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卖花声 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贬官郴州(今湖南)经过岳阳时作。

9.“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用的是什么典故?这一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0.请从情感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赏析下阕最后三句。(5分)

9.王维《阳关三叠》,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引用这一典故实际上是怕听这首曲子,以免增加羁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写出情感2分)

10.最后三句运用反问和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2分)    反问表现了一个被贬官员对前程的担忧;后两句写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的牵挂。(3分)

5.A(久远)

6.C(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A.如同,像;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副词,相当于“暂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7.B(“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8.(1)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或意译为:何况我处在这样的心境中呢!)(3分。其中“尚”1分,“闻”1分,“仆”1分)(2)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3分。每句1分)(3)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3分。每句1分)

请以“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中国作协副__、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20、对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正侧结合的写法,使柏杨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B.、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

C.、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象。

D.、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21、对文章内容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丑陋的中国人》可以体现柏杨对中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B.、柏杨写文章用杂文的形式,主要目的是针砭时弊,表达自己潜心治史的态度。

C.、柏杨的历史作品价值大,肯定有其借助历史来喻现实的原因。

D.、被柏杨生前“刺痛”的人对柏杨的去世也有可能“怅然若失”。

22、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6分)

答:

23、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6分)

答:

20、A(没有正面的写法)     21、B 没有表达无比沉重的内心

22、(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23、(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强烈的爱国忧国。(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6、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17、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3分)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18、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废除持什么观点?(6分)

答:

19、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6分)

答:

16、C      17、A

18、要变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科举制度(3分),但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取得真正的效果(3分)。

19、一方面因为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2分)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2分)最终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2分)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最终造成了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提 醒 幸 福

毕淑敏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她。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

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据科学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注意要好得多。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

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所以,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孤寂的夜晚可以独自品尝愁绪。现在的每一分钟,都让它像纯净的酒精,燃烧成幸福的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选自《毕淑敏散文》有删节)

12、纵观全文,文章共有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是:(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答:

14、为什么说“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答:

15、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提醒幸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文题的理解。(6分)

答:

12、(1)幸福是什么。(2)幸福有些什么特点。 (3)当幸福到来的时刻,要激情地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幸福就在你身边。

13、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毫无生命活力,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当“鲜活”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时,不知道感受,不知道珍惜;而当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幸福已不再像原先那样充满生命活力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14、作者认为,“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机遇、友情、成功、团圆……”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会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会带来不幸;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

15、①人生充满坎坷和未知,但是对于未知的明天我们仅仅是“忧”,能化解灾难吗?其实我们不必总是惶恐不安的,毕淑敏睿智地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要提醒幸福。②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因此,幸福是需要我们时时提醒的。③作者写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提醒我们什么是幸福,提醒我们当幸福到来的时刻,要珍惜幸福,激情地享受幸福。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3)日星隐曜,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5)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述而》)

(8)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1)①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或者写“故乡邈远”也可以),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2分)②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或写游子在外漂泊的伤感基调也可。)(2分)

(2)①运用设问的手法。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或引出下文的借景抒情也可

②借景抒情。借猿啼的清亮而凄婉,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开展了阅读名著活动,请你从《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哈姆莱特》《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中选择一部,仿照示例,写一段推荐词。要求紧扣名著的内容,能够反映自我的阅读体验,语言优美,最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120内。(5分)

示例:《论语》是智慧的宝库,温温而雅的孔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做人呢?他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何学习呢?他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何追求真理呢?“朝闻道,夕死可矣”。

答: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纪念希腊士兵斐迪辟从马拉松跑到雅典报捷后死去的事迹,在雅典举行的近代第一届奥运会中,用这个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定名为马拉松赛跑。 B:彩陶保留着几千年来人类生活变化的痕迹,呈现出人类生活的特点,因而彩陶也被称作一种浓缩的史书。 C:当然,任何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但是误解和攻击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D: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不靠奢华的外表和强行的推广就能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