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 2007年央视中秋晚会结束后,晚会举办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散落着各种垃圾,一片狼藉。观众席上烟盒、月饼渣、水果皮、报纸等垃圾遍地,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临时休息的烟雨楼内随意丢弃的白色饭盒和剩饭剩菜堆积成山。中秋晚会垃圾遍地的新闻播出后,有网友评论道:“你收了我们的门票,就该为我们服务,我们丢一些垃圾怎么了?”

其实,举办大型活动之后垃圾遍地,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闻了。每到黄金周,一些著名旅游景点,也是如此。即使如__广场这样神圣的地方,也要留下动辄上百吨的垃圾。该带走的被扔下,不该带走的却被顺手牵羊,城市广场摆放的节日鲜花总逃不脱被哄抢的命运。

(2) 湖北省武汉市38路公交车队推出“让座有奖”活动。凡给上车的老、弱、病、残、孕让座的,都发给“爱心回馈卡”,累计让座50次的,就能得到30元的公交IC卡一张。此举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也有人表示出不同的意见。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作文。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8.B   9.D   10.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西方哲学的影响,使西方烹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方法论的形而上学痕迹。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但不管怎样豪华高级,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而且作为莱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在炸牛排旁放两块山芋,也绝不是牛排烧山芋,而只是分别烧好后放到一起而已。而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模糊、不可捉摸。这给中国烹调的指导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它的原料是一种或多种,它的调料可以是一样或多样,它的步骤可以是一步或多步,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的滋味。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色香味形触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之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的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在中国烹调的体系中,不仅讲究菜肴的整体性,而且餐具、餐厅、摆台、上菜顺序,乃至天气、政治形势、食客等的不同,婚宴、丧宴、寿宴等的区别,都能纳入烹调的整体考虑之中。可以说这种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的把握就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西方烹调以营养为目的,其享用过程就是吃食物。在西方,中小学都有营养师,以保证食堂饭菜的营养平衡。但对于味道,他们是不大研究的。而中国烹调,不仅吃食物,更重要的是“吃味”。对于某些非家常的烹调来说,食物甚至只是味道的载体。人们享用的是味道,即欣赏的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俗话说“少吃多滋味”,一般家庭主人待客时,自谦时都说“莱烧得不好”,而不会说“菜不够吃”。西方烹调不以吃味为目的,而且有些吃法极不利于吃味。如美国人每餐必食的冰水和冰激凌,其低温会极大地抑制味蕾的活力,影响味觉的灵敏度。

西方烹调倾向于科学性,这种倾向使其日趋机械、规范。中国烹调倾向于艺术性,它的特点就是随意性。比如同一道菜,一个优秀的厨师就要根据冬天和夏天,煤火和炭火,铝锅和铁锅,这些情况随机而化,这是操作的随意性。再说原料的随意性,许多西方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再如技巧,一个优秀的厨师,固然要能做复杂繁琐的大菜,但就是面对简单的原料和佐料也往往能信手制出可口的美味,这就是技巧的随意性。

在西方,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信奉“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的原则,再加上其烹调的机械性,工作便成了纯粹的机械的工作。顿顿牛排土豆,单调的工作甚至会导致工人对工作理解的异化,自然不会有兴趣。可以说,在西方,食客的目的宽容了烹调的停滞,而厨师工作情趣的缺乏维持了这种停滞。中国则不然,“游戏中有工作,工作中有游戏”。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就增加了劳动者的工作趣味。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工作才会有积极意义,才会富有创造性,才会有中国菜的不断创造,推陈出新。

5.关于西方与东的饮食文化,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都要受到哲学的重要影响,烹调亦不例外。哲学思想的不同使西方烹调倾向于科学,中曰烹调倾向于艺术。

B.烹调充分发展之后,西方重营养学上的考虑显示出其先进性,东方对味的讲究显示出饮食观的落后。

C.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喝酒,而酒是极影响口味的;他们还爱吃那些带血的牛排,不加作料的生菜或熟菜。这些都表现了西方对味的忽视。

D.西方人因鸡脚食之无肉,故将其与鸡骨、鸡毛视为同列而弃之,而中国,鸡脚则为鸡身上相当贵重的部位。

6.对“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厨师讲究食物的味道、口感、形状,讲究食物的彼此搭配,可以说中国的烹饪注重整体效果。

