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1)描绘了秋月夜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2分);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2分)。  

(2)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1)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找出写景句,说说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2)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1)孤舟微月对枫林 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岭色千重万重雨。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意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感动,心潮彭湃,不能自已,拨断了琴弦。)③断弦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6―8题。(15分)

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人生思幼日。”谁没有童梦重温的经历?那放学回家,进屋叫一声“妈”的少年时光;那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林间小道上的幽会和散步,穿过茫茫的夜色,情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巳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说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普希金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我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6.“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请你分条概括作者论述到的几层意义。(每条不超过15个字)

7.作者为什么“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者忧郁的甜美”?“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是指元代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此曲给我们的“美学享受”是什么?

8.概括这上面选文的主旨。(不超过10个字)

6.①追忆往事是人性的一种表现;②从回忆中得到某种精神慰藉和快乐;③借昔日照亮人生道路,增强信心和勇气。

7.①因为生活中真挚的、善良的痛苦,一旦回到了记忆中,往往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诗歌或绘画,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②以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以接连的九个名词,构成人物结合、情景交融的一幅绝妙的秋思图,抒发了动人心魄的秋思之情。

8.论述对往事追忆的意义。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学院的全体师生兴高采烈地等待一位大人物的演说。演说者是一位妇女,她走上讲台,说道:“我的母亲是一个聋子,因而也是哑巴,我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世。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地里去干活。”台下的听众全都呆住了。她继续说:“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改变……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者无法尽如人意的情况,只要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的目标前进即可。――我的名字是阿济・泰勒・摩尔顿,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这里。”――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演说的核心是,“希望――奋斗”。假如你是“听众”之一,你会联想到哪些人和事,你会有怎样的想法、感受?

请以“希望与奋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永远的独立思想者

程文超

谢冕是为思想而生的。

早在读中学时,谢冕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激动着,在省报上发表的散文《秋日公园》抒发了他诅咒__、向往光明的理想。成为学者之后,竟发现,思想,也有个“权力”的问题。他与他同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想到,学者天经地义的思想的权力竟事实上被剥夺。他也与他的同辈人一道,为获得思想的权力作出过艰苦的抗争。因而进入新时期,他选择与“思想”密不可分的当代文学研究便不是偶然的。

他独立的思想体现在他独立、认真的学术研究之中。这“独立”与“认真”首先表现在他有敢于面对文学现象,敢于坚持自己看法的学术勇气。人们应该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从前人、他人、名人的光环里走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在不少人还不习惯用自己的眼睛时,谢冕的眼光已经进入了现实与历史之中。因而,当一个新的文学现象出现在眼前时,谢冕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既有规范和概念,而是看它是否有自身的合理性,看它是否能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为什么在朦胧诗因为不符合人们原有的诗歌观念而受到诸多指责时,谢冕能第一个大声发出不同的声音。回过头来看谢冕对朦胧诗的发言,我们看到,谢冕不仅是对朦胧诗表示了支持,而且对“独立思想”发出呐喊。他提醒人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正是思想,独立的思想,使谢冕敏锐地抓住了新的文学现象,推动了文学的变革,也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学术进展。

谢冕思想与学术的独立与认真同时还表现在他的学术方法上。他的“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来自对历史与现象的认真研究。对朦胧诗的思考,就是他认真研究新诗的历史与现象的结果。在当代文学的研究历史上,时常出现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来规范当代文学的现象。其实不同学科有不同特色,也应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规范。企图用一个统一的学术“规范”去规范所有学科的努力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当代文学的特色是什么,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在行进的对象,当代文学史是一部正在行进中的历史。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里都未必完全够用。谢冕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便既注重历史又注重现象。正是在对新诗历史与现实的认真研究中,谢冕才得出60年来新诗“走着越来越窄狭的道路”和朦胧诗“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这样的结论了。进入90年代,又是谢冕通过对文学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提出了“后新时期”这一重要概念,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表现了他对文学进展的某些思考。

