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回答问题(18分)

【双调】清江引

咏梅

(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二)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对“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诗,分别就表现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4分)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4分)

(1)“南枝------,泄漏------。”句中“泄漏”二字将梅花拟人化(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1分)。“溪桥------,茅舍------。”对仗工整(或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1分),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1分)

(2)(4分)(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2分)(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2分)

对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先断句,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只写译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现有一个每天要偷邻居的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理的人的作为。”他说:“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吧,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就彻底停止。”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道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大意4分,“人日攘邦邻之鸡者”定语后置“攘”、“或”、“是非”、“请”、“斯”6个要点各1分。)  

8.D(A谢:谢罪,道歉。 B委:交付。  C独:难道。  D助词,取消独立性;助词用于谓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9.C(①说的是王翦借口生病拒绝为将,②说的是王翦为消除亲王疑心的做法,这两项均不是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⑥叙述楚军的情况)

10.B(“秦王答应后他还不放心”有误,秦王只是大笑,并没答应;“五位”当为“五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为了限制塑料袋的大量使用,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出公告;从2008年6月1日起,消费者只能有偿使用它。

人们把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由于人们时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一次性产品,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因此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手将用过的塑抖快餐餐具抛向窗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另外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舍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由于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l 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0吨,每年总量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成功研制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周期解。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是解决问题的一项有效方法。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3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l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油品,剩下的通过焚烧转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5.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B.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向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C.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白色巧搬带.

D.指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土壤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的污染现象。

6.下列对文末“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B.塑料垃圾被动物吞入,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的“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C.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

D.“白色污染”问题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B.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C.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D.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

5.C(A、B、D项概括不全面。“白色污染”包括视觉污染和生态污染两方面。)

6.D(抓住“否则”,整体理解“要解决白色污然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7.B(文中“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压缩了其降解周期”,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必须综合治理。)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古人写评论,大致有如下三类。(1) (2) (3) 这三类,未必概全,但纵有遗漏我想也无损于以下事实: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兴致有便写一点,如没有则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写,没有谁处心积虑当什么批评家。①读了好诗文、好词曲、好小说,逢着妙处,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后来整理出来,好教别人也知道妙在何处②为所编的作品集写一些说明,或出于情谊而替别人的书写推荐文字③创作之余,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体会,或不得不吐,或值得总结,或欲与友人交流④于是借书简、诗词、短论而发⑤是为点评⑥是为序跋类

A:①⑤/②④/③⑥ B:②⑥/③④/①⑤ C:③④/①⑤/②⑥ D:①④/②⑤/③⑥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3・15”不是什么特定的节日,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愿望:希望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关系,希望维权意识深入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心中。 B: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入本市高科技园区各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制定为此类人才提供专门资金支持的政策。 C: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已批准西安大明宫遗址修复工程,预计资金投人为15亿元左右。 D: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报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季广茂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文章粗口谩骂因否定自己文章的四川大学教授钟华长达80余天。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学术争鸣的表现,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相互攻击,产生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上个世纪的鲁迅,曾在文中骂过一百多位文化名人;也有人认为这是文人相轻,人品不及的丑态,如弘一法师对郭沫若就曾提过“士先器识然后文艺”的看法。

你是如何看待文人写文章骂人这种行为的?请以“说文人骂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所写内容只要与“文人骂人”有关就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偶然翻到元初书法大家鲜于枢的行草,“山僧独向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字虽是走云连凤,气势磅礴,触目却教人看出大寂寞来:即使心如止水的山僧,也有他的青春岁月,也有他的盛年,然而朝颜瞬息,只有寒松独见;人,只是悠悠地老去。

这样的寂寞,也透露在陶渊明用最平静的语气描写墟里之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或抒说自己农事稍歇,“长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的时候。热爱田园如陶渊明,如果周围的人相见但道桑麻,唉,你要原谅他的寂寞,桑麻之外柴扉长掩的寂寞,知道日月掷人而去,人事转瞬零落的寂寞。

