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学院的全体师生兴高采烈地等待一位大人物的演说。演说者是一位妇女,她走上讲台,说道:“我的母亲是一个聋子,因而也是哑巴,我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世。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地里去干活。”台下的听众全都呆住了。她继续说:“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改变……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者无法尽如人意的情况,只要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的目标前进即可。――我的名字是阿济・泰勒・摩尔顿,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这里。”――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演说的核心是,“希望――奋斗”。假如你是“听众”之一,你会联想到哪些人和事,你会有怎样的想法、感受?
请以“希望与奋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永远的独立思想者
程文超
谢冕是为思想而生的。
早在读中学时,谢冕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激动着,在省报上发表的散文《秋日公园》抒发了他诅咒__、向往光明的理想。成为学者之后,竟发现,思想,也有个“权力”的问题。他与他同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想到,学者天经地义的思想的权力竟事实上被剥夺。他也与他的同辈人一道,为获得思想的权力作出过艰苦的抗争。因而进入新时期,他选择与“思想”密不可分的当代文学研究便不是偶然的。
他独立的思想体现在他独立、认真的学术研究之中。这“独立”与“认真”首先表现在他有敢于面对文学现象,敢于坚持自己看法的学术勇气。人们应该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从前人、他人、名人的光环里走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在不少人还不习惯用自己的眼睛时,谢冕的眼光已经进入了现实与历史之中。因而,当一个新的文学现象出现在眼前时,谢冕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既有规范和概念,而是看它是否有自身的合理性,看它是否能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为什么在朦胧诗因为不符合人们原有的诗歌观念而受到诸多指责时,谢冕能第一个大声发出不同的声音。回过头来看谢冕对朦胧诗的发言,我们看到,谢冕不仅是对朦胧诗表示了支持,而且对“独立思想”发出呐喊。他提醒人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正是思想,独立的思想,使谢冕敏锐地抓住了新的文学现象,推动了文学的变革,也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学术进展。
谢冕思想与学术的独立与认真同时还表现在他的学术方法上。他的“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来自对历史与现象的认真研究。对朦胧诗的思考,就是他认真研究新诗的历史与现象的结果。在当代文学的研究历史上,时常出现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来规范当代文学的现象。其实不同学科有不同特色,也应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规范。企图用一个统一的学术“规范”去规范所有学科的努力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当代文学的特色是什么,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在行进的对象,当代文学史是一部正在行进中的历史。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里都未必完全够用。谢冕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便既注重历史又注重现象。正是在对新诗历史与现实的认真研究中,谢冕才得出60年来新诗“走着越来越窄狭的道路”和朦胧诗“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这样的结论了。进入90年代,又是谢冕通过对文学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提出了“后新时期”这一重要概念,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表现了他对文学进展的某些思考。
谢冕思想与学术的独立与认真更表现在他的学术目的上。由于谢冕生命深处的对思想的兴趣与渴望,由于当代文学学科的独特性,谢冕从来不把他的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什么叫“纯”学术,恐怕是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很重要的方面就表现在它的思想性上。不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变革和发展,你研究的目的何在?在“思想”与“学术”的关系上,谢冕不是为学术而思想,而是为思想而学术。谢冕始终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科研的任务。而谢冕之所以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的使命,是因为他心中有个绝大的命题:中国的命运。研究的对象只是他思想的载体,他的思想一直放在百年中国。“近百年我们中国希望过、抗争过,也部分地到达过,但仍然作为世纪的落伍者而存在。落伍的感觉残忍地抽打着中国,使我们站立在世纪末的风声中难以摆脱那份悲凉。”他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受制于百年的危亡时世太重也太深,为此文学曾自愿地(某些时期也曾被迫地)放弃自身而为文学之外的全体奔突呼号。”直到90年代,他仍认为,“作为20世纪的送行人,我们感到有必要把这一代人的醒悟予以表达。”把整个20世纪,把整个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放在心中,这使谢冕的思想往往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视点、更宽的视野和对历史现实的更深沉的进入。
(节选自《世纪论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20.下面对文中语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回过头来看谢冕对朦胧诗的发言,我们看到,谢冕不仅是对朦胧诗表示了支持,而且对‘独立思想’发出呐喊。”这里的“独立思想”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具有的一种独立、认真的学术态度和敢于面对文学现象、敢于坚持自己看法的学术勇气。
B.“企图用一个统一的学术‘规范’去规范所有学科的努力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特色,也应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规范,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必然是行不通的。
C.“他的‘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来自对历史与现象的认真研究。”这句话有语病,“空穴来风”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用在这里,与下句“来自对历史与现象的认真研究”矛盾。
D.“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什么叫‘纯’学术,恐怕是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然而从文意看,这里的“纯”学术是指研究当代文学不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变革与发展,在“思想”与“学术”的关系上,不是为思想而学术,而是为学术而思想。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紧扣“谢冕是为思想而生的”这一中心,从“独立”与“认真”两个方面论述了谢冕的独立思想,并且举了朦胧诗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B.作者指出了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现象是把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不能推动当代文学的变革和发展。
C.既注重研究历史,又注重研究现实,这是谢冕进行当代文学研究的正确的学术态度。正是在对待新诗历史与现实的认真研究中,谢冕才得出60年来新诗“走着越来越狭窄的道路”和朦胧诗“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这样的结论。
D.“近百年我们中国希望过、抗争过,也部分地到达过,但仍然作为世纪的落伍者而存在。落伍的感觉残忍地抽打着中国,使我们站立在世纪末的风声中难以摆脱那份悲凉。”这段话表现了谢冕对于中国命运的关注,他是为了思想而学术的学者,要用研究的对象作为思想的载体,改变中国的命运。
22.为什么作者说谢冕选择当代文学研究不是偶然?(6分)
23.谢冕独立的思想在学术目的上有什么表现?(6分)