谢冕思想与学术的独立与认真更表现在他的学术目的上。由于谢冕生命深处的对思想的兴趣与渴望,由于当代文学学科的独特性,谢冕从来不把他的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什么叫“纯”学术,恐怕是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很重要的方面就表现在它的思想性上。不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变革和发展,你研究的目的何在?在“思想”与“学术”的关系上,谢冕不是为学术而思想,而是为思想而学术。谢冕始终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科研的任务。而谢冕之所以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的使命,是因为他心中有个绝大的命题:中国的命运。研究的对象只是他思想的载体,他的思想一直放在百年中国。“近百年我们中国希望过、抗争过,也部分地到达过,但仍然作为世纪的落伍者而存在。落伍的感觉残忍地抽打着中国,使我们站立在世纪末的风声中难以摆脱那份悲凉。”他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受制于百年的危亡时世太重也太深,为此文学曾自愿地(某些时期也曾被迫地)放弃自身而为文学之外的全体奔突呼号。”直到90年代,他仍认为,“作为20世纪的送行人,我们感到有必要把这一代人的醒悟予以表达。”把整个20世纪,把整个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放在心中,这使谢冕的思想往往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视点、更宽的视野和对历史现实的更深沉的进入。

(节选自《世纪论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20.下面对文中语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回过头来看谢冕对朦胧诗的发言,我们看到,谢冕不仅是对朦胧诗表示了支持,而且对‘独立思想’发出呐喊。”这里的“独立思想”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具有的一种独立、认真的学术态度和敢于面对文学现象、敢于坚持自己看法的学术勇气。

B.“企图用一个统一的学术‘规范’去规范所有学科的努力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特色,也应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规范,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必然是行不通的。

C.“他的‘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来自对历史与现象的认真研究。”这句话有语病,“空穴来风”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用在这里,与下句“来自对历史与现象的认真研究”矛盾。

D.“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什么叫‘纯’学术,恐怕是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然而从文意看,这里的“纯”学术是指研究当代文学不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变革与发展,在“思想”与“学术”的关系上,不是为思想而学术,而是为学术而思想。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紧扣“谢冕是为思想而生的”这一中心,从“独立”与“认真”两个方面论述了谢冕的独立思想,并且举了朦胧诗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B.作者指出了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现象是把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不能推动当代文学的变革和发展。

C.既注重研究历史,又注重研究现实,这是谢冕进行当代文学研究的正确的学术态度。正是在对待新诗历史与现实的认真研究中,谢冕才得出60年来新诗“走着越来越狭窄的道路”和朦胧诗“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这样的结论。

D.“近百年我们中国希望过、抗争过,也部分地到达过,但仍然作为世纪的落伍者而存在。落伍的感觉残忍地抽打着中国,使我们站立在世纪末的风声中难以摆脱那份悲凉。”这段话表现了谢冕对于中国命运的关注,他是为了思想而学术的学者,要用研究的对象作为思想的载体,改变中国的命运。

22.为什么作者说谢冕选择当代文学研究不是偶然?(6分)

23.谢冕独立的思想在学术目的上有什么表现?(6分)

20.B(原文“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里都未必完全够用。”可以看出B项中“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必然是行不通的”说法不正确。)

21.D(A项“独立、认真”是谢冕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学术态度,作者是从谢冕的学术态度、学术方法、学术目的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独立思想的;B项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不正确现象是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来规范当代文学的现象,选项中说的是属研究中的学术目的;C项“正确的学术态度”应为“正确的学术方法”。)

22.因为谢冕中学时代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所激动,诅咒__、向往光明;成为学者后又为获得思想的权利作出过艰苦的抗争;进入新时期,他自然会选择与“思想”密不可分的当代文学研究工作。

23.表现:①他从来不把他的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②他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的使命;③他把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放在心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或“心”),再到现代新儒学的“心”、“性”等。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资料上看,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是《周礼》,而宋明理学除孔子著述、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东西。现代新儒学除继承宋明理学的遗产外,还有西学的成份。这不同是思想资料多寡、丰贫的不同,更是社会时代的不同,因为这多寡、丰贫不是从头脑、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变迁提供的。

