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淮河上寻浆声
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撂下来是不是可以撂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融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融了商女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鳞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④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⑤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⑥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感觉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⑦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习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⑧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1.分别概括作者早年与读大学时对秦淮河的认识。(4分)
早年:
读大学时:
2.作者在第⑤段中说,秦淮河上“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阐释这句话蕴含的意义。(4分)
3. 本文作者到秦淮河寻找浆声,其寻找的结果如何?通过这一寻找的过程,作者在思想上有了怎样的领悟?(6分)
4.第②段结尾说:“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其实何止是一条秦淮河,许多的山川河流,乃至风花雪月,都与文学有着类似的不解之缘。请结合你掌握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特定的文学现象的认识。(6分)
1.(4分)早年:秦淮河与风月、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读大学时:已经没了六朝历史味的古韵,商女的歌声缺乏情韵 ,但可以静听那汩―汩的浆声。
2.(4分)秦淮河以商业运作古文化,使它原有的文化风味扭曲变形,给人以艳俗的感觉。
3.(6分) (1)虽然在现实中没有找到秦淮河的清韵,但却在“心的静水”中找到了“汩―汩的浆声”。
(2)秦淮河始终是厚重、静谧和自然的,改变的只是人类自己,应该返朴的也只是人类。
4.(6分)(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要求学生作出个性化的回答。但不管怎样回答,都要注意两点: ①理解题意;②将文本内外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这一要求,可得基本分4分,如见解深刻,或文采漂亮,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江畔,一盏渔火,闪烁在烟雾茫茫的江面,点亮了远游者思乡的眼眸;绝境,一束灯光,照射进漆黑一团的洞穴,燃起了濒死者求生的希望……灯火给人间送来光明、温暖,也给人们送来了丰富的生活、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
请以“不灭的灯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一个高尚的人(节选)
王悦阳
(一)
除了众多形象鲜明生动的电影人物,孙道临的配音与朗诵也堪称一绝。著名配音演员曹雷老师对记者说:“道临老师的配音艺术非同一般,他能很快抓住人物的精神气质,把心理都揣摩透了,有些连原版配音都没有那么高的艺术性。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要懂得语言艺术的美。”
曹雷最早与孙道临先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__”结束之后,当时,他俩一起配一部反映我国石油开采事业的纪录片《大庆战歌》的旁白,孙道临还特意要求下基层,来到大庆油田与工人们交流,最后在配音时,孙道临激情澎湃,一气呵成,为我国石油发展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之后,曹雷与孙道临时常合作配音、朗诵、主持,结下了深厚的忘年友谊。每逢录音,孙道临总会从他位于武康路的家中或步行、或骑车来到距离不远的永嘉路上的上译厂录音棚,两人一见面,来不及寒暄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一边看着宽银幕,一边用声音诠释着众多鲜明独特的艺术人物。尽管当时孙道临并非译制片厂的职工,但对于配音,孙道临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此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乐此不疲。直到80年代末,花甲之年的孙道临还为曹雷执导的《战争与和平》配了旁白。“当时,他身兼市人大代表等职务,工作很繁忙。但听说我要请他来配旁白,道临老师十分开心,二话不说就来到了译制片厂。”在录音棚中,孙道临丝毫没有大艺术家的架子,相反却极为认真地听取译制导演曹雷的要求,“他以前是学英文的,因此觉得自己对俄文并不熟悉,所以特别愿意和我商榷研究。如此崇高的敬业精神令我很受感动。”
除了配音,孙道临也十分喜爱朗诵,他有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一本翻得十分破旧的绿皮《新华字典》,凡是遇到拿不准的汉字读音都会打开字典翻查。“我每次看见他拿这本字典,总要笑着调侃他:老爷子,这本字典过时啦!还是1968年出版的呢!道临老师却总是很认真地说:我只认这本字典,因为翻熟了。”热爱朗诵的他即使在晚年记忆力极度衰退时,总还会欣然表演自己的拿手之作―《琵琶行》。
(二)
“孙老师虽然平时没有和我们有许多接触,但他每次看见我们都是很热情的。我们非常崇敬他。”孙老的邻居章老伯向记者回忆道。
退休之后,孙道临花了很多时间整理了自己从青年时代起创作的大量诗歌、散文。对于热爱他的观众们,孙道临感激不已。
“他常常和我说,正因为自己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喜爱,所以更应该洁身自好,不能参与商业广告,破坏了观众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曹雷老师随即回忆起孙道临老人晚年一件颇受争议却又颇见性格的往事。
2003年11月15日,孙道临、童自荣、曹雷等13位艺术家参加了某医药公司举办的观众见面会,事后,该公司将这次见面会的情况和图片登在了各大媒体的广告栏上。孙道临对此非常气愤,并要求对方道歉。几次调解不成之后,老人只得在2005年向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侵权诉讼,起诉对方侵犯肖像权。经过法院一审、二审的判决,最终宣判对方公司侵权事实成立,要求登报向老艺术家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对于这件事情,社会上的看法很多。甚至有的律师还说起了风凉话――不要以为演了英雄人物,自己就是英雄人物了!这话令我们很愤慨。”
《新民周刊》 2008年第1期
16.下列表述与孙道临参与“配音”无关的一项是(3分)
A. 他能很快抓住人物的精神气质,把心理都揣摩透了。
B. 特意要求下基层,来到大庆油田与工人们交流。
C. 他以前是学英文的,因此觉得自己对俄文并不熟悉,所以特别愿意和我商榷研究。
D. 在晚年记忆力极度衰退时,总还会欣然表演自己的拿手之作――《琵琶行》。
17. 文章的第(一)部分原来的标题是“懂得语言艺术的美”,下列说法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道临老师的配音艺术非同一般,有些连原版配音都没有那么高的艺术性。
B. 激情澎湃,一气呵成,为我国石油发展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C. 每逢录音,孙道临总会从他位于武康路的家中或步行、或骑车来到距离不远的永嘉路上的上译厂录音棚。
D. 当时孙道临并非译制片厂的职工,但对于配音,孙道临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此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乐此不疲。
18.请结合第(一)部分,概括孙道临崇高的艺术精神。(6分)
19.文章第(二)部分是如何展现孙道临先生“一个高尚的人”这一方面的?(6分)
16.答案为D。这表明孙道临晚年仍热爱朗诵。
17.答案为C。这应该说明孙道临的敬业精神。
18.(1)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要懂得语言艺术的美。
(2)对不熟悉的东西一定要了解清楚,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3)非常谦虚,丝毫没有大艺术家的架子。
(4)随身带《新华字典》,随时翻查,对朗诵艺术执著的热爱。
19.(1)侧面描写:借助邻居的话写孙先生每次见到邻居都很热情。
(2)语言描写:对观众感激不已,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
(3)举例说明:他珍惜自己的公众形象,拒绝了很多商业性的演出与广告邀请。打官司一事让我们看到了道临老师身上崇高、美好、珍惜名誉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到追求运动竞技的人性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曾有“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今天,许多人认为仅仅提倡“更快、更高、更强”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提倡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为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
现代奥林匹克兴起之时,人类科学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拼搏、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染上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从奥林匹克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成为一种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
当前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使奥林匹克运动失去魅力和价值,玷污了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去解决,需要从其它文化形态,特别是东方文化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和谐。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就是讲人要不断进取,承担对个体存在的责任,但又要有所警惕,不要一味强调进取,要保持个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这对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回应与补充。