20.B(原文“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里都未必完全够用。”可以看出B项中“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必然是行不通的”说法不正确。)
21.D(A项“独立、认真”是谢冕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学术态度,作者是从谢冕的学术态度、学术方法、学术目的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独立思想的;B项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不正确现象是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来规范当代文学的现象,选项中说的是属研究中的学术目的;C项“正确的学术态度”应为“正确的学术方法”。)
22.因为谢冕中学时代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所激动,诅咒__、向往光明;成为学者后又为获得思想的权利作出过艰苦的抗争;进入新时期,他自然会选择与“思想”密不可分的当代文学研究工作。
23.表现:①他从来不把他的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②他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的使命;③他把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放在心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或“心”),再到现代新儒学的“心”、“性”等。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资料上看,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是《周礼》,而宋明理学除孔子著述、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东西。现代新儒学除继承宋明理学的遗产外,还有西学的成份。这不同是思想资料多寡、丰贫的不同,更是社会时代的不同,因为这多寡、丰贫不是从头脑、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变迁提供的。
孔子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周公那一套不再行于世。孔子虽四处奔走,讲学授徒,也没能奏效。持续到任用法家治国的秦始皇时代,儒学还处于低谷。孔子之被立为正统,是从汉代开始的。刘邦接受了陆贾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拉开序幕,到汉武时代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策略奠定基础。但是,孔学并非像孔子儒家所创立的系统那样被原封接受,而是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它适应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刘邦刚当天子,君臣关系一如征战中的兄弟,一塌胡涂,是儒臣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才使尊卑贵贱的地位和交往通过法定的“仪”严格确立下来。刘邦之后,到文帝、景帝,礼仪虽有,但孔学不显,黄老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为治国之道。到武帝刘彻时儒学才超越黄老诸家,成为“显学”。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学的崛起。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登上了时代的祭坛。“独尊儒学”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如果说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那么在魏晋则是以道为主,严分亲疏,位主贵贱的礼仪受到双重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曹操的实践中,如求贤非求德,有才可重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名士们不拘小节,非圣无法的言谈中。
从汉的外在宇宙论到宋的内在心性学,有唐一代是一个关键环节。表面上看,儒、释、道同尊共奉,既始于唐也终于唐,但从深层看,却是封建社会三教合流――合到统治主流的一个开端――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大批经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分子在新的局势支配下,不能再作注经的事业,也不能清谈哲理,而要为新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作工作。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鲜有绝世独立的人,于是,塑造了一个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白居易。旧唐书本传说:白居易“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心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所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花》)云云,不就是宋代祥意甚浓的苏东坡所津津乐道的吗?其实,从此已开了宋学的先声。
宋学之所以能以理学(程朱)心学(陆王)为正统,自有其社会的本身特征的原因。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别的力量能制约它。于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和“明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的不二法门。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fó jiāo ,融化在变 “外王”为 “内圣”的张力中。一切 “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新儒学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新儒家尽管利用了西方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史粗疏笼统方面进行了改造,使之趋于明晰准确,但他们要求回到宋明理学、心学以“返本开新”,强调可从“内圣”(道德)“开”出“外王”,民主、科学却是南辕北辙。
16.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的“这种范畴”指的是孔子的仁学、宋明的理学和新儒学;“原因”有思想资料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两个方面。
B.“‘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意思是说“独尊儒术”的一切障碍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盛行,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
C.“鲜有绝世独立的人”是说很少有只信奉一教教义的,大多数是像白居易一样儒释道互补共济,思想信仰三教兼容。
D.“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这里指宋学强调“内圣”,一切“外王”只是为了“内圣”,而新儒学则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两者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17.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儒学被社会接受“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才完成。
B.孔学在战国和秦代并不被社会接受,就是刘邦之后的文景之治的时期也没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C.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来源于孔子的著述,而新儒学思想资料来源于宋学。
D.唐代白居易是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导。
18.从第二段第三段看,儒、道、佛在先秦、魏晋、唐代的地位及其关系是怎样的?(不超过35个字)(6分)
19.从孔子的“仁”到宋明的理学、心学到现代的新儒学,三种学说兴起的原因是什么?(6分)
16.B(“‘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指“独尊儒术”对魏晋玄学的兴盛不再产生束缚,因而形成魏晋以道为主的局面,自由空谈的风气因而兴起。)
17.B(A项西汉时期并没有“完成”;C项文中第四段指出“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fó jiāo ”,可见C项说法不正确;D项“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文中并没有谈到这一内容。)
18.先秦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都处于低谷;魏晋儒道互补,以道为主;唐代儒道佛同尊共奉。
