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边两首诗,做后边的题目。(8分)

菊 (唐)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瓦松:生长在屋面瓦缝中的一种矮小植物,外形像松。

(1)填空。唐诗中的“九日”是指农历每年的_____________。宋诗说菊花是生长在“疏篱”之下,是因为陶渊明在《饮酒(五)》中有这样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两首咏菊诗在表现手法上除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外,还有两点共同之处,请指出这两点共同处并作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九月初九(重阳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一是都把菊花人格化了:说“由来不羡瓦松高”,说“宁可枝头抱香死”,这都是把菊拟作人。唐诗借咏菊赞扬了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品格,宋诗借咏菊歌颂了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节操。二是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唐诗将菊花和瓦松对比,宋诗将菊花和百花对比。通过对比,将菊的品格、节操更鲜明地突现出来。(指出的共同处是正确的,各2分;说明是正确的,各1分。)

9.C  (鬻,出卖。)

10.B  (于,上一个作“从”、“自”讲,下一个作“在”讲;而,都起承接作用;唯,上一个作“只是”讲,下一个表希望语气;所,上一个与“未发”组成名词结构,下一个作“处所”讲。)

11.A  (B.上一句表现黄办事干练,下一句表现他博学有才;C. 上一句表现黄严格执法,下一句表现他为官清廉;D. 上一句表现黄严格执法,下一句表现他天资介特。)

12.C  (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跪拜,不是“不轻易跪拜孔子”。)

13.(1)等到长大了,凭着擅长写文章而闻名四方。(注意对“迨”、“名”的理解,各1分。) 

( 2)案件将要定下来了,黄改变穿戴暗中查访这件事,完全掌握了继__险虚伪的情况……(注意对“狱”、“变衣冠阴察之”、“具”、“奸伪”的理解,各1分。)  

(3)黄的学问是,博览天下书籍,但又能极精确地将它们加以概括。(注意对“学”、“博”、“约”、“至精”的理解,各1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做6~8题。

癌症的转移

癌症治疗难,难在它能够转移。1839年,法国妇产科大夫雷卡米尔描述了癌症转移的规律:乳腺癌、膀胱癌多转移到淋巴结、骨骼,皮肤癌多转移到肺,结肠癌常向肝转移,肺癌常向肾上腺、大脑转移……

那么癌症是怎样转移的呢?

1889年,一位叫佩吉特的医生提出,癌细胞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从原发部位随机转移到身体各部位的。他称这些循环中的癌细胞为“种子”,说它们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合适的器官,就会转移到那里生根、发芽的。

不久一位叫埃文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癌症转移的方式是,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是停留在最先遇到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中,等聚集到一定数量后便在血管周围的器官上生长。

可是,这两种说法都遭到了一位叫威斯的研究人员的否定。威斯说:如果肯定佩吉特的说法,则对雷卡米尔描述的癌症转移的规律无法作出解释;如果肯定埃文的说法,那么癌细胞在转移不久就会在被血液滞留的部位停留,生长,但事实上很多癌症转移得很远。威斯还说:事实上血液循环也并非癌症转移的唯一途径。

后来美国一位叫约那森的免疫学教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癌症向什么部位转移,是由这一部位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决定的。人体器官都产生一种激活素,这激活素是一种信号分子,它能充当癌细胞的“指示灯”,癌细胞能凭着一双奇特的“眼睛”看到亮给自己的“指示灯”,在进入血液、组织后,以自己的受体作“向导”,以“指示灯”为目标行进,转移到自己的目的地,与那里的激活素相结合,在那里生长,繁衍。

多年来,一些研究小组不停地寻找癌细胞上的激活素受体。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些癌细胞上的激活素受体,而且证明了乳腺癌向淋巴结转移,皮肤癌向肺转移,就是因为这些器官、组织产生的化学激活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乳腺癌多是向淋巴结转移、而皮肤癌多是向肺转移的原因。

6.下列是对“激活素”的说明,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素是一种化学物质,人体各种器官都产生这种物质。

B.虽然人体各个器官的生长条件不尽相同,但所产生的激活素却是完全相同的。

C.激活素对癌细胞能起到信号作用,能指示癌细胞的转移。

D.激活素能通过癌细胞受体与癌细胞结合,使癌细胞在新的部位“定居”下来。

7.下边是对一些研究者观点的介绍,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佩吉特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具有随意性,它就像植物的种子,哪里适合它生长,它就转移到哪里。

B.埃文也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具有随意性,最先遇到一处毛细血管,便在那里滞留下来,聚集起来。

