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边几段话,然后按要求作文。(60分)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鲜艳的桃花随风飘落到地上。

蹁跹飞舞的蝴蝶看到这情景黯然伤神,对桃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那花儿呢?难道你不知道,没有了花儿你就没有了美?”

“这个我当然知道。”桃树平静地说,“不过,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必须放弃现在的美丽。”

这个寓言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请以“放弃与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仿照下边的例句另写两个句子。

例句: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拼搏;拼搏就像海面上翱翔的海燕,任风吹浪打。

第(1)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自由;自由就像高空中飞行的小鸟,任天南天北。

(2)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放达;放达就像赤壁下泛舟的苏子,任顺境逆境。

(评分时要考虑到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介绍下边一幅漫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幅漫画,题目叫“愚公新传”。画的是:愚公感冒了,到一家卫生院开药,医生开的药堆了满满一桌子。面对这么多药,愚公吓得帽子都掉了,医生却说:“你吃不了还有你儿子,儿子吃不了还有孙子嘛!”漫画讽刺了当前一些医生为了个人利益而给患者大量开药的不良现象。(介绍画面和指明寓意各2分。画面介绍要点:漫画题目,愚公感冒,医生开药多,愚公吃惊,医生说的话。)

排列下边六个句子的顺序,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

(1)个人的知识是极有限的,只是知识大海中的一滴。

(2)也只有这种虚怀若谷的人,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攀上一座又一座新的高峰。

(3)谦虚是人类的美德,也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4)愈是有知识的人,愈是觉得未知的领域还极多,愈是没有满足的时候。

(5)唯有谦虚,才能不断地吸取知识营养,不断地前进。

(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的认识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5)(6)(1)(4)(2)

读下面一篇文章,做16~19题。

生命的节日 季栋梁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七月为我设置了一个赌场,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使我就像一个被长期关押的囚犯渴望着大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地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深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父亲一大早就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一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递给我的时候,手有些发抖。我在接那带着父亲体温和汗味的十元钱时,手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些,结果越是这样手反而越发地颤抖。我遁逃似地离开了那双眼睛,但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说:“如果中了,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可因为差了区区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带着全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越沉重。新学期开学时,父亲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整都会弄够的。我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三五百个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清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好加倍地努力。

第二年七月“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递到父亲面前时,他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打理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他亲自送我到四十多里以外的学校上学。父亲走在我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乏,背已经驼了。他是年过花甲的人,应该歇息享福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我的同学不大多输了个精光回去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瞪着我,仿佛一只被激怒的豹子,甩手抽了我一鞭子,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赶他的路。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以为父亲会转过身来挖我一烟锅。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掏出烟袋,吸了一锅又一锅。我说:“爹,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吸着烟,凝视着远处。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像听到了更多的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仍走在我前面,他的背驼得越发厉害了,让我想起贫瘠而又干旱的后山上那棵歪脖子老榆树来。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舀酒的勺子有一斤的,有半斤的,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啊。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弄得我也醉意朦胧的。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让他跟着受了四年的折磨。

父亲要在村里为我举办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们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它!”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两瓶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那酒至今仍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放着。父亲觉得,这么贵的酒,无论自己喝还是待客,都太奢侈。

16.赏析下边两个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两次写到“父亲”的“驼背”,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什么说“那个七月”是“我生命的节日”,是“咱们最大的节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父亲”期望“我”考上大学,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父亲”这种期望的殷切,同时也表现了这期望给予“我”的压力。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当时家乡人处在贫困的生活境地。(每小题,指出表现的手法和表达的内容都正确,各1分。)

17.(1)表现了“父亲”劳动生活的艰辛;

(2)“父亲”在背已经驼了的情况下仍不放弃追求,足见其意志坚强;

(3)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怜悯与感激。(三层含意,少答一层扣1分。)

18.“父亲”“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打理种田以外的事”,可他一次次失败。但他并没有被失败击倒,而是在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送儿子去复读。经过苦苦奋斗,他最终实现了梦想。这是一个在失败面前不服输、不低头,敢于同艰难拼搏、敢于同命运抗争的老人。(对“父亲”有关情况的介绍简洁清楚,2分;对“父亲”的评价正确中肯,3分。)

19.“那个七月”是“父亲”和“我”一次次失败、受尽煎熬的七月,“那个七月”又是“父亲”和“我”反复抗争、顽强拼搏的七月,“那个七月”还是“父亲”和“我”实现梦想、取得胜利的七月。它在“父亲”和“我”的人生经历中最难忘怀,所以说它是“我生命的节日”,是“咱们最大的节日”。(如果只答因为“我”考上了大学,给2分。)

填空。(6分,每空1分)

(1)雨果是法国伟大作家,他在《______________》中塑造了敲钟人加西莫多这样一个外表丑陋却内心美好的人物形象。

(2)人们根据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把古代诗人分成许多流派,如高适、岑参、王昌龄被称作________________,王维、孟浩然被称作__________________。

(3)“月”在古代诗歌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清泉石上流”,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石头城》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还过女墙来”。

《巴黎圣母院》、边塞诗人(边旅诗人)、田园诗人(山水诗人)、明月松间照、唯见江心秋月白、淮水东边旧时月。

读下边两首诗,做后边的题目。(8分)

菊 (唐)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瓦松:生长在屋面瓦缝中的一种矮小植物,外形像松。

