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报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季广茂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文章粗口谩骂因否定自己文章的四川大学教授钟华长达80余天。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学术争鸣的表现,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相互攻击,产生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上个世纪的鲁迅,曾在文中骂过一百多位文化名人;也有人认为这是文人相轻,人品不及的丑态,如弘一法师对郭沫若就曾提过“士先器识然后文艺”的看法。
你是如何看待文人写文章骂人这种行为的?请以“说文人骂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所写内容只要与“文人骂人”有关就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偶然翻到元初书法大家鲜于枢的行草,“山僧独向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字虽是走云连凤,气势磅礴,触目却教人看出大寂寞来:即使心如止水的山僧,也有他的青春岁月,也有他的盛年,然而朝颜瞬息,只有寒松独见;人,只是悠悠地老去。
这样的寂寞,也透露在陶渊明用最平静的语气描写墟里之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或抒说自己农事稍歇,“长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的时候。热爱田园如陶渊明,如果周围的人相见但道桑麻,唉,你要原谅他的寂寞,桑麻之外柴扉长掩的寂寞,知道日月掷人而去,人事转瞬零落的寂寞。
当然所有的繁华都有歇尽时的冷清,熙攘的人群里也会有大寂寞。然而有一种寂寞是剥尽了繁华的结果,选择了这寂寞的人只是义无返顾地,把生命典当给它,从换得的寂寞里咀嚼出苦涩的创作动力来,看奥基菲的画就给你这感觉。奥基菲无疑是美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然而她也是一个把半生埋失在新墨西哥沙漠的滚滚黄沙中的女子,她用最明丽最女性的色彩同时捕捉这野地里盛放的生命和赤裸裸的死亡──一边是逼人而来的花卉,饱蘸着活力;一边是血肉全销的动物白骨,以空洞的眼眶,看着大千──她的笔触,介于一丝不苟的写实和意在画外的象征之间。写实的部分,我们都看懂了,象征的呢?是剥去了文明的外衣后,独对生命真相的探索么?还是调和生死两极的努力?我们也确实不难在她的画中看出盛开的花朵和枯骨之间相似的地方。
然而奥基菲的绘画世界里并不容纳人事,连道桑麻消长的人事也没有,她选择了滚滚黄沙的大寂寞,让那寂寞成就她独特的美感,完成她对生命的诠释。
似乎鲜于枢和陶渊明都比较自怜一些,也可能是文学比了绘画容易自怜。然而寂寞本来既可能是对一个空寥景象的表面解释,也可以是主观的自我感受。我们以为寂寞的黄沙,对奥基菲也许充满了繁复的意象和探索的可能;我们以为回到田园乐在其间的陶渊明却自有他“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孤独失望。史载鲜于枢“晚年懒不耐事,闭门谢客……以研读终其身”。鲜于枢其实只活了四十五岁,所谓晚年,还是许多人的少壮,他毕竟也是那选择了把生命典给寂寞,从中咀嚼出苦涩的创作力的人。
14.文章在首尾部分,分别引用了鲜于枢的行草和晚年的史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5.“然而寂寞本来既可能是对一个空寥景象的表面解释,也可以是主观的自我感受”,问:(1)“空寥景象”在文中的深层解释是什么?(2)“主观”一词在文中都指什么内容?(6分)
16.文章多次提到寂寞。联系全文,归纳概括出文中寂寞的种类,并举出文中的事列。(4分)
17.作者详细描绘并分析了奥基菲的花朵白骨的画,其用意是什么?(6分)
14.(6分)
首段引用行草,从内容上引出寂寞这一中心话题(或引出题目)。(2分)
结尾引用史料,反映他晚年“以研读终其身”的生活情景,含蓄地显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在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使结构完整。(2分)
15.(6分)
(1)新墨西哥的滚滚黄沙,对奥基菲充满繁复的意象和探索的可能。(3分)
(2)指我们对奥基菲的黄沙、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的误解。(3分)
16.(4分)
第一种,被动的寂寞,如鲜于枢早年及陶渊明。
第二种,剥尽繁华的寂寞,主动把生命典给它,如奥基菲,晚年的鲜于枢。
17.(6分)
用事例,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文段的中心主旨:主动选择寂寞的人,把生命典给寂寞,从寂寞中咀嚼出苦涩的创作动力来。(3分)
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把生命典给寂寞献身艺术的精神的肯定和赞美。(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
(2)“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此诗的作者还写过有名的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 。”那诗句中的“君”是指 代的 ,他被贬九江后写下了著名的长诗 。这首长诗影响到元朝,元杂剧 中就化用典故为“比司马青衬更湿”。
(1)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 彩彻区明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代 白居易 琵琶行 西厢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是欧阳修从洛阳留守刚被贬到夷州后在夷州的一位好友。
②山城,即夷州的夷陵城,位于今天湘西偏远的地区。
(1)作者对本诗评价最高的一句是第一句,而其中的“疑”字更是深得作者的喜爱。这里的“疑”字有哪些好处?(4分)
(2)简析三四句中“橘”和“笋”的形象。(4分)
(1)(4分,每1小点1分)
“疑”字对“春风不到天涯”略微做了些否定。暗含有被贬夷州后虽然失望但仍有期待,希望再得重用的复杂心情。奠定了全诗怨而不怒、自信向上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4分)
“橘”“笋”二物,表达了一种在遭受挫折打击后仍坚强向上精神形象。(2分)
“残雪压枝”“冻雷惊笋”,说明生存环境恶劣, 喻人生中遭受挫折打击后的困境。 “犹有橘”及“欲抽芽”显示了一种生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喻顽强不惧,坚定向上的品质。(2分)

8.D项。泫,在文中的意思为“流泪”。
9.B项。第一句“复庵”喻有“复国”之意;第四句“东向以迎日出”含有心向东方故都北京,盼望明室恢复,光明重新普降大地的复国之志;第五句中的绵上之山,就是介子推隐居的地方,用此典故含有重返故国之意;第六句“极望”的对象是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的地方。第二句“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说的是李自成的行为,与作者的复国之志无关。第三句“有松可荫”只是介绍庵的环境,不含有“复国之志”的内容。
10.C项。A项中的范养民是位太监,并没有做官,也没有弃官。B项中的伯夷叔齐住在山上采野菜,只是为了表明不食周粟,不与周朝合作,互相谦让是在谦让君位。而范养民的心愿即是不与清朝合作。D全文的中心主旨是表达了作者的复国之志。而范养民及复庵只是中心的材料。
11.(10分)
(1)但是范先生凭借的并不是方士道人那类人们的道术。
(2)(这些)都是范先生希望达到但并没有实现的心愿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姬归汉”佳话质疑
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
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史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
