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喻“君子”的品行__________________,清涟而不妖。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很有特色,其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高险时,用这样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是这样写王照君的“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_。”

(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在《劝学》中谈到思和学的关系中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出淤泥而不染   (3)水瓶乍破水浆迸

(4)逸豫可以亡身   (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6)分明怨恨曲中论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3分)怀才不遇   抑郁难平   消极避世   直抒胸臆

10.(5分)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可是现实压抑了他,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就成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面对此景便产生了难得的爽快,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忘掉烦恼的目的。

11.(2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D  解:缓解、消解。

5.D  前一个“而”为转折关系,后一个“而”为承接关系。

6.B  ①为现实  ④为现实  ⑤谈皇帝行为

7.A  最后一句不实。

8.(1)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

(2)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

(3)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左传・襄公》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__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都喜欢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请看世界上有多少“手中有粮”的人心中仍然很慌啊!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不行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中国人喜欢讲“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__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和谐社会”是当代“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1.对文中“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康”包含着“和谐”,“和谐”对“小康”有积极的导向作有用。

B.“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C.“小康社会”是就经济目标而言的,它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就忽视“社会稳定”。

D.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小康”与“和谐”。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左传•襄公》的话,意在说明中国人一直处在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之中。

B.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C.作者引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话,说明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是调动社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D.世界上有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心中仍然很慌的原因是经济还不够发达。

3.不能支撑“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

A.2002年中国__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B.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C.“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

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

1.C  因果推论,不符合原文意思。

2.C  A项,不是“一直处在”而是“一直追求”;B项,原文有“主要”一词;D项,原因是社会不和谐,从两条腿的比喻可以看出。

3.B  说明的是“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有一张结实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4分)

示例:

(1)曾祖父一代(二十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2)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3)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__

(4)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__、李红卫

(5)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20字以内)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是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立即广泛引起关注,跟帖评论者很快也分成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 B:这种名贵的木材纹理匀称,木质坚硬,又不怕虫蛀,是造船、雕刻和制作各类家具的上等材料。 C:由于越来越重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日益狭窄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使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生活的体验。 D:“人类安全”对APEC会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涉及反恐、自然灾害、疾病、能源安全等领域,与会者将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讨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1~l4题。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的福利状况调查

2006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民间组织接近32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到今年10月31日,民间组织专职人员已达425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 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 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其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 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惟一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__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3个。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机构本来紧张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2007年12月18日《公益时报》)

11.对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国家对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并不明确。

B.国家对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

C.民间组织本身经济不景气,不愿意承担。

D.就业压力大,员工无奈之下放弃权利。

E. 个别有经济能力的组织故意不提供待遇。

12.国内与国外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分)

13.这则新闻主要使用了何种调查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6分)

14.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9分)

11.(每个2分,共4分)选B、C。(B、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非国家对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C是无力承担)

12.(每点3分,6分)国内民间组织工作人员靠组织的福利保险等谋生;国外的有社会福利保险,无需把在组织工作当作饭碗。

13.(6分)举例法是新闻调查常用的方法。(2分)运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的例子(2分)。具体说明民间组织的福利来源和编制情况(2分)。

14.(9分) ①支持袁娟的观点。同国际接轨;符合民间组织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特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②支持刘培锋的观点。我国民间组织刚起步,民间组织本身应该暂时负担;有付出才有回报,回报后可以壮大自身;组织相对于个人更有力量,有责任为自己员工谋利。(理由每条2分,如无明确观点该题不得分。此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l1~l4题。

雁的悲剧 中英杰

天要黑了,一群南飞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他们非常难受。

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太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寡妇名下。为什么这样安排,不大清楚。打孤雁,便是他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不公平的待遇,她伶俐地站在土丘上,机警地歪起脑袋,一只耳朵捕捉危险的信息,另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一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正在梦中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从那里喷出一股火焰,铺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臂膀遮住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号:“伙伴们醒醒呀,危险――”雁儿们骚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诈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臊! “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给她治治……”

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时鼓噪起来,扑过去拔她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

好久好久,喧闹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着脚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闪出来了,还有几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杀死的。最聪明的办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

可是,此刻她绝不再怀疑她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逃命吧――逆风飞呀――”那可怜的雁奴大声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拼力掷过去。

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部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了――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它坏了事!”

“狠狠的煮!拿它下酒!”

(选自《动物的情节》,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雁奴”是本文着力塑造的形象,作者通过雁奴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对它的无限同情,从而引发了读者深切的思考。

B.雁奴的伴侣是在保护自己的团队时壮烈牺牲的,可这个团队却对牺牲者的亲人给予了不公平的待遇,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C.文中的雁群是一个以强欺弱、缺乏爱心的群体,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像雁奴这样忠于职守、正直善良的个体遭受欺辱是必然的。

D. 雁奴的伙伴认为雁奴的报警完全是故弄玄虚,有意制造紧张空气,雁奴因此遭受“拔毛”之痛,她再也没有报过警。

E.当又一次危险到来后,大雁们个个脱身以逃,只有雁奴,为了掩护伙伴,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最后成了捕猎者的美味。

12.试分析文章划线句“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所蕴含的深意,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13、试就本文写作特点,选择两点作简要的分析。(6分)

14、从全文看,“雁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做深入探究,并分条陈述。(9分)

11、(每个2分,共4分)A、 C

12、雁奴具有善良、有爱心、负责任的美好品德,当她看到她的伙伴安全脱身,在天空中组成人字形队伍向南飞去时,她倍感欣慰。这句话充满了雁奴对伙伴的关爱和祝福之情。这样写含蓄动人、意境悠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只要意思对即给分)

13.开放性答案,要点提示:

①作者通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的是雁,却让读者联想到人间的某些矛盾和悲剧,主题深刻。②写了群雁的语言――“瞎诈唬什么!”“不害臊!”“给她治治”和动作――“鼓噪”“扑”“拔”,表现了它们自私、冷漠、缺少同情心、残忍的丑恶形象。③雁奴报警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她善良、负责任的性格特征。(只要能准确说出两点就可得满分)

14.①不公平的“宗法”制度,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因此孤雁成为守夜的雁奴;②缺乏警惕性和信任,不辨是非的愚蠢;③缺少同情心,残忍冷酷地攻击善良的哨兵;④自私逃命,害了守夜孤雁,最终也会影响雁群的安危。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赤壁赋》中,作者对客所吹洞箫之声作了精彩的描写,觉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那样哀怨、悠长,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⑵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回朕车以复路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离骚》)

⑷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⑸李煜《虞美人》词中以比喻手法将愁思形象化描写的两句是: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⑶及行迷之未远 / 驰椒丘且焉止息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