B.中国烹凋还讲究餐具、餐厅、摆台、上菜顺序,乃至天气、政治形势、食客等的不同,婚宴、丧宴、寿宴等的区别,这些也是烹调整体配合的体现。

C.东方饮食特别强调菜肴的整体性,强调事物的配合,强调整体滋味,不可突出某类食物,食物彼此间有着度与量的关系。

D.我国烹调中对整体配合的注重与古代政治体制中对君臣佐使、相辅相成的注重都体现了中罔哲学重视客观事物整体性的特点。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烧饼的师傅,揉面时喜欢用擀面杖有节奏地敲打案板;厨师炒菜时,敲打铲勺,注意烹炒的节奏感,这此都是增加工作趣味的表现。

B.烹调在中国早已摆脱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肉体的存在,而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对于陕感的需求。

C.烹调只有在中国才是一种文化,它是中国人积极地充实人生的表现,和美术、音乐等等有着同样的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

D.团团围坐一席,共享厨师烹调的食品,是我们民族喜爱的方式,它主要体现了人们对食物随意性的要求。

5.B  6.C  7.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个性化的高科技产品,新科移动DVD以其小巧便捷、功能强大,开创了现代人户外随身娱乐的新潮流。 B:有节奏的运动比随意的运动对身体更有益处。专家说,当我们的身体按照音乐的节奏运动时,心跳和呼吸的频率也能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统一。 C:目前,南岗区海城社区举办了送法进社区活动,邀请10位司法人员和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现场讲解法律常识,答疑解惑,吸引来了500多名居民参加。 D:哈尔滨市烟草专卖局去年查缴假烟20.1万条。据烟草专卖局稽查人员介绍说,许多伪造、倒卖假炯者为暴利所驱使,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鉴赏诗词时,要认真 诗词的意象,领会诗词的情感意趣。 ②基因武器的特有功能之一,就是从武器的使用到发生作用都没有明显的 ,即使发现了也难以破解遗传密码从而实施控制。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 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还有更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A:揣摩 征候 固然 B:揣度 症候 固然 C:揣摩 症候 纵然 D:揣度 征候 纵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学生要老师教给他所有的智慧。

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去实践。”

学生恍然大悟: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与体会的。学习的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只有自己不断反省、思考,才会成为自己宝贵的经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这个长句表达不得体,请将其改为几个短句,注意改正不通顺的地方。(只写改动的部分)(5分)

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内蒙古准格尔旗,为旗领导集中修建超标准、超豪华的别墅式住宅,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的消息,经新华社__后,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极度追求享受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的恶劣影响。

答:

(5分)……引起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一消息经新华社__后,人们再次感受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 “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6.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说“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请问,“人和苇结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17.阅读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8分)

⑴“正草因为有骨性,更多用来铺房、填房碱”一句有何作用?

答:

⑵作者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答:

18.联系全文看。白洋淀人民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品质的?(4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与《荷花淀》相比,题材相同,风格一致,都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

B.文章先描绘了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然后转入叙事写人,以物衬人,自然合理。

C.文中的苇,作为作者歌颂立意的寓托物和行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地位显赫,可以说处处皆苇,处处皆人。

D.本文之所以感人,关键是感情炽热至真,尤其是文章结尾段,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白洋淀人民的赞颂之情。

E.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一方面有利于表现普通民众的朴实品质,另一方面也使文中“短兵相接”的场面真实、可信。

16.(5分)①白洋淀人依靠苇生活;苇是人的养育者,又是人形影相随的好朋友。②苇的性质与自洋淀人的精神品质是一致的,密不可分。

17.(8分)⑴既交代了苇的一种用途,又为下文赞扬自洋淀人民的英雄气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⑵这句话明为写苇,实则写人。在采蒲台发生的雄壮举,最具有苇的“骨性”,最能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可贵品质。

18.(4分)①热爱家乡,仇恨敌人,机智勇敢,坚定刚强。②运用白描手法。先写“无声”的动作,后写响亮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先从“面”上写集体的行动,后从“点”上写“四十多岁的人”的壮举,使得人物精神品质互相补充。

19.(4分)C、E 解析:A项“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不当;B项文中没有描绘“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D项“含蓄而深沉”不当。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第①题必做,②―⑤题任选3题)(8分)

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③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江城子》)

④古代赠别诗中多描绘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 , 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深挚的惜别之情。而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 。”则为赠别诗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

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

①白居易   别里科夫       ②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③不思量,自难忘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         天下谁人不识君

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词人采用通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词人落寞的心境。

    (2)上阙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下阙主要采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抒发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遗的忧愁别恨和悲凉寂寞的内心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