但最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以及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并突然想起了一个千百年来似乎被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盛赞某事为“佳话”、“韵事”时,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坦率地说,我们在艳称“文姬归汉”是“千古盛事”时,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蔡文姬在曹丞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薰陶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其《悲愤诗》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而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蔡文姬却要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
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颇耐咀嚼,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颇能看出她在家庭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境。可以认定,文姬归汉以后,生活是并不幸福更不美满的。
“文姬归汉”,当事人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她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怎能称其为“佳话”?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因为烘托了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只于旁观者是佳话,因为满足了一种大众心理。
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的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
5.下列不属于“文姬归汉”被传为佳话的理由的一项是
A.文姬归汉,使得蔡邕得以父女团聚,消解了痛苦的心情,享受到天伦之乐。
B.蔡文姬出于名门,并且是一个“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才女。
C.文姬归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符合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的大众心理。
D.文姬归汉,体现了曹丞相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高尚美德。
6.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更多地考虑了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B.“胡地”生活了二十年,文姬对汉朝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真诚的。
C.“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D.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的嗜好,并且重物轻人。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姬之所以能够归汉,一方面的原是可能是“金璧”等重礼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曹丞相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
B.文姬在与“胡地”家人分别时,从人性的角度看,极有可能对“胡地”,对丈夫儿子,有一定的感情上的依恋。
C.文姬归汉后遇人不淑,董祀品行不端,犯法闯祸,而且在家里给过文姬人格上的歧视。
D.文姬归汉,对于曹丞相,对于旁观者的文人们是佳话;但是对于文姬本人,对于胡地的丈夫儿子,可能是残忍一些的人生大痛。
5.A项。A项表述的内容,位置不对,在第一自段中,原文关于理由的位置在第二自段和第六自段中。而且,原文中关于理由没有涉及到蔡邕。
6.C项。画线的句子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胡地与儿子的分离之痛,二是在汉地董祀家里的不幸福。C项将这两方面都包含在内。而且画线句子是对文章第四第五段的总结。AD两项表述的内容都不在这个范围内,并与其意不符合。B项表述的内容与画线句的意思相对。
7.C项。董祀在家里是否一定给过蔡文姬人格上的歧视,原文用的是推测的语气,有一个表推测语气的状语“很可能”,C项取掉了这一状语,将推测的语气变成肯定的语气,改变了原文的结果。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重建苏联,谁就非常愚蠢。 B:她的热心、肯受累、肯负责,令曾经仇视她的人感动啊! C: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从2008年1月1日至9月30日更名为《奥运频道》。 D:著名作家朱鸿对何三坡用在博客上撰文炮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方式求名的做法:既叹为观止,又丝毫不感到奇怪。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5岁高中状元的赵秉忠的被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长达2460字的状元卷,因残损严重,日前在辽宁博物馆展出了它的复制品。 B: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因深受专家厚爱,荣获第四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2007)最佳专家奖”。 C:出版于1906年的《秦中官报》的前身《官报》,1898年创办于西安,是第一次陕西报刊中采用外国通讯社电稿的报纸。 D:文化部授予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的西安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依次填入下面各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不管窗外天空多么漆黑, 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 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作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 在窗子里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A:只要 只要 类比 镶嵌 B:如果 倘使 类比 装裱 C:如果 只要 衬托 装裱 D:只要 倘使 衬托 镶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能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吗?”
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奇怪而不屑地回答:“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一个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靠着树干。这时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落落在树枝上时,枝条折断了。那么一片雪花的重量是微不足道的吗?”说完知更鸟飞走了,野鸽陷入了沉思。
显然,这个故事,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是有启发的。请根据你对这个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