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选择一组相关的意象,为下面的小诗续写一段文字,要求内容与诗题吻合,句式与第一节保持一致。(5分)
美的形式
枫树,以叶子的色彩
垂柳,以柔媚的朦胧
松树,以品德
胡松,以精神
乡村少女羞怯地一笑
田野的小黄花就开放了
前四句,写出一组相关的意象,与“美的形式”的标题吻合,并能使用排比句式,后两句,能紧承前四句,描写一组相关的“人”与“物”》
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个别词语,要求保留全部信息。(4分)
从广陵村返回,仰望天空,隐隐约约地从云缝里看见一只苍鹰,于烟水苍茫处飞翔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沉、鸣叫之哀,就都留在我的心里,我相信那定然是嵇康弹奏的那曲心爱的《广陵散》的意境。
我相信,当我从广陵村返回,仰望天空,隐隐约约地从云缝里看见一只苍鹰,于烟水苍茫处飞翔起舞时,留在我心里的大的舞台、远的背景、沉的翅膀、哀的鸣叫,定然是嵇康弹奏的那曲心爱的《广陵散》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雪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着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的声音。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人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 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 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我的喜欢有如四十年来第―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但是,和老年的福建人一样,我回想着过去下雪时候的生活,现在的喜悦就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似的,渐渐融化, 而且立刻消失了。
记得某年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寓所里,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吃得满面通红,两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地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冷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们都像走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们又叫我一个人看守着永不会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这是多么孤单,寂寞,乏味的生活。
“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正像我在福建的时候,对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雪的老年的福建人所说的一样。
然而,我还有一个更可骄傲的我在呢。这个我,是有过更快乐的生活的,在故乡:地上厚的积雪,是我的地毡,我在它上面打着滚,翻着筋斗。我把它捻成了团,捧着,丢着。我把它堆成了一个和尚,在它的口里,插上一支香烟。我把它当作糖,放在口里……
“没有意思!你这老年人!”我听见幼年的我对着过去的那些我这样说了。正如过去的那些我骄傲地对别个所说的一样。
不错,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过去和现在的喜悦是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样,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的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个他对着这个我,不也在说着“没有意思!” 的话吗?
天呵,我们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外的我呢?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诗人―般的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
抓住现实。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
眼前雪花飞舞着的世界,就是最现实的现实。
看呵!美丽的雪花在飞舞着呢。这就是我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
(选自鲁彦《雪》,有删改)
16.文章具体描写了许多地方的雪,请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条列出。作者认为哪个地方的雪景最美?为什么?(5分)
17.文章第三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写上海的雪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8.作者反复说“没有意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写“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表现了作者对眼前雪花的喜爱之情,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
B.文章所表现的感情跌宕起伏,作者回想福建下雪时候的生活,觉得现在的喜悦就像渐渐融化的雪花一样,立刻就要消失了。
C.文章通篇使用对比的手法,和上海下雪时的生活所表现出的欣喜之情相比,北京下雪时的生活让作者感到惘然。
D.对于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来说,即便是再美的雪花,也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
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紧扣一“雪”字在回忆和现实中穿梭,使我们既欣赏到雪的那份清韵,又了解到生活的一种哲理。
16. 故乡的雪,北京的雪,福建的雪,上海的雪。作者认为上海的雪最美,因为上海的雪花是作者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是作者眼前的最美丽的最现实的雪花,足以让作者自满。
17. 视觉,听觉,嗅觉,(从形、声、色、味角度答也可给分)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上海雪花的美丽、轻灵和青苔,表达了作者对于上海雪花的欣喜之情,突现现实的美才是最宝贵的观点。
18. 通过不同的“我”以及别人和我对快乐的不同认识的对比,说明“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的道理,表现“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观点。这样写,将文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水到渠成地表现出文章的主旨。
19. B、C(B项,“作者回想福建下雪时候的生活”错;C项,“北京下雪时的生活”也是令作者欣喜的)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第1题必做,2~5题任选3题)(8分)
(1)标志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峰的是 (作者)的 (作品)的问世。
(2)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3)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诗经・卫风・氓》)
(5)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1)曹雪芹 红楼梦
(2)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3)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4)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5)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1) 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1)《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9. C(易:改变、变化)
10. A(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于,前一句为介词,从;后一句为介词,比。C之,前一句代词,他;后一句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前一句为介词,用以,用来;后一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
11. B(②是说郭进,③是说边将,⑤是说李汉超)
12. A(B项不是“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C项“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有误,D项“全部分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有误)
13. (1)郭进管理部下非常严格,这一定是犯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法,想要诬陷郭进来谋求自己免遭责罚。(2)有人把这事告诉太祖,太祖立即下令,李汉超私设交易市场的地方,全部免除赋税。(3)太祖任用将领的方法就是这样,所有供养的将士少但积聚的力量多,使用的方法简略但收取的功效广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则更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如气虚、烦躁等等,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性格和修养的关系,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决――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是心胸、秉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的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1,有删改)
6.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就”,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花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有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6. A(B项“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无中生有,C项“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出现“匠气”,张冠李戴。D项笔墨“不仅”是技巧,改变限定。)
7. B
8. D(A结论绝对化 B“书读得越多,画艺越精湛”推论无依据,C结论属无中生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今年抗击雪灾冻灾的战斗中,一些向来为舆论所抨击的垄断行业及其从业者却表现出了高贵的责任感和令人感动的职业品质。 B:2007年以来,为恢复高考三十周年而作的回忆文章不断见诸于报端,这些文章常使人读后慨叹不已。 C:在欧洲,玉米不仅为地主、放债者、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也成为穷人的食品。 D: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要告诉学生懂得尊重劳动者,帮助学生向职业角色转变的观念。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然而却有不少人在利益的 下,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严重破坏生态平衡。(2)“思路趋向”,是指在创作意向或主题 之下,作品所体现的作家的思维路径。(3)如果说我们的法律制度不是为大多数人谋利,而是为一些人服务的工具,这样的法治不仅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会成为约束大多数人的工具。
A:驱动 约束 反而 B:驱动 制约 反而 C:驱逐 约束 而且 D:驱逐 制约 而且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视野: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现代汉语词典》)。据了解,在生物界,动物不同的视野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其行走(飞翔)的空间和速度。
请以“视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但必须按一种规范文体写作;不得另拟标题;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