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②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③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④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⑤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⑥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⑦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像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⑧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上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像。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⑨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像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⑩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11)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1.文章开头从一只兀自飞行的鸟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2.第⑥段描写了树的各种姿态,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3.根据文意,试分析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两层含意。(6分)
4.文章最后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是就绘画艺术而言的,请你结合其他艺术门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4分)引出下文自己“心里忽然涌出”的感觉,为表明自己对绘画的基本看法作引子(3分);是“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的形象化解说(1分)。
2.(4分)这节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画中树的各种姿态(2分),形象地表明敏感又敏锐的心灵,能够使得创作者内心积淀的偶然性转换为艺术的必然性(2分)。(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思路等方面分析)
3.(6分)①水墨像文字。分水墨和文字是相似的艺术工具(3分)。②水墨即文字。绘画和文学一样,是创作者内心积淀的人生感受的释放方式。(3分)
4.(6分)略。(可以联系的门类有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文学等。“瞬间”在文中指的是“千载难逢的偶然”,具体可指短暂的画面,偶然触发的灵感,突然涌现的想像,一闪而过的片段的感觉等。“永恒”指与自己的心灵碰撞并能引起他人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举例恰当,2分;“瞬间”、“永恒”分析阐述清楚,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国外大学教材和国内大学教材设计与编排风格上有很多差别。国外教材的前言或序言不仅介绍该书的特色、再版时增补的具体内容和原因等,通常还要向读者交待该书的使用方法,有哪些教学和学习资料,如教师手册、测验、教师资源光盘等等。国内教材的前言和序言,更注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概括性地加以介绍,然后是本书的特点和参加编写人员等,比较程式化,很多教材甚至没有前言或序言。国外教材的目录编排形式多样,往往提供多个检索途径。除正常的目录外,有时还提供详细目录、图表目录或专题目录。相比之下,国内教材的目录则很少变化,通常只采取章节目录一种方式。国外教材多附有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导读书目,且书目的编排有多种方式:或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或根据教材自身的内容安排阅读书目。
无论是教材的内容编排,还是体例设计,都要借助于视觉设计加以体现。因此,教材的表现能力与图书的整体装帧设计水平密切相关。从外观设计上看,国外教材大多采用大的开本形式,纸__装潢也比较考究。国内教材要平实许多,用纸和印刷都不太讲究。从内文设计上看,国外教材的内文设计版面疏朗,富于变化,图表制作美观,手段丰富,注重插图的运用。目前国内教材出版者已逐渐认识到版面设计的重要性,从新出版的教材情况看,设计意识明显提高,但往往还是字体的变化,整体感觉仍比较沉闷。
(1)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对国外大学教材和国内大学教材的设计与编排风格进行了比较?(8分)
(2)对读者而言,国外大学教材的设计与编排有什么好处?(7分)
(1)(8分)四个方面:前言或序言;目录;导读书目;视觉设计。(每一个方面2分)
(2)(7分)前言或序言有较强的导引作用(2分);目录给学生学习和查阅带来便利(2分);导读书目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2分);美观的设计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1分)。(每一点意思对即可)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建议:根据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考生作文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只要达到“三基本”的要求,即内容基本明白、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可从54分切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震旦鸦雀
学生时代读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其中有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漱”,从此知道“震旦”是中国古称。后来了解到有一段距今6亿年的地质年代,最先在中国被调查研究,故而被称为震旦纪。由此看来,“震旦”一词似乎凝结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以“震旦”命名的小鸟,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2007年6月初,我们前往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机缘巧合,在这里竟与久仰的震旦鸦雀不期而遇。调查进行到最后半天时,我们突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杯状巢,里面有5枚尚有余温的卵。巢的形状很像大苇莺的巢,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固定在几根芦苇上的杯状巢,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巢的巢材都是精选的苇茎,编织也更精细,巢色黄褐,一尘不染,卵的颜色和斑点也与大苇莺不同。一会儿,一只小鸟从芦苇丛中悄悄钻出飞进巢中。对照鸟类图鉴,我们兴奋地发现这竟是一只震旦鸦雀!无奈工作已接近尾声,下午我们就将结束这次调查返京。
