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1―15题(25分)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

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包含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以及《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

不迁的美。

E.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12.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5分)

答:

13.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__破家”为界,分条列举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8分)

答:

14.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反衬手法的好处。(4分)

答:

11.B、C(B、“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家愁、情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包含国愁。C、《武陵春》是婉约词。)

12.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只要答到三点就给3分。)

13.①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②四处逃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

③生逢乱世。无人理解,遭人歧视,怀有超越时空的孤独。(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14.(1)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

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

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

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5.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苏庭梅就开始打点行装了。

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俊逸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的,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11.县太爷的“青纱小轿”为什么在苏庭梅的眼中变成了一面旗帜?(5分)

答:

12.前文与“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相照映的一句是:(4分)

答:

13.苏庭梅要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并且在梅花前站了三日三夜。这些行为表现了苏庭梅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答:

14.“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表明苏庭梅理解了辛野鹤的画的用意,那么辛野鹤的用意是什么?(5分)

答:

15.你赞成苏梅庭的选择吗?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苏梅庭最后选择的理解。(7分)

答:

11.因为苏庭梅在县太爷第二次光临后已经心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了县太爷的光临对苏庭梅的影响之大。

12.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

13.踏入仕途有违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助于改变困难的家庭和报答县太爷的识才之心。反映了苏强烈的内心矛盾。

14.画的是牡丹,落款改“庭”为“廷”,隐喻在朝廷为官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意在劝苏庭梅莫去朝廷为官,莫做俗艳的牡丹。

15.言之有理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

(1) ,当侍东宫, 。(《陈情表》)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赤壁赋》)

(3)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4) ,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5) ,环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

(6)悔相道之不察兮, (《离骚》)

(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小题。(7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3分)

(2)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让作者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2分)

4. D(彻底)

5.B(B项 第一个“乃”是承接连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竟”“竟然”。

A中的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C中的两个“于”都是表被动的介词。D中的两个“因”都是介词,

“趁着”)

6.D   

7.A

8.(1)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

   (2)该死的反贼,你们懂什么?赶快来杀我!

   (3)当时人们正闹饥荒,互相抢夺财物,盖勋调运粮食接济饥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80年代末著名哲学家、zōng jiāo 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赠一幅方斗于友,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善行者,无达迹”。“无达迹”的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达痕”。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的境界。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并非酸义是酸,咸义是咸,而是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 “味外之旨”。在同文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适,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淡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休气和平,意态超越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只有真正体会到“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你才能在人生和文学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此之谓也。

1.下列分别对“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的内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前者指老庄的哲学思想,后者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有的概念。

B.前者指“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后者指与中

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有关的古典美学的范畴。

C.前者指“无达迹”的行为;后者指文学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D.前者指“清静无为”,即不贪、不躁;后者指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即“味外之旨”。

2.下列全部都能证明“无味之味”境界的一项是 ( )

①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力

④平淡天真,自然浑成

⑤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知,是文之真性灵也

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只有不违反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B.只有将“无为”和“清静”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C.晋人的行草如果断了还能相连,那么能够说明书法家达到了“大自然无为而休气和平”的境界。

D.人类之所以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崇高境界,是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为之为”。

1. C     2. B    3. A

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

就“守住文化的根”为主题,仿写一句话。(5分)

例句:平安夜,同学们手捧苹果东奔西走相送时,谁还会想起大年三十的鞭炮?

仿写句:

仿写要求句式整齐、表达流畅、内容正确。

参考答案:情人节,情侣们怀抱玫瑰开怀说笑时,谁还会记得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

    文化周里,学者们争先恐后评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时,谁还能领悟八大山人那白眼秃鹫的深邃?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只写序号,3分)

2006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 ,国民经济呈现出 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①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 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③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

④物价水平较低 ⑤增长速度较快 ⑥经济效益较好

③②①⑤⑥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上班时间到了,职工小李还没来公司,经理说:“他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B: 陈楚生、苏醒、张杰等“快乐男生”,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深受观众所喜爱的超级明星,尤其受到中学生的追捧。 C:元月3日,第一炮便打响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隆重登场,备受关注的房价上涨问题有望在2008年得以实行。 D: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