当然所有的繁华都有歇尽时的冷清,熙攘的人群里也会有大寂寞。然而有一种寂寞是剥尽了繁华的结果,选择了这寂寞的人只是义无返顾地,把生命典当给它,从换得的寂寞里咀嚼出苦涩的创作动力来,看奥基菲的画就给你这感觉。奥基菲无疑是美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然而她也是一个把半生埋失在新墨西哥沙漠的滚滚黄沙中的女子,她用最明丽最女性的色彩同时捕捉这野地里盛放的生命和赤裸裸的死亡──一边是逼人而来的花卉,饱蘸着活力;一边是血肉全销的动物白骨,以空洞的眼眶,看着大千──她的笔触,介于一丝不苟的写实和意在画外的象征之间。写实的部分,我们都看懂了,象征的呢?是剥去了文明的外衣后,独对生命真相的探索么?还是调和生死两极的努力?我们也确实不难在她的画中看出盛开的花朵和枯骨之间相似的地方。

然而奥基菲的绘画世界里并不容纳人事,连道桑麻消长的人事也没有,她选择了滚滚黄沙的大寂寞,让那寂寞成就她独特的美感,完成她对生命的诠释。

似乎鲜于枢和陶渊明都比较自怜一些,也可能是文学比了绘画容易自怜。然而寂寞本来既可能是对一个空寥景象的表面解释,也可以是主观的自我感受。我们以为寂寞的黄沙,对奥基菲也许充满了繁复的意象和探索的可能;我们以为回到田园乐在其间的陶渊明却自有他“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孤独失望。史载鲜于枢“晚年懒不耐事,闭门谢客……以研读终其身”。鲜于枢其实只活了四十五岁,所谓晚年,还是许多人的少壮,他毕竟也是那选择了把生命典给寂寞,从中咀嚼出苦涩的创作力的人。

14.文章在首尾部分,分别引用了鲜于枢的行草和晚年的史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5.“然而寂寞本来既可能是对一个空寥景象的表面解释,也可以是主观的自我感受”,问:(1)“空寥景象”在文中的深层解释是什么?(2)“主观”一词在文中都指什么内容?(6分)

16.文章多次提到寂寞。联系全文,归纳概括出文中寂寞的种类,并举出文中的事列。(4分)

17.作者详细描绘并分析了奥基菲的花朵白骨的画,其用意是什么?(6分)

14.(6分)

首段引用行草,从内容上引出寂寞这一中心话题(或引出题目)。(2分)

结尾引用史料,反映他晚年“以研读终其身”的生活情景,含蓄地显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在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使结构完整。(2分)

15.(6分)

(1)新墨西哥的滚滚黄沙,对奥基菲充满繁复的意象和探索的可能。(3分)

(2)指我们对奥基菲的黄沙、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的误解。(3分)

16.(4分)

第一种,被动的寂寞,如鲜于枢早年及陶渊明。

第二种,剥尽繁华的寂寞,主动把生命典给它,如奥基菲,晚年的鲜于枢。

17.(6分)

用事例,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文段的中心主旨:主动选择寂寞的人,把生命典给寂寞,从寂寞中咀嚼出苦涩的创作动力来。(3分)

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把生命典给寂寞献身艺术的精神的肯定和赞美。(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闾阎扑地, ,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2)“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此诗的作者还写过有名的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 。”那诗句中的“君”是指 代的 ,他被贬九江后写下了著名的长诗 。这首长诗影响到元朝,元杂剧 中就化用典故为“比司马青衬更湿”。

(1)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  彩彻区明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代  白居易   琵琶行   西厢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是欧阳修从洛阳留守刚被贬到夷州后在夷州的一位好友。

②山城,即夷州的夷陵城,位于今天湘西偏远的地区。

(1)作者对本诗评价最高的一句是第一句,而其中的“疑”字更是深得作者的喜爱。这里的“疑”字有哪些好处?(4分)

(2)简析三四句中“橘”和“笋”的形象。(4分)

(1)(4分,每1小点1分)

“疑”字对“春风不到天涯”略微做了些否定。暗含有被贬夷州后虽然失望但仍有期待,希望再得重用的复杂心情。奠定了全诗怨而不怒、自信向上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4分)

“橘”“笋”二物,表达了一种在遭受挫折打击后仍坚强向上精神形象。(2分)

“残雪压枝”“冻雷惊笋”,说明生存环境恶劣, 喻人生中遭受挫折打击后的困境。 “犹有橘”及“欲抽芽”显示了一种生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喻顽强不惧,坚定向上的品质。(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