6月底,我们再赴衡水湖。一连几日,淫雨霏霏,我们冒雨泡在齐腰深的苇塘里,寻找上次发现的震旦鸦雀巢。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早已雀去巢空。“也许选了新巢址呢!”朋友的话让我们重拾信心,继续寻找。果然拨开层层苇叶发现苇秆上正有一个震旦鸦雀嫩黄色的小巢,里面还有一枚呈奶茶色略带斑点的卵,拇指盖大小!不一会儿,一只震旦鸦雀就飞回来了。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不太怕人,它泰然稳“坐”巢中孵卵,与我们仅隔五六米。这一次我们总算能仔细地观察它了。它头部为灰色,两道黑色的眉纹从眼上方一直延伸到后颈。最特别的就是它们黄色的钩状喙,与鹦鹉的喙非常相似。拍摄完震旦鸦雀的孵化行为后,我们在附近几个苇塘里又陆续发现了数个巢,其中一个巢中有5枚卵,其中1枚颜色和大小与其他的略有不同,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杜鹃鱼目混珠的把戏。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为什么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巢两次? 是不是它们一年繁殖两次?疑问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不知道它们的育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三周后,我们又来到衡水湖。我们在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满怀希望地走向最早发现的那个震旦鸦雀巢,小心拨开苇叶,震旦鸦雀的小巢慢慢显露出来。只见4个黑乎乎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光溜溜的皮肤还没有长出羽毛,双眼紧闭。我们立即架好设备,等亲鸟回来育雏。没过多久,苇叶晃动了,亲鸟回来了。显然,亲鸟还是比较警惕,没有直接飞入巢中喂食,它衔着满嘴的虫子在苇叶间一蹦一跳,迂回地向巢靠近,最终还是绕过我们的机器跳回巢里。一落到巢边,巢中4只小鸟就炸开了锅。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它们伸长了脖子,橙黄色的大嘴张得几乎和头一样大。亲鸟喂光虫子,又俯身从巢里叼出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吞进肚子,这是雏鸟的粪,外面裹着白色的蛋白膜。看着亲鸟清理巢内卫生的一幕,不由让人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震旦鸦雀取食寄生苇秆虫子的方法十分特别,很像啄木鸟。取食之前,先用奇特粗厚的钩状喙敲击芦苇秆以确定虫子的位置,然后用喙将苇秆咬碎并将虫子叼出。
三访衡水湖,我们也仅仅对衡水湖地区的震旦鸦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震旦鸦雀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选自双月刊《大自然》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6.下列对震旦鸦雀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震旦鸦雀的巢常常安置在繁密、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加之种群数量稀少,一般不易被人发现。
B.震旦鸦雀的巢“一尘不染”,与震旦鸦雀亲鸟通过吞食雏鸟的粪来清理巢内卫生的习性有一定关系。
C.震旦鸦雀的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这表明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造鸟巢两次,它们一年繁殖两次。
D.震旦鸦雀的巢,色彩有黄褐、嫩黄等,形似杯状,精挑细选苇茎,精细编织而成,显得非常精致。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作者三次赴衡水湖对震旦鸦雀的专项观察研究,虽还有一连串的疑问,但必然会引起人对震旦鸦雀更多的关注。
B.以凝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震旦”来命名小鸟,是因为震旦鸦雀在鸟类中有着久远的历史。
C.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习性虽然比较警惕,但不太怕人,常常还会替鱼目混珠的杜鹃鸟孵化后代。
D.震旦鸦雀,灰色的头部,黑色的眉纹,黄色的钩状喙。繁殖季节,每次产卵数量不等,卵小巧,奶茶色略带斑点。
18.作者三访衡水湖,分别对震旦鸦雀的哪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6分)
19.作者对震旦鸦雀的研究初有成效,从全文看,取得成效的缘由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6分)
16.(3分)C(C项,原文是问句,并非肯定的结论)
17.(3分)D(A项,“作者三次赴衡水湖对震旦鸦雀的专项观察研究”错,第一次是在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时,不期而遇,意外发现震旦鸦雀。B项,“震旦鸦雀在鸟类中有着久远的历史”,文中无依据。C项,“常常还会替鱼目混珠的杜鹃鸟孵化后代”,缺乏依据,文本只是作者的“猜测”)
18.(6分)第一次访衡水湖,了解震旦鸦雀巢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巢中卵的特征(2分,要点:鸟巢)。第二次访衡水湖,再次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巢卵,近距离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外形,观察了孵化行为(2分,要点:孵化)。第三次访衡水湖,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幼雏,亲鸟的育雏,特别的取食方法(2分,要点:育雏)。(每点2分,答到要点即可)
19.(6分)(1)研究方法:①跟踪记录,获取观察的资料。作者多次观察了震旦鸦雀的巢卵、孵化和育雏,获取了第一手的真实可信的研究资料。(要点“跟踪观察”)② 比较分析,甄别观察的现象。通过与“大苇莺”“鹦鹉”“啄木鸟”的比较,更好来研究震旦鸦雀的特点。(要点“比较甄别”)③ 资料参照,确认观察的结果。偶遇震旦鸦雀,借助“鸟类图鉴”,确认是震旦鸦雀,显示观察的严谨。(要点“资料参照”)(3分,以上方法只要答出一种即可)(2)科学态度: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有吃苦耐劳的品质(3分,要点“热爱”“吃苦”,答出一种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①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zōng jiāo 、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②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⑤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⑥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⑦专就fó jiāo 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fó jiāo 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fó jiāo 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fó jiāo 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⑧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⑨冯友兰先生说:“jī dū jiāo 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fó jiāo 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⑩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
B.文化也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深义的三个层次,深义的文化存在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是经过概括、抽象、提炼等方法得出的共同的东西。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中国文化也可以分为“知”与“行”两个部分,“知”的范畴是指认识、理解、欣赏等方面,“行”的范畴包括纲纪伦常、法律道德等方面。
17.下列对fó jiāo 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fó jiāo 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在传入中国时,fó jiāo 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为了在中国立定脚跟,早期的fó jiāo 就提倡孝道,以适应中国文化的要求。
C.fó jiāo 文化原本主张无父无君,传入中国后披上了伦理的外衣,显示了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fó jiāo 文化中的“行”与中国文化中的“行”是完全对立的,因此,fó jiāo 对中国人的“行”不能产生影响。
18.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分别分析引用周一良、陈寅恪的论述所起的作用。(6分)
19.请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6分)
