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赤壁赋》中,作者对客所吹洞箫之声作了精彩的描写,觉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那样哀怨、悠长,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⑵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回朕车以复路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离骚》)

⑷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⑸李煜《虞美人》词中以比喻手法将愁思形象化描写的两句是: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⑶及行迷之未远 / 驰椒丘且焉止息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9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2分)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4分)

4、答案: D.俨然:整齐     5、答案:C.

6、答案:B. (A.王茂的父亲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C. “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文中无据。 D.“说明皇上不信任自己了”错。)

7、(1)译文: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略究” “沈稳”各1分,句意2分)

(2)译文: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罹” “反”“务农省役”各1分,句意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要长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凯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1.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2.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3.下列可作为推测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 )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1.B(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2.D(任何地区的统一必须具备这两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的原因)

3.D(“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效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文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项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项虽“有铜器朝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都不足以证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黄河流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1)最近有一则广告词说“尺度把握人生”, 意思是无论对己、待人、处事,都应该把握好分寸。当然人生各异,尺度不一,究竟如何把握,并无统一的答案。

请以“尺度”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4分)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仿写:(1)

(2)

示例: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雨前却步。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苦闷中消沉。(句式相似,2分;内容能够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2分)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 近来全球局势还是令人忧虑,在核焦点上, 伊朗尽管态度强硬,美国还是拿出了他的制裁计划。 B:创业维艰,我们应该能够克勤克俭,把握先机,尽最大可能,尽一切力量把事业推向美好的未来。 C:1O架参加表演的阿尔法喷气机是昨天上午11时从香港飞抵珠海机场的。机身上喷有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阿尔法”依次按编号停放在停机坪上。 D:清代的诗、词、散文,总体成就虽未能超过唐宋两代,但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乏优秀作品。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4)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1)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4)小人常戚戚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①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

(1)前四句是怎样写景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诗中哪几句是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这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2)“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正面点出“初归”二字。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我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5、D(坐:犯……罪)

6、B(均表转折,却、竟然;A、恐怕/语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C、同/到;D、什么,疑问代词/怎么,疑问副词)

7、A(流放王的应是唐高祖李渊,当时李世民还不是皇帝)

8、(1)我虽然不英明,幸亏诸公屡次规劝指正我,希望达到天下太平。(明:英明、高明;相:指代第一人称,我;庶:希望。各1分,共3分)  (2)王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常常思念规劝皇上,皇帝更加信任他。(推:推广;每:常常;益:更加。各1分,共3分)

(3)陛下可怜我的性命,任用安置我在中枢机密的地方,用忠诚效力来要求我。(矜:可怜;置:安置、安排;责:要求,该句翻译时要把后置的状语移至动词前,否则不得分。各1分,共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