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老鲍的晚年堪比他书生意气的时代,依然充满活力,平素不仅参加棋牌活动,还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各项竞技比赛。 B:《后天神童》这本书没有单纯、机械地讲解这些教育理论,而是作者以自述的方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在趣味中得到启发。 C:当今社会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D:江西东乡县、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云南昆明市官渡区发现了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采取了捕杀和紧急强制免疫,疫情已得到控制。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        。 ③经过了        时期的古典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有往日的辉煌,正在一点点地被其他形式的作品侵蚀。

A:不止 鉴别 鼎盛 B:不只 鉴别 鼎盛
C:不只 甄别 全盛 D:不止 甄别 全盛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联系现实生活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以“守望者”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修辞保持一致。(6分)

“行走者”这个名称,使我想起漫游人。在广袤的大地上,漫游人四季行走于风历雨中,看云霞,这行走的生涯使他步履坚定,从容潇洒。

“行走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探险家。在巍峨的雪峰上,探险家日夜攀登高峰,望极顶,挑战新的高度。

示例:“守望者”这个名称,使我想起守林人。在幽深的森林里,守林人四季守护树木鸟兽,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

    “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看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一个句子3分,句式修辞不一致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5分)

[本报北京3月1日电]3月1日,就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的第二天,100多家医药企业在京开会。石药、鲁抗等国内医药企业巨头悉数到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上书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

在这份《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的征求意见稿中,药企代表们痛陈,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建议书指出,现行“以药养医”制度使得医疗机构成为逐利机构。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创收,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利益的__下,或明或暗地向企业索要回扣。“以药养医”的制度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治理商业贿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

答案:百余家药企欲上书国务院建议改革以药养医机制(4分;百余家药企,上书国务院,建议,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4.雨中游西湖,作者为什么说“我建议你去苏堤”? (6分)

答:

15.为什么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6分)

答:

16.怎样理解“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这句话的含义? (4分)

答:

17.文章结尾处写到岳庙、岳飞,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14.(6分)(1)能欣赏到苏堤的幽静美景;(2)游苏堤,忆苏轼,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感受苏轼博大的胸怀(3)能从苏轼的事迹和思想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人生坎坷,往往能激励人,铸就事业的成功。  (各2分)

15.(1)解决了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的问题;(2)沟通了南北,方便了行人;(3)使苏堤后世繁华而美丽,为西湖美景增色。  (各2分)

16.(4分)(1)“文章憎命达”,一帆风顺、仕途顺利的人是难以写出名传千古的文章的;

   (2)苏轼坎坷的遭遇为他的创作积累了素材,积聚了情感。(各2分)

17.(6分)(1)岳庙与苏堤相映衬,作者借民族英雄岳飞来烘托苏轼; (2)在作者看来,两人一文一武,同样伟大,一个用武力保卫国家,一个用智慧治理山水,两个人都是民族精英,都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各3分)   

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一)

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②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③二十四史“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它们全部是 体史书。

(二)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陶潜《归去来兮辞》)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③《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 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1)上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实景,侧重叙事和描写;下阙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4分)

(2)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

“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4分)

 8.C(乘机、根据)9.C 10.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神奇的“人体光”

1911年一位叫基尔纳的英国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15毫米厚的模糊光圈。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称为“人体辉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了人体的各部位发出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臂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中国人发现的700多个穴位相对应。在拍摄饮用烈性酒的人的手指时,他们发现,随着不断饮酒,饮酒人的手周围的光晕会变得越来越亮,颜色逐渐接近玫瑰色。而当人喝醉时,手指头所发出的光就会变得模糊,并失去正常色彩。

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蓝色的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研究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来说,青年人发出的光强度比中老年要强,体质强壮的人发光强度也大于体质较弱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人体有经穴的地方,比没有经穴的地方发光强度要大。

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光”的奥秘。根据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细胞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波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在发出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受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X射线等辐射。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为如此,“人体辉光”的发出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辉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

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摘自《知识窗》

5.下面对“人体冷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而使细胞发光是其产生的原因。

B.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呈现的颜色不同。

C.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强弱不同,以手指最强。

D.它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关系。

6.对科学家推测“人体辉光”产生的过程分阶段表述不够具体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阶段:人体接受来自外界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X.射线等辐射。

B.第二阶段:人体在特殊的电磁场里受电磁能量的激发产生波长强大的二次辐射。

C.第三阶段:人体二次辐射的辐射波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

D.第四阶段:有色离子大量汇聚在人体表面,形成可见光。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人体光”产生影响。

B.“人体冷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之外,“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内部。

C.人体发光较明显的部位同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人体经穴相对应,说明我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体光”。

D.“人体光”之迷的完全揭开之日就是人类完全认识自身之时,“我是谁”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5.C   6.B    7.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