16.(3分)C(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心态是具体表现)
17.(3分)D(此说太绝对。fó jiāo 传入中国后披上了纲纪伦常的外衣,对中国人的“行”的影响是存在的)
18.(6分)①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点明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3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1分;答“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2分)② 引用陈寅恪对儒、佛、道与中国思想史关系的论述,为中国文化知、行两个范畴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或“说明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3分)
19.(6分)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个方面构成,在“行”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在“知”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佛道二家(3分),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即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3分,答“背后的伦理道德”2分,答“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给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萤火一万年
迟子建
①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②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③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④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⑤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园里琮的器乐、画坊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⑥萤火虫的发光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的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__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如。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我们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可我们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⑦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⑧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⑨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⑩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12.文中的竹林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
13.请阐述第⑤节文字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14.阅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在作者眼中,萤火虫意味着什么?(6分)
15.作者因为“迫切地想独处一会”而走进一片丛林,最后“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对作者来说,这次游历有什么意义?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什么启示?(6分)
12.(4分)竹林的特点是安静(澄净、幽静、平静等均可,2分)。作者运用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衬托”,或“以声衬静”,1分),通过描写竹林中清爽的空气,竹林中无处不在的清朗的月光,发光的萤火虫以及山涧的溪水声来写出竹林的安静(1分,答出“空气”“月光”“萤火虫”“溪水声”中的三种即可)。
13.(4分)画线文字形象地表现了“旧时光”的“呈现”,拓展了文章的内容(2分);跟第⑧节文字(或“下文”)相互照应,表现萤火虫身上负载的历史内涵(2分)。
14.(6分)第一问,“阳光下”喻指我们的日常生活(1分),我们在平常庸碌的日子里生活得疲惫、烦躁、恐惧、糊涂,因此作者常常想要逃离这样的生活(2分,答“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1分)。第二问,在作者眼中,萤火虫象征着安详、单纯、自由、光明、神异、恒久(3分,答出两个1分,三个2分,四个3分)。
15.(6分)第一问,这次游历使作者理解了过往生命的意义,消减了人生旅途中的疲惫、烦躁和恐惧,获得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3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示例:人生有追求,有奋斗,也难免有伤害,有痛苦。人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可以思考,可以调整,从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3分,开放题,从文本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 (《诗经・氓》)
(2)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3) ,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4)言之无文, 。 (《左传》)
(5)水至清则无鱼, 。 (《礼记》)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行而不远
(5)人至察则无徒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妙处何在?(4分)
(2)有评论家认为后两句“不落众人窠臼,另翻新意”,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1)(4分)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意,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要点:“生意”或“动静”,2分);成双的鸥鸟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要点:“孤单”或“孤寂”,2分)。
(2)(4分)前人写柳,折柳赠别,咏柳赋别,总与“别”相关,本诗写柳表达“留”之意,与“不别”联系在一起;借柳系舟的意象,通过企盼将来安定、舒适生活,表达现在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要点:分析出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或漂泊之意,2分;分析出一种“新意”2分)
6.B(“贽”为初见尊长赠送礼物)
7.D(①人们对文徵明的称赞主要是因为他的书画,③说明文徵明的聪慧,④主要跟文徵明的父亲相关)
8.D(文徵明向李、沈学习以及和祝、唐的交往跟他道德修养的提高的关系于文无据)
9.(1)(3分)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得分要点:“诚”、“重”、反问句)
(2)(3分)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地在一起。(得分要点:“异轨”、“齐尚”、“亡间”)
(3)(3分)我要为文生打通那个渠,为什么要先说呢?我终究不能被文生感激啊。(得分要点:“通”、“奈何”、“德”)
示例: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 / 听边塞角声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 / 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化用唐诗宋词2分,语意连贯,富有意蕴2分。不必拘泥于原诗句的形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