19.①孔学起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为复兴礼乐而倡导仁学,到西汉为建立封建秩序和特定社会关系而兴盛;②宋儒(宋理学)则是为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提出并兴盛的;③新儒学是因为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孟子的大夫人格, ;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正确语序: 。
④③①②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B: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C:调查发现,14%的大学生抑郁症状,17%的人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以四年级为最集中。 D: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或举报,教育部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⑵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⑷后值倾覆,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⑸工欲善其事, 。(孔子《论语》)
⑴君子生非异也 ⑵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⑷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⑸必先利其器
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暮过山村
(唐)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人行。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⑴这首诗的首联前后句各从什么角度描写?首联重在表现什么?(3分)
答:
⑵“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分)
答:
⑶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⑴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1分)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1分)首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1分)
⑵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1分)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1分)
⑶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2分)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1分)
5.B(举:推荐)
6.B(①说明王朗重情义 ⑤是皇帝的行为 ⑥是皇帝责备王朗的话)
7.D(皇帝在这件事上批评了王朗)
8 .⑴《春秋》的要义认为,(与其)求助诸侯不如为王事尽力。(关键词语为“义”、“求”、“勤王”)
⑵天子的军队,比华山、泰山还重要,确实应该稳踞着,闪烁天子的威望的光芒,像山一样岿然不动。(关键词语为“于”、“诚”、“曜”)
⑶恐怕你处在这个位置上说这样的话不对,要被才德出众的人厌弃吧!(关键词语为“其”、“见于”、“违”)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捉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摘自《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1.读了上面的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陈述这只猪具有怎样的特点,文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答:猪的特点
“我”的性格特点:
2.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是怎样的一种状况?作者在本段结尾认为,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4分)
答:
3.(1)本文的第一、二两段似乎与描写这只独立特行的猪并无多大关系,你认为是否可以删去?(2)文章对于这只猪的结局的设置,你认为合理吗?(6分)
答:
4.本文的语言颇有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赏析。(4分)
答:
1.文章中的那只猪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点。它具有以下特点:①、象山羊一样敏捷;②、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③、习惯于特立独行;④、对知识青年好;⑤、善于斗争,敢于斗争;⑥、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⑦、磨难使猪的本性变得对人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我”: ①、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②、同情这只猪;③、不敢对抗领导;④、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⑤、对社会不满,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2.(1)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百姓采取__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同时自己也受种种教条的束缚限制,社会缺少自由的氛围。(2)作者虽然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希望像这只“特立独行的猪”那样去追求自由的理想。
3.(1)虽然本文的第一、二两段似乎与描写这只独立特行的猪并无多大关系,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其作用有二:一是为后文描写这只独立特行的猪作铺垫,二是把一般的猪,甚而至于古希腊斯巴达时代的人与这只猪作了鲜明的对比。(2)这只猪最后终于没有被专政手段毁灭的结局,恰恰反映了作者__现实、获取自由的思想,是合理的。
4.本文的语言有以下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风趣,富于讽刺意味,机智,使人警醒。具体的例证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农民的积极性一次性释放。1985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快主要靠劳动力转移,如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后来的农民工的出现。但1997年以后,这种现象发生了逆转,生产力普遍出现过剩,城市企业开工不足。面临城市产品的普遍过剩,乡镇企业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很多都破产。因此,就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又回流到农业去,同时造成村、镇、乡普遍高负债;二是农产品生产过多。农产品太多,价格就会降低。增产不增收,劳动力转移又不可能,这就造成农民收入停滞,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情形。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村为2366元,二者之比为3:1,城市与农村真正可以用于消费的货币比例为5:1。中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55%上下一路下跌到2001年的37.9%。这种下降的趋势不改变,农民从农业产出中获得的收入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要依靠加大化肥、良种、农药、农膜、灌溉、电力等投入来弥补,必然导致农业成本增加。l999~2001年农民纯收入仅增加7%,而农业经营费用支出竟增加了2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首先是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其次是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启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1)这段文字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7分)
答:
(2)解决上述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之关键何在?(答案不超过60个字)(8分)
答: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7分)
(2)必须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上升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认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8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