孔子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周公那一套不再行于世。孔子虽四处奔走,讲学授徒,也没能奏效。持续到任用法家治国的秦始皇时代,儒学还处于低谷。孔子之被立为正统,是从汉代开始的。刘邦接受了陆贾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拉开序幕,到汉武时代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策略奠定基础。但是,孔学并非像孔子儒家所创立的系统那样被原封接受,而是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它适应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刘邦刚当天子,君臣关系一如征战中的兄弟,一塌胡涂,是儒臣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才使尊卑贵贱的地位和交往通过法定的“仪”严格确立下来。刘邦之后,到文帝、景帝,礼仪虽有,但孔学不显,黄老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为治国之道。到武帝刘彻时儒学才超越黄老诸家,成为“显学”。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学的崛起。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登上了时代的祭坛。“独尊儒学”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如果说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那么在魏晋则是以道为主,严分亲疏,位主贵贱的礼仪受到双重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曹操的实践中,如求贤非求德,有才可重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名士们不拘小节,非圣无法的言谈中。

从汉的外在宇宙论到宋的内在心性学,有唐一代是一个关键环节。表面上看,儒、释、道同尊共奉,既始于唐也终于唐,但从深层看,却是封建社会三教合流――合到统治主流的一个开端――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大批经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分子在新的局势支配下,不能再作注经的事业,也不能清谈哲理,而要为新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作工作。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鲜有绝世独立的人,于是,塑造了一个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白居易。旧唐书本传说:白居易“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心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所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花》)云云,不就是宋代祥意甚浓的苏东坡所津津乐道的吗?其实,从此已开了宋学的先声。

宋学之所以能以理学(程朱)心学(陆王)为正统,自有其社会的本身特征的原因。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别的力量能制约它。于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和“明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的不二法门。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fó jiāo ,融化在变 “外王”为 “内圣”的张力中。一切 “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新儒学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新儒家尽管利用了西方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史粗疏笼统方面进行了改造,使之趋于明晰准确,但他们要求回到宋明理学、心学以“返本开新”,强调可从“内圣”(道德)“开”出“外王”,民主、科学却是南辕北辙。

16.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的“这种范畴”指的是孔子的仁学、宋明的理学和新儒学;“原因”有思想资料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两个方面。

B.“‘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意思是说“独尊儒术”的一切障碍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盛行,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

C.“鲜有绝世独立的人”是说很少有只信奉一教教义的,大多数是像白居易一样儒释道互补共济,思想信仰三教兼容。

D.“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这里指宋学强调“内圣”,一切“外王”只是为了“内圣”,而新儒学则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两者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17.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儒学被社会接受“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才完成。

B.孔学在战国和秦代并不被社会接受,就是刘邦之后的文景之治的时期也没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C.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来源于孔子的著述,而新儒学思想资料来源于宋学。

D.唐代白居易是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导。

18.从第二段第三段看,儒、道、佛在先秦、魏晋、唐代的地位及其关系是怎样的?(不超过35个字)(6分)

19.从孔子的“仁”到宋明的理学、心学到现代的新儒学,三种学说兴起的原因是什么?(6分)

16.B(“‘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指“独尊儒术”对魏晋玄学的兴盛不再产生束缚,因而形成魏晋以道为主的局面,自由空谈的风气因而兴起。)

17.B(A项西汉时期并没有“完成”;C项文中第四段指出“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fó jiāo ”,可见C项说法不正确;D项“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文中并没有谈到这一内容。)

18.先秦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都处于低谷;魏晋儒道互补,以道为主;唐代儒道佛同尊共奉。

19.①孔学起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为复兴礼乐而倡导仁学,到西汉为建立封建秩序和特定社会关系而兴盛;②宋儒(宋理学)则是为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提出并兴盛的;③新儒学是因为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孟子的大夫人格, ;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正确语序:

④③①②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B: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C:调查发现,14%的大学生抑郁症状,17%的人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以四年级为最集中。 D: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或举报,教育部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⑵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⑷后值倾覆,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⑸工欲善其事, 。(孔子《论语》)

⑴君子生非异也         ⑵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⑷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⑸必先利其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