来,流到脚下,转到左边去。向左望时,这湖边又好像是一望不尽的,湖边的树好像是绵延百里的。有些树枝,弯临水面,顾盼着水中自己的倒影;有些老树,垂垂而发,抚摩着根下娇羞的小花。
这幅风景,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袁中郎有这么几句形容西湖的诗:
山色如峨,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当我念这几句诗时,觉得这不是抄苏东坡的西湖比西子吗?现在站在露卡诺湖边,才知道这幅风光,袁中郎形容得比较妥切,苏东坡淡妆与浓抹的泼墨笔法,点染不了如此妩媚与温柔。
不少游人,一边在走,一边在看。看山,看湖,看树,看花,看叶间的阳光,看叶正气阴影。走在沿湖的小路上,啊,这路两边原先挺拔整齐的两排树,从两旁涌来到中间搭在一起,形成了碧绿的十里长廊。长廊下面也偶有闪光,那如不是叶隙透下的天色,就是湖上反射的波光。
路帝忽然出现了一小木屋,木屋中有一女孩,正在为客人把冰淇淋盛在饼干锥里。
白色的衣裳与金色的头发,轻轻的动作与盈盈的笑容,她真把这里青山绿水,敷上异彩,幻出精神。
我掏了一把瑞士法郎,请她捡出买一锥冰淇淋吃。第一口刚要下咽,哎呀,为什么这么好吃呀!我不由得一怔。她看着我,笑着。“游人总说我们的冰淇淋好吃,是吗?”她替我先说了。
“你知道罢,那是因为我们的牛奶好。牛奶好喝,冰淇淋就好吃!”
“有这么大区别吗?”
“我没有吃过其他地方的呀,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冰淇淋的味道,是游客告诉我的。”
“那么,你们的牛奶为什么好喝呢?”
“因为呀,牛是在自由的天地长大的,好多游客这么猜的。”
“喔!”
“我男朋友就是放牛的。”
“喔,”我有些听不进去,反问她,“你猜我是干什么的?”
“看不出来。”
“是教师,教书的。”
“喔!我男朋友也是教师,是教滑雪的,他冬天不放牛时就教滑雪。”她怕我未听清楚,用手又做了个由阿尔卑斯山的雪峰上一滑而下的划线。在她的亮丽的眼光里闪出她男友的英姿。
……
回到旅店,在饭厅里遇到三四位同是来开会的人。等到大家惊讶地叫着冰淇淋为什么这么好吃时,我倒是很行家似地说:
“因为牛奶好。”
“牛奶为什么好?”
“因为牛是在自由的天地长大的。”
我答完,他们却忽然想起我的问题:
“瑞士凭什么可以立国?”
大家答不出来,我就自语自答地说:
“是不是人为了自由,就有了智慧,也有了勇气?”好像是从牛身上得到了灵感。
……回到屋中,窗外新月在天,可以不开灯了。夜这样静,听不到水声,也听不到风声,只有细微而又规律的咔动――不知是瑞士的手表声,还是自己的心跳声。
(选自《寂寞的画廊》,有改动)
12.第1段中,作者说“我更惊异了”,作者“惊异”的是什么?(4分)
13.作者是用哪些手法来表现露卡诺湖之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木屋中卖冰淇淋的小女孩?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15.试概括本文的主旨,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6分)
12.瑞士国土狭小,物产有限,人口稀少,语言文字也不统一,但是安危如磐,巍然独立。(4分,只答“瑞士就是安然如磐,巍然独立”得2分)
13.(1)与三峡(西湖)比较,写出露卡诺的湖光山色;(4)通过湖边的山、树侧面衬托出湖水的清澈宁静;(5)通过游人如织、百看不厌侧面表现景色的吸引人。
这样写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使湖山美景更加具体和全面。(6分,第一问4分,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14.(1)内容上看,小女孩“把这里青山绿水,敷上异彩,幻出精神”,使“山光”与“花色”(或:自然景色与人的精神面貌)相映成趣。(2)从结构看,通过小女孩活泼自由的精神面貌,说明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引出下文对瑞士凭什么立国的答案(或:为下文表达中心作了铺垫)。(内容2分,结构2分,意思对即可)
15.主旨:通过对瑞士露卡诺湖的美景和人民精神面貌的描写,表达了人为了自由,就会有无限的智慧和勇气,国家和民族就会巍然挺立这一主题(或:表达作者对瑞士立国之本的独特思考)。
思路层次:(1)提出瑞士凭什么立国的疑问;(2)扣住“山光”与“花色”,描写露卡诺湖的湖光山色和人民生活的自由幸福;(3)表达对瑞士立国之本的思考,提出本文主旨;(4)结尾渲染夜晚的宁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概括主旨2分;思路层次4分。每层1分,其中第二层分两条回答亦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不亦君子乎?(《论语》)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靡有朝矣。(《诗经・氓》)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天行健, 。(《易经・乾卦》)
(8)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1)人不知而不愠 (2)濯清涟而不妖 (3)夙兴夜寐 (4)又闻子规啼夜月
(5)侣鱼虾而友糜鹿 (6)气吞万里如虎 (7)君子以自强不息 (8)非宁静无以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1)这首诗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感情丰富。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感情。(4分)
(2)第二联历来是被传诵的名句,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4分)
(1)①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思念家乡,怀想亲人;③流连湖光山色的归隐之意;④思归不得时的豁达之情。(分析略)(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2)①寓情于景。予规啼、三更月,触目伤怀。②虚实结合,梦中归乡是虚,梦醒后子规啼唤、月光如水是实。③衬托。以乐衬忧,梦中归乡是乐。梦醒还是异乡是忧。④用典。蝴蝶梦用庄子梦蝶之典。(一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6.A(更:经历)