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 “六艺”强调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推动人的体育与心灵的和谐发展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契合,对于当今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传统自然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欲望,反对对生命的无度消费和对外物的无度占有。这种伦理观念对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过度商业化、过度竞争化和兴奋剂__都是有力的回应,它从东方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回应了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
1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当代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B.尽管奥林匹克精神以西方文明为根基,但它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已经无法仅靠西方文明自身去解决。
C.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开始和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
D.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给予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回应,为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17.下列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受到了玷污”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
B.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
C.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
D.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等现象
18.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什么特点?(6分)
19.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6分)
16.C 这些问题都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结果的,而不是背道而驰。
17.A “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说明奥林匹克运动的范围之广,参与之众,其中必有“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
18.(1)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竞争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使奥林匹克运动染上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
(2)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
(3)提倡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为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19.(1)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和谐,保持个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对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回应与补充。
(2)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对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3)中国传统自然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欲望,对奥林匹克文化中的过度商业化、过度竞争化和兴奋剂__都是有力的回应。【6分,每点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①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③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__。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④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⑤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古旧的美,一种残缺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⑥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2.第二段作者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三段作者又说“我的眼睛顿然一亮”,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14.“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古旧的美,一种残缺的美。”请结合文章三、四、五段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15.文章最后一段说,“罗马人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请你就罗马人的做法谈谈你的理解。(6分)
12.①“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因为作者没有看到想像中的繁华和美丽的景象,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②“我的眼睛顿然一亮”,是因为作者看到了让人惊叹不已的巨大壮观的古罗马斗兽场废墟,作者为之折服。(共4分,每点2分,未分开阐述最多2分)
13.①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②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③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每点2分)
14.罗马城虽然到处是废墟,但徜徉在这样的废墟中,可以感受到昔日的辉煌和文明的印迹;(2分)罗马城的废墟是残破不堪的,但残损和破败的废墟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启发人们去思考历史、人生、社会,感悟生活的真谛。(2分)(要点:“古旧的美”、“残缺的美”的理解,各2分,大意对即可,如照抄原文“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给2分)
15.答题要点:(1)尊重废墟就是尊重历史,罗马人的做法说明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2)废墟是文明的见证,罗马人保存废墟就是保存人类的文明。(3)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每点2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3)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8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本诗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分)
(2)尾联中“渐相亲”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联系全诗,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4分)
(1)①宁静(寂静、安谧)(1分) / 凄清(萧索、冷落)(1分)。
②反衬(衬托、以响衬静)(1分),烘托渲染(1分)。
(2)①温暖亲切(欣慰、喜悦)(1分)
②日暮时分,独自行走在冷寂、萧瑟阴森的山区让人惊惶不安,心生恐惧;月亮初升,又见边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内心得到几分慰藉;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看到山村人家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每层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6.B(假:代理政事)
7.B(③句是写他人对宗泽的评价,⑤句是写金人的军事行动)
8. A(只是要求他视察而已,没有“要求他疏浚御河”)
请分别在①②两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与上句的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谁也拦不住你!
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
① , 。
是的,谁也拦不住你,只看你怎样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
邪恶拦住了你的善良,你可以挥洒正直豪迈一次。
② , 。
答案:第一处①就像沉静的秋色拦不住凄冷的北风一样,凄冷的北风也拦不住你走向春天的脚步②就像晴朗的天空拦不住突来的暴风雨一样,突来的暴风雨也拦不住你长途跋涉的身影。第二处①迷茫拦住了你的求索,你可以奉献执著再给自己一次考验②虚伪拦住了你的真诚,你可以释放睿智擦亮眼睛
作文:(70分,两题任选一题)
(1)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既然如此,“差异”又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2)请以“视线”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