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姬归汉”佳话质疑

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

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史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

但最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以及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并突然想起了一个千百年来似乎被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盛赞某事为“佳话”、“韵事”时,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坦率地说,我们在艳称“文姬归汉”是“千古盛事”时,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蔡文姬在曹丞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薰陶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其《悲愤诗》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而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蔡文姬却要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

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颇耐咀嚼,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颇能看出她在家庭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境。可以认定,文姬归汉以后,生活是并不幸福更不美满的。

“文姬归汉”,当事人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她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怎能称其为“佳话”?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因为烘托了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只于旁观者是佳话,因为满足了一种大众心理。

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的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

5.下列不属于“文姬归汉”被传为佳话的理由的一项是

A.文姬归汉,使得蔡邕得以父女团聚,消解了痛苦的心情,享受到天伦之乐。

B.蔡文姬出于名门,并且是一个“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才女。

C.文姬归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符合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的大众心理。

D.文姬归汉,体现了曹丞相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高尚美德。

6.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更多地考虑了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B.“胡地”生活了二十年,文姬对汉朝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真诚的。

C.“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D.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的嗜好,并且重物轻人。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姬之所以能够归汉,一方面的原是可能是“金璧”等重礼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曹丞相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

B.文姬在与“胡地”家人分别时,从人性的角度看,极有可能对“胡地”,对丈夫儿子,有一定的感情上的依恋。

C.文姬归汉后遇人不淑,董祀品行不端,犯法闯祸,而且在家里给过文姬人格上的歧视。

D.文姬归汉,对于曹丞相,对于旁观者的文人们是佳话;但是对于文姬本人,对于胡地的丈夫儿子,可能是残忍一些的人生大痛。

5.A项。A项表述的内容,位置不对,在第一自段中,原文关于理由的位置在第二自段和第六自段中。而且,原文中关于理由没有涉及到蔡邕。

6.C项。画线的句子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胡地与儿子的分离之痛,二是在汉地董祀家里的不幸福。C项将这两方面都包含在内。而且画线句子是对文章第四第五段的总结。AD两项表述的内容都不在这个范围内,并与其意不符合。B项表述的内容与画线句的意思相对。

7.C项。董祀在家里是否一定给过蔡文姬人格上的歧视,原文用的是推测的语气,有一个表推测语气的状语“很可能”,C项取掉了这一状语,将推测的语气变成肯定的语气,改变了原文的结果。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重建苏联,谁就非常愚蠢。 B:她的热心、肯受累、肯负责,令曾经仇视她的人感动啊! C: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从2008年1月1日至9月30日更名为《奥运频道》。 D:著名作家朱鸿对何三坡用在博客上撰文炮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方式求名的做法:既叹为观止,又丝毫不感到奇怪。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5岁高中状元的赵秉忠的被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长达2460字的状元卷,因残损严重,日前在辽宁博物馆展出了它的复制品。 B: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因深受专家厚爱,荣获第四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2007)最佳专家奖”。 C:出版于1906年的《秦中官报》的前身《官报》,1898年创办于西安,是第一次陕西报刊中采用外国通讯社电稿的报纸。 D:文化部授予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的西安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依次填入下面各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不管窗外天空多么漆黑, 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 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作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 在窗子里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A:只要 只要 类比 镶嵌 B:如果 倘使 类比 装裱 C:如果 只要 衬托 装裱 D:只要 倘使 衬托 镶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能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吗?”

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奇怪而不屑地回答:“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一个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靠着树干。这时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落落在树枝上时,枝条折断了。那么一片雪花的重量是微不足道的吗?”说完知更鸟飞走了,野鸽陷入了沉思。

显然,这个故事,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是有启发的。请根据你对这个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全国旅游景区徽标、门票、宣传口号展评大赛”评奖中,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获得唯一一个徽标一等奖。九寨沟徽标图案由雪山和云朵组成,形似眼睛,简单的图形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请你从赞美九寨沟自然风光和保护九寨沟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分别为这个徽标配上了一句宣传口号。(6分)

答:①

参考示例:①九寨沟,一眼可以看尽世间美景。(3分)

②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九寨沟。(3 分)

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4分)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参考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4分)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正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然后用反问形式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宇。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__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的扁担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拄,企图刮摔那根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掉一样。“__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自卫和__恶势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的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在母亲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进我稚嫩的肩膀,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多么的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拣回来,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着我血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压大压硬的呀!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母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

⑨如今,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已渐渐从扁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软化。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投机钻营,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甚至常常抚摸肩上那消退的老茧,保持人格的清醒。 (选自《散文》)

14.文章第2段说“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优秀”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

答:

16.作者在文章第4、5、6段阐述了扁担的哪些重要意义?请加以概括。(6分)

答:

17.第7、8段写我对扁担的亲身感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作者在文章结尾为什么这样说?请综合全文作答。(4分)

答:

14.(4分)材料方面应具备坚韧、轻巧、弹力强的品质;要能经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烈火烘烤热汗浇淬;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

15.(4分)扁担一方面承载着民族(民众)的苦难和艰辛,(2分)一方面又体现了我们民族勇于忍辱负重的意志和精神。(2分)

16.(6分)凝结着古代文人(陶渊明)清贫自守的贞操以及世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2分)写出了革命者(__)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2分)是农民生活的依靠和自卫及__恶势力的武器。(2分)

17.(4分)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2分)这样写一方面突出扁担对于我的成长及我们一家生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扁担的由恨到爱,突出了我对扁担的珍惜。(2分)

18.(4分)因为扁担寄托了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和精神(2分)告诫人们在追名逐利的世俗潮流中保持人格的清醒。(2分)

名句填空(4分,两小题任选一题)

(1)写出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③忧劳可以兴国, 。(《伶官传序》)

④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次第, ?(《声声慢》)

(2)云销雨霁,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长使英雄泪满襟   逸豫可以亡身       怎一个愁字了得

(2)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响彻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阅读下面这首七律,回答问题(8分)

春日郊行

袁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日送迎。

①诗歌首句说“二月郊行最有情”,结合全诗,试分析有哪些事物让诗人感到有情。(4分)

――――――――――――――――――――――――――――――――――――――。

――――――――――――――――――――――――――――――――――――――。

②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不同哲理。(4分)

――――――――――――――――――――――――――――――――――――――

――――――――――――――――――――――――――――――――――――――。

(1)(4分)答:一是自然界的景致,二是乡村春耕的忙碌景致,三是作者为官每天忙碌不已的劳苦。(2)(4分)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情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