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美博士放弃富足的生活,和妻子一起毅然回到国内做起了专职志愿者的工作,救助那些因贫困而上不了学的孩子。记者问他:“你现在的生活条件与在美国相比差距很大,你怎么看待它?”“我知足了。”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记者又问:“你对你现在所做的工作感到满意吗?”“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我还要继续努力。”他回答道。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知足与不知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800字以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国家已十几次对药品进行了降价,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原因是患者在医院总难以买到便宜的药品使得降价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B: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判决指出,首相参拜给普通民众造成了政府对靖国神社给予特别支持的印象,违反了“国家不能从事zōng jiāo 活动”的政教分离原则。 C:通过“神舟号”载人飞船飞行的连续成功,进一步证明我国在技术上已具备培养外国航天员的能力,这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 D: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个关系到能否顺利就业、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娴熟地使用电脑,取得四级以上英语水平和考取各种各样的资格证。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宁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zōng jiāo 。但把zōng jiāo 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zōng jiāo 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__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7.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此文的在于批评“现代派作家”只追求文学技艺而忽视作品的内容的倾向。

B.此文将托尔斯泰与现代派作家进行对比,其目的在于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C.托尔斯泰之所以是真正的文学大师,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的深深的爱,而非语言技巧。

D.作者写托尔斯泰“试一试刀刃”和“给了他们一些钱”的目的在于说明托翁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E.在此文中作者充分肯定了zōng jiāo 对托尔斯泰创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8.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9.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认为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与托尔斯泰相比不是真正文学大师的理由是:(6分)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20.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9分)

17.(6分)①有段时间曾经怀疑最初的认识,现在终于明白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

②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该为谁服务。

18.(6分)①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或“充满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

②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或:只注重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

19.(9分)①托尔斯泰的作品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

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③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以突出人物来表达主题思想。

20.(4分)BD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16题。(25分)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是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3自然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4自然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作者的爱憎直书纸上。

14.(1)第2自然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分别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的各自特点。(6分)

乡村的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的里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来表达。(3分)

15.第3自然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5自然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16.文章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6分)

13.(1)(6分)乡村的陋巷;破败、杂乱、肮脏    上海的里弄:拥挤、嘈杂、庸俗

   (2)(3分)幽静、秀美、悠闲

14.(6分)不矛盾。无人和有人都是根据文章需要而定的。第3自然段为了表现“巷”的“幽静”“悄悄的”“寂寂的”就不必有人出现。第5自然段说明“巷”里没有“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便显现出一个“矫羞”的姑娘,用来对比,表现“巷”超凡脱俗的圣洁,是“爱宁静淡泊”的人的好去处。

15.(6分)在拟人段中用“她”,增加“巷”的形象性和美感。

在平实叙述的文段中用“它”,有利直接表述。

16.(4分)C、E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喻“君子”的品行__________________,清涟而不妖。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很有特色,其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高险时,用这样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是这样写王照君的“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_。”

(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在《劝学》中谈到思和学的关系中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出淤泥而不染   (3)水瓶乍破水浆迸

(4)逸豫可以亡身   (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6)分明怨恨曲中论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3分)怀才不遇   抑郁难平   消极避世   直抒胸臆

10.(5分)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可是现实压抑了他,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就成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面对此景便产生了难得的爽快,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忘掉烦恼的目的。

11.(2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D  解:缓解、消解。

5.D  前一个“而”为转折关系,后一个“而”为承接关系。

6.B  ①为现实  ④为现实  ⑤谈皇帝行为

7.A  最后一句不实。

8.(1)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

(2)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

(3)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左传・襄公》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__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都喜欢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请看世界上有多少“手中有粮”的人心中仍然很慌啊!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不行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中国人喜欢讲“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__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和谐社会”是当代“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1.对文中“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康”包含着“和谐”,“和谐”对“小康”有积极的导向作有用。

B.“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C.“小康社会”是就经济目标而言的,它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就忽视“社会稳定”。

D.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小康”与“和谐”。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左传•襄公》的话,意在说明中国人一直处在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之中。

B.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C.作者引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话,说明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是调动社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D.世界上有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心中仍然很慌的原因是经济还不够发达。

3.不能支撑“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

A.2002年中国__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B.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C.“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

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

1.C  因果推论,不符合原文意思。

2.C  A项,不是“一直处在”而是“一直追求”;B项,原文有“主要”一词;D项,原因是社会不和谐,从两条腿的比喻可以看出。

3.B  说明的是“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有一张结实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4分)

示例:

(1)曾祖父一代(二十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2)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3)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__

(4)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__、李红卫

(5)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20字以内)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