7.B(A的,助词;这些,代词。C那么;却。D是:竟然,却。B都解作“替”“给”)
8.D(“鼓动边事”只是皇甫铸的一面之词,不可理解为事实;“被罢免了湖南观察使之职”应为“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9.(1)皇琢被皇上宠信,暗地里凭借(皇上)左右的人以求宰相之位,崔群多次进言,认为他奸邪不可任用。(“幸”“于”、“阴”“藉”、“数”各1分,共3分)
(2)我认为(自从)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开始),国家太平和动乱原本就已经分开了。(“谓”、“相”各1分,共2分)
(3)王智兴从河北倒戈一击,城内都是(王智兴的)父老乡亲,(他们)打开城门迎接(王智兴)进城,崔群被王智兴驱逐。(“回戈”“父兄”、“延”、“为……所”各1分,共4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小宇知道,这次考试的分数意味着能否从父母那里得到心仪的运动服,能否被带去吃肯德基。可成绩又一时上不来,于是他心情很糟糕。 B:今后一个时期,提升人力素质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大考试培训等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C:多管齐下、朴素无华的培训,使这所普通的农村学校不但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并且即使放到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学也是骨干教师。 D: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我国应禁止不再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作文(60分)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举行一场特殊的比赛。在本来很平坦的赛场上,每隔几米拉上一根长长的绳子作为障碍。正式比赛前,所有的参赛者被召集到赛场上,看看场上的情况,找到绳子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所有的参赛者被领到一间屋里,全部蒙上眼睛。等正式比赛开始时,心理学家告诉他们,绳子已拿掉了,地上没有障碍物了,要他们放心地跑。可等发令枪一响,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地跑着,生怕绊着他们想象中的绳索。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往往不是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产生于我们内心,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种所谓的传统、经验和习惯,是这些造成了我们心灵的恐惧,是恐惧的绳索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只有解除心灵的绳索,让心去飞,才能功起我们的人生,突破重重障碍,实现人生的飞跃。
请以“解除心灵的绳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出版)
14.文章第一段在句式表达和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特色?试作分析。(5分)
答:
15.文章第二段举了哪些事例来作论证?有何特点?(6分)
答:
16.为什么“我”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5分)
答:
17.作者认为一棵大树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6分)
答:
14.用设问句,先问能启人思考,吸引读者注意,后答则运用排比进行多重否定,然后再用拟人来进行正面回答,从而强调突出了大树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15.事例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国历史上的话、到十三陵的感受。举例既考虑到古今中外,又注重引用书籍和实际感受并举。
16.因为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尽得天地风云之气。人则愚蠢而又浅薄,一生都在说话却不肯静下来思考和学习。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17.①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②树默默地、居高临下地见证了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③树静以不言而寿,贡献自己的全部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能给人更多的启示和教益。④树经历了灾难和时间的考验,有王者风范,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2)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3)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相逢何必曾相识(2)镜中衰鬓已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3)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4)学而不思则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