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贻误 虚无缥缈 贸然 宁缺毋乱 B:翔实 甘之如饴 倾泄 敝帚自珍 C:恢宏 棉里藏针 矍铄 忠贞不渝 D:装潢 无耻谰言 起讫 冥顽不灵
美国《生活》杂志把“大学”的出现视为近一千年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延续整个世界文明的场所,也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曾有人说,18世纪的大学是重温苏格拉底的智慧与领略但丁风采的地方,是培养知识渊博、性格完美的绅士的地方;19世纪的大学是创造现代科学、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地方,是一个聚集了热情的年轻人,对世界进行讨论的地方;20世纪的大学,是人们批判地继承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观念的地方……
那么,对今天我们这些离大学之门仅一步之遥的高三学子而言,“大学”又意味着什么?
“大学”又能给予我们什么?
请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若写诗歌,应不少于25行。
仿照划线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续写一句话,组成一段文意贯通的文字。(6分)
生活中的许多情况,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的。虽然我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有时成功却是失败之父,因为轻易的成功会带来轻易的失败,意外的成功也会潜伏着意外失败;
懂得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是不无益处的。
宋词,虽然人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有时身在山中才能识得山的面目,因为停留“山”外会使我们缺乏更深的认识,远离此“山”看到的永远只是它的。(所引格言、诗句须是原文,分析要言之成理,体现出辩证性,形式大体与例句相同。)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桐树。
说谁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少许翠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了,园中减了葱笼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让它们酣饮风霜了。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大丽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嫩红浅紫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对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经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青青如玉的树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有春天要来。
明年的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4.本文组织材料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4分)
15.人们为什么关心“秃的梧桐”的死活?(6分)
16.文中描写老柏、香橙、老榆、大丽菊、牵牛花等其他植株,对表现本文中心有何作用? (4分)
l7.(1)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分)
(2)结尾又一次出现人们对秃的梧桐表示惋惜的话,简析其作用。(4分)
14.(4分)本文以秃的梧桐在不同季节里的变化为明线,(2分)以作者对秃梧桐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为暗线组材。(2分)(答“以时间为明线”、“以梧桐的死活为明线”或“以对梧桐的惋惜之情为暗线”得1分)
15.(6分)①它生长在两家屋前的正中,充当分界牌;②“不偏不倚”的将自己的清荫分给两家享用;③为他们带来了秋雨梧桐的诗意般享受;④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毅的品格。(④必答,①―③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16.(4分)写其他的树和花衬托出梧桐的顽强生命力,(2分)同时使秃的梧桐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在周围环境中有了普遍意义,从而拓展和升华了文章中心。(2分)
17.①(4分)虽然秃的梧桐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仍会遭摧残,生活道路上仍有挫折,(2分)但即使它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2分)
②(4分)结构上前呼后应,(2分)内容上表明秃的梧桐生存的艰辛,从而突出了它生命力的顽强。(2分)
默写填空(任选一小题)。(l 6分)
(1)宋词 派的词人 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 , 。 , ”借用历史人物孙权的典故,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 ?屈平之作《离骚》, 。”出自被鲁迅先生誉为“ , ”的《史记》。
①豪放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谍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盖自怨生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回答问题(18分)
【双调】清江引
咏梅
(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二)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对“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诗,分别就表现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4分)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4分)
(1)“南枝------,泄漏------。”句中“泄漏”二字将梅花拟人化(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1分)。“溪桥------,茅舍------。”对仗工整(或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1分),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1分)
(2)(4分)(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2分)(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2分)
对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先断句,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只写译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现有一个每天要偷邻居的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理的人的作为。”他说:“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吧,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就彻底停止。”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道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大意4分,“人日攘邦邻之鸡者”定语后置“攘”、“或”、“是非”、“请”、“斯”6个要点各1分。)

8.D(A谢:谢罪,道歉。 B委:交付。 C独:难道。 D助词,取消独立性;助词用于谓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9.C(①说的是王翦借口生病拒绝为将,②说的是王翦为消除亲王疑心的做法,这两项均不是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⑥叙述楚军的情况)
10.B(“秦王答应后他还不放心”有误,秦王只是大笑,并没答应;“五位”当为“五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为了限制塑料袋的大量使用,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出公告;从2008年6月1日起,消费者只能有偿使用它。
人们把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由于人们时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一次性产品,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因此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手将用过的塑抖快餐餐具抛向窗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另外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舍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由于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l 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0吨,每年总量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成功研制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周期解。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是解决问题的一项有效方法。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3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l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油品,剩下的通过焚烧转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5.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B.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向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C.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白色巧搬带.
D.指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土壤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的污染现象。
6.下列对文末“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B.塑料垃圾被动物吞入,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的“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C.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
D.“白色污染”问题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B.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C.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D.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
5.C(A、B、D项概括不全面。“白色污染”包括视觉污染和生态污染两方面。)
6.D(抓住“否则”,整体理解“要解决白色污然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7.B(文中“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压缩了其降解周期”,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必须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