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本词描绘湖上闻筝的细腻感受,在上片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了弹筝的女子,请结合其中一某种手法联系文中的内容作具体分析。(3分)
②下片着重在描写音乐,“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一句诗意味深长,被认为是传神之笔,请试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①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拟人、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②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3.D(因:于是)
4.C(C项中,①的“擢河西尉,不拜”并非“放旷不自检”的表现,②写杜甫家乡被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节无所”的表现。)
5.B(“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范宁注:“救水以鼓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性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性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1.B(A绝对化,C只取其中一种意思D概念混淆)
2.C(A绝对化,B绝对化,D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有咸、酸、甜、苦、辣、涩、鲜之分。鲜美滋味人人爱,滋味理解各不同,人生百味正品尝。
要求:①请用“味”字组成一个短语,使之成为文章的标题;②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现在请在你的草稿纸上写出妈妈、好友、水、阳光、空气,然后从它们当中选择一个,用笔划去。注意,划去的就代表着他(她、它)在你的面前永远地死亡或消失,不复再现。然后再依次划去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当你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个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到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请根据你的体悟和理解,写一篇作文。注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抄袭,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略
请以“铃声响起”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一些无法解释的疑难病症的相继出现,科学家自然把怀疑的目光瞄向了合成色素。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相反,某些合成色素会损害人体健康。
前苏联在1968――1970年曾对苋菜红合成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2%。美、英等国的科学家在作过相关的研究后也发现,不仅是苋菜红,许多其他的合成色素也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科学家称,合成色素危害人体是因为它的原料煤焦油的特点所决定的,煤焦色素或苯胺色素对人体的危害有致毒性、致泻性、致突性(基因突变)与致癌作用。
比如屡屡被提及的亚硝酸盐,作为一种护色剂被广泛应用于腌制类产品中,而这样的食品无异于毒药。专家指出,亚硝酸盐超标使用对人体特别容易造成危害。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能转变成亚硝胺,亚硝胺有极强的致癌性。不少食品生产单位和个体商贩为了美化食品外形,掩盖过期、变质食品,置消费者的健康不顾,无视有关法规,滥用亚硝酸盐的现象屡禁不止。
健康专家告诫说,有毒色素对人体的侵害有一个逐渐累加、积毒成患的过程,虽然目前造成严重后果的个案还相对较少,但是,一旦成患必然引发连锁效应。因为有毒色素不同瘦肉精,它使用的范围广,受害人群多,就如同目前还无法下定论的转基因食品一样,若干年后假如被证明有害健康,那时将无人能够幸免。当前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的癌症日渐增多,有毒色素的滥用,自然难脱干系。
(1)给这则材料提取两个关键词: (2分)
(2)材料中介绍了人类对“合成色素”关于人类健康的研究,请提取其主要观点。(4分)
(1)合成色素 有害健康(2分)
(2)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会损害人体健康。有毒色素对人体的侵害有一个逐渐累加、积毒成患的过程,虽然目前造成严重后果的个案还相对较少,但是,一旦成患必然引发连锁反应。(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3题。
生命需要共鸣
一位旅游爱好者驾着自己的爱车取道西北,向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进发。从唐古拉山山口进入西藏高原后,险恶的地形让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手心冒汗。
旅途孤寂是一种极具危险的东西,他打开汽车中的收音机,企图减轻这种死一般的平静,但收音机里收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到达高原海拔四千米后,公路的两旁已很难看到活物了,那里只有冰天雪地和随时骤起的狂风。
终于他的越野车坏了,而且他竟然查不出故障的原因。他出发前曾在网上查过有关资料,他知道自己现在只能等待过往司机,让这些常年运输的汉子维修他的车子或者拖着离开这里。
于是,他把越野车当成了家,在车上一等就是三天。三天里他没有看到任何车辆经过,甚至连天空中的一只鸟也没见到。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无疑是地狱。他储备的食物和水开始减少。他知道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如果他等不到过往的司机,或者在等来帮助他的人之前,消耗完了所有的食物和水,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又是三天,他的车开始被大雪覆盖,而他的食物却少得可怜。
他在迷迷糊糊中被一种声音惊醒,他爬出车来,看到他的车顶上停着一只鸟。它在寻觅食物,它微弱地鸣叫着。瞬间他泪流满面,这是他六天来第一次听到生命发出的声音。
小鸟并不怕生,他把小鸟放在掌心,放入相对温暖的车厢中。
他开始自救,拆开他的爱车,终于发现化油器的一个零件上的故障。
他用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进了五十公里,终于看到了一个解放军接兵站。他得救了。
这个故事是一个司机告诉我的,他说他在那位旅游爱好者的家中看到过那只已经风干的小鸟。他说那是一只比麻雀还小的鸟儿,却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但我想说的是,那是一只误放高原的小鸟,它从来没有承担过救人的职责,救他的无非是他自己。小鸟的鸣叫点燃了他求生的欲望,他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共鸣,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
(11)作者在写“生命的共鸣”之前,花费大量笔墨写那位旅游爱好者的历险绝境,其作用是什么?
(12)司机说一只鸟救了一个人的命,作者却说“救他的无非是他自己”,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3)请另举一例,说明“生命需要共鸣”的道理。
11、它的作用就是:极力渲染险恶的环境,为小鸟这一生命奇迹的出现做足了铺垫,从而使“生命的共鸣”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充实而丰厚。(4fen)
12、同意司机的观点,理由是:就在这位旅游爱好者生命陷入绝望的时候,一只小鸟――荒原中这一生命奇迹的出现,使他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求生的渴望,于是开始自救,并得救了。因此,是一只小鸟救了他的命。(5分)
同意作者的观点,理由是:小鸟从来没有承担过救人的职责,是小鸟的鸣叫点燃了他求生的欲望,他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共鸣,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从来没有什么外在的力量,救他的无非是他自己。(5分)
13、答案示例:一位诗人曾经在大漠中迷路了,天色黑了,戈壁茫茫,不知哪里才是尽头,这时候他体力已尽,口渴难忍。他在沙漠中爬着,爬着……生命已经绝望,他感到死神一步一步临近。这时候从戈壁滩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照耀着沙堆,像圣洁的女性的面庞。就是靠着这种神性与母性的力量,他终于爬出了沙漠,重获新生。所以,“生命需要共鸣”,在绝望的境地,他和充满生命气息的月亮发生共鸣,就迸发了超人的生命力量,而摆脱绝境,获得自救。(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4)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5) ,齐彭觞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6)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1)木欣欣以向荣 (2)只是当时已惘然
(3)石破天惊逗秋雨 (4)可以横绝蛾眉巅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犹抱琵琶半遮面