C.威斯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癌细胞也不会在毛细血管里滞留下来,聚集起来。

D.约那森认为,癌细胞靠激活素来确定转移目标,靠自己受体的引导转移到它所发现的转移部位。

8.根据约那森的观点提出了下列设想,设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将人体内的激活素扑灭,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B.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双目失明”,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C.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受体失去“向导”作用,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D.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受体不能与激活素结合,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6.B  (某处的癌细胞只向一些特定的部位转移,说明这些部位的激活素发出的信号与别处的不同;发出的信号不同,说明这些部位的激活素与别处的激活素有所不同。“激活素”只是这类物质总的名称。)

7.C  (威斯并没有说癌细胞不会在毛细胞血管里滞留,聚集。)

8.A  (各器官都产生激活素,激活素肯定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公路要不堵塞就得有交通法一样,信息交流的渠道要不堵塞就得有语言文字法,所以国家制订了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 B:医生一方面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负责地为患者治病,另一方面,患者也应主动地予以配合。 C:他虽然投篮不多,但高高地站在篮下,迫使客队以重兵看守他,进而为伙伴们创造了外围投篮和突破进攻的机会。 D:这所学校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富有古代建筑特色的建筑和现代化建筑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校园建筑风貌。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记者们这样卖力地宣传它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确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还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以扩大报纸的发行量呢? B:必须强调,传染病要在人群中传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寓言故事《中山狼传》描写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迂腐、软弱,杖藜老人的机智、沉着;而且都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D:在一般的思维中有这样一种定势:名人喜欢、推崇的东西一定是好的,性能、质量一定是过硬的。这就是崇拜名人的心理。

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贻误 虚无缥缈 贸然 宁缺毋乱 B:翔实 甘之如饴 倾泄 敝帚自珍 C:恢宏 棉里藏针 矍铄 忠贞不渝 D:装潢 无耻谰言 起讫 冥顽不灵

美国《生活》杂志把“大学”的出现视为近一千年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延续整个世界文明的场所,也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曾有人说,18世纪的大学是重温苏格拉底的智慧与领略但丁风采的地方,是培养知识渊博、性格完美的绅士的地方;19世纪的大学是创造现代科学、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地方,是一个聚集了热情的年轻人,对世界进行讨论的地方;20世纪的大学,是人们批判地继承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观念的地方……

那么,对今天我们这些离大学之门仅一步之遥的高三学子而言,“大学”又意味着什么?

“大学”又能给予我们什么?

请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若写诗歌,应不少于25行。

仿照划线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续写一句话,组成一段文意贯通的文字。(6分)

生活中的许多情况,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的。虽然我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有时成功却是失败之父,因为轻易的成功会带来轻易的失败,意外的成功也会潜伏着意外失败

懂得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是不无益处的。

宋词,虽然人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有时身在山中才能识得山的面目,因为停留“山”外会使我们缺乏更深的认识,远离此“山”看到的永远只是它的。(所引格言、诗句须是原文,分析要言之成理,体现出辩证性,形式大体与例句相同。)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桐树。

说谁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少许翠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了,园中减了葱笼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让它们酣饮风霜了。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大丽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嫩红浅紫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对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经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青青如玉的树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有春天要来。

明年的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4.本文组织材料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4分)

15.人们为什么关心“秃的梧桐”的死活?(6分)

16.文中描写老柏、香橙、老榆、大丽菊、牵牛花等其他植株,对表现本文中心有何作用? (4分)

l7.(1)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分)

(2)结尾又一次出现人们对秃的梧桐表示惋惜的话,简析其作用。(4分)

14.(4分)本文以秃的梧桐在不同季节里的变化为明线,(2分)以作者对秃梧桐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为暗线组材。(2分)(答“以时间为明线”、“以梧桐的死活为明线”或“以对梧桐的惋惜之情为暗线”得1分)

15.(6分)①它生长在两家屋前的正中,充当分界牌;②“不偏不倚”的将自己的清荫分给两家享用;③为他们带来了秋雨梧桐的诗意般享受;④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毅的品格。(④必答,①―③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16.(4分)写其他的树和花衬托出梧桐的顽强生命力,(2分)同时使秃的梧桐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在周围环境中有了普遍意义,从而拓展和升华了文章中心。(2分)

17.①(4分)虽然秃的梧桐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仍会遭摧残,生活道路上仍有挫折,(2分)但即使它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2分)

②(4分)结构上前呼后应,(2分)内容上表明秃的梧桐生存的艰辛,从而突出了它生命力的顽强。(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