(1)填空。唐诗中的“九日”是指农历每年的_____________。宋诗说菊花是生长在“疏篱”之下,是因为陶渊明在《饮酒(五)》中有这样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两首咏菊诗在表现手法上除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外,还有两点共同之处,请指出这两点共同处并作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九月初九(重阳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一是都把菊花人格化了:说“由来不羡瓦松高”,说“宁可枝头抱香死”,这都是把菊拟作人。唐诗借咏菊赞扬了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品格,宋诗借咏菊歌颂了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节操。二是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唐诗将菊花和瓦松对比,宋诗将菊花和百花对比。通过对比,将菊的品格、节操更鲜明地突现出来。(指出的共同处是正确的,各2分;说明是正确的,各1分。)

9.C  (鬻,出卖。)

10.B  (于,上一个作“从”、“自”讲,下一个作“在”讲;而,都起承接作用;唯,上一个作“只是”讲,下一个表希望语气;所,上一个与“未发”组成名词结构,下一个作“处所”讲。)

11.A  (B.上一句表现黄办事干练,下一句表现他博学有才;C. 上一句表现黄严格执法,下一句表现他为官清廉;D. 上一句表现黄严格执法,下一句表现他天资介特。)

12.C  (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跪拜,不是“不轻易跪拜孔子”。)

13.(1)等到长大了,凭着擅长写文章而闻名四方。(注意对“迨”、“名”的理解,各1分。) 

( 2)案件将要定下来了,黄改变穿戴暗中查访这件事,完全掌握了继__险虚伪的情况……(注意对“狱”、“变衣冠阴察之”、“具”、“奸伪”的理解,各1分。)  

(3)黄的学问是,博览天下书籍,但又能极精确地将它们加以概括。(注意对“学”、“博”、“约”、“至精”的理解,各1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做6~8题。

癌症的转移

癌症治疗难,难在它能够转移。1839年,法国妇产科大夫雷卡米尔描述了癌症转移的规律:乳腺癌、膀胱癌多转移到淋巴结、骨骼,皮肤癌多转移到肺,结肠癌常向肝转移,肺癌常向肾上腺、大脑转移……

那么癌症是怎样转移的呢?

1889年,一位叫佩吉特的医生提出,癌细胞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从原发部位随机转移到身体各部位的。他称这些循环中的癌细胞为“种子”,说它们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合适的器官,就会转移到那里生根、发芽的。

不久一位叫埃文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癌症转移的方式是,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是停留在最先遇到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中,等聚集到一定数量后便在血管周围的器官上生长。

可是,这两种说法都遭到了一位叫威斯的研究人员的否定。威斯说:如果肯定佩吉特的说法,则对雷卡米尔描述的癌症转移的规律无法作出解释;如果肯定埃文的说法,那么癌细胞在转移不久就会在被血液滞留的部位停留,生长,但事实上很多癌症转移得很远。威斯还说:事实上血液循环也并非癌症转移的唯一途径。

后来美国一位叫约那森的免疫学教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癌症向什么部位转移,是由这一部位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决定的。人体器官都产生一种激活素,这激活素是一种信号分子,它能充当癌细胞的“指示灯”,癌细胞能凭着一双奇特的“眼睛”看到亮给自己的“指示灯”,在进入血液、组织后,以自己的受体作“向导”,以“指示灯”为目标行进,转移到自己的目的地,与那里的激活素相结合,在那里生长,繁衍。

多年来,一些研究小组不停地寻找癌细胞上的激活素受体。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些癌细胞上的激活素受体,而且证明了乳腺癌向淋巴结转移,皮肤癌向肺转移,就是因为这些器官、组织产生的化学激活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乳腺癌多是向淋巴结转移、而皮肤癌多是向肺转移的原因。

6.下列是对“激活素”的说明,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素是一种化学物质,人体各种器官都产生这种物质。

B.虽然人体各个器官的生长条件不尽相同,但所产生的激活素却是完全相同的。

C.激活素对癌细胞能起到信号作用,能指示癌细胞的转移。

D.激活素能通过癌细胞受体与癌细胞结合,使癌细胞在新的部位“定居”下来。

7.下边是对一些研究者观点的介绍,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佩吉特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具有随意性,它就像植物的种子,哪里适合它生长,它就转移到哪里。

B.埃文也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具有随意性,最先遇到一处毛细血管,便在那里滞留下来,聚集起来。

C.威斯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癌细胞也不会在毛细血管里滞留下来,聚集起来。

D.约那森认为,癌细胞靠激活素来确定转移目标,靠自己受体的引导转移到它所发现的转移部位。

8.根据约那森的观点提出了下列设想,设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将人体内的激活素扑灭,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B.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双目失明”,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C.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受体失去“向导”作用,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D.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受体不能与激活素结合,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6.B  (某处的癌细胞只向一些特定的部位转移,说明这些部位的激活素发出的信号与别处的不同;发出的信号不同,说明这些部位的激活素与别处的激活素有所不同。“激活素”只是这类物质总的名称。)

7.C  (威斯并没有说癌细胞不会在毛细胞血管里滞留,聚集。)

8.A  (各器官都产生激活素,激活素肯定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公路要不堵塞就得有交通法一样,信息交流的渠道要不堵塞就得有语言文字法,所以国家制订了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 B:医生一方面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负责地为患者治病,另一方面,患者也应主动地予以配合。 C:他虽然投篮不多,但高高地站在篮下,迫使客队以重兵看守他,进而为伙伴们创造了外围投篮和突破进攻的机会。 D:这所学校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富有古代建筑特色的建筑和现代化建